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禮贊民國年間靖遠筏子客(原創)(一)

禮贊民國年間靖遠筏子客(原創)(一)

武 永 寶

諺語:甘肅省的靖遠縣 羊皮筏子賽軍艦

民國年間有句諺語雲:靖遠有三寶, 鴉片大板瓜子羔皮祆。

民國年間, 甘肅省當局廣開煙禁, 靖遠因而形成廣種大煙的傳統。 鴉片給人們帶來豐厚收益, 同時也給人們帶來深重災禍。 此外, 靖遠當年還大量出產大板瓜子和優質羔皮。 這三樣東西, 號稱三寶。 除此之外, 靖遠這塊土地在民國年間還盛產筏子客, 靖遠筏子客以高超的水技、秉性之頑劣乖張和恪守信義曾聞名甘、寧、青、綏四省。 當年還曾流行這樣兩句戲語:甘肅省的靖遠縣, 羊皮筏子賽軍艦。 由此可見, 民國年間靖遠筏運業之盛、從事筏運業人員之眾。

自漢唐古絲綢之路凋敝之後, 明、清、民國三朝, 黃河這一水上走廊便成了極端閉塞的隴中與外界溝通的重要管道。 筏子客將蘭州等西北土產如牛羊毛、中藥材、水煙、皮張等從蘭州啟運,

沿黃河水道遠運至銀川、包頭一帶, 然後由陸路商販再轉運到京、津、滬、閩乃至海外拋售。 靖遠筏子客是這支水運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靖遠筏子客從事這水上長途筏運者代不乏人, 至民國年間達于鼎盛, 常年從業人員有數百人之多。 筏子客有著嚴密的組織體系, 有總掌櫃, 有分支掌櫃。 車戶、腳戶之類可稱把式, 但筏子客忌稱把式。 也忌稱水手。 靖遠自明代以降, 設衛城, 號靖虜衛, 與河北岸蒙元殘餘力量相對峙, 兩廂常年發生戰爭。 靖遠人基本系山西、陝西移民與西部如黨項、吐蕃、突厥等古少數民族雜融而成的族群, 加之地處岩疆險地, 因之, 靖遠人自古以來民風強悍、崇禮尚義。 《舊志》載:“靖遠雖涉邊僻,
人多樸實淳厚。 ”“九邊皆推其人勇猛善戰, 敵號為拾兒軍, 常避之。 然其俗則恂恂循禮度, 富者務債儲緩急, 則出以助餉, 貧者安閭裡, 聞驚則奮勇當先, 豈所謂勇於公戰, 怯於私鬥, 猶存秦俗之習尚乎!”筏子客職業乃是一項極端危險的行當, 在黃河水道從事長途筏運(從蘭州至包頭達一千五百華里), 實際上是在與閆王爺玩著死亡遊戲。 筏子客多由洗手的大盜、土匪及馬家隊伍的逃兵、乞兒、棄兒等被世俗社會所鄙視的群體構成, 家道殷實的良家子弟鮮有參加者。 因此, 筏子客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十分低下, 是一支典型的賤民部落。 民國年間的黃河, 水量浩大, 加之沿途有狂浪、暗礁、巨漩等險絕處存在(這些險絕處被稱為“塞頭”。
)因此, 黃河充分顯示了其雄渾狂放、野悍不羈的個性特點。 這些“塞頭”處常年上演著筏毀人亡的慘劇。 自蘭州沿黃河東下至包頭, 中間要經過桑圓峽(號稱小峽)、大峽、烏金峽、紅山峽、黑山峽、青銅峽等狹峭險蕩的峽道, 這些峽道中令筏子客聞之色變的險絕“塞頭”有:狼舌頭、黃崖礁、蛤蟆嘴、米麵舌、將軍柱、煮人鍋、蒸人鍋、大撞崖、小撞崖、鍋底石、膠泥巴子、棺材石、大照壁、小照壁、月亮石、龍王炕、五雷漩、三兄弟、七姊妹、老兩口、白馬浪、攔門虎、小觀音、雙漩子、一窩豬等等。 煮人鍋, 顧名思義就是筏子客行筏至此駕馭失當便有落水被“煮”之險。 煮人鍋是一個十數丈直徑的巨大漩窩, 筏子客行此須從其側僅數米寬的水道擦其背迅速穿過,
若操作失誤跌入其中, 整個筏子連同人一起便會被其吞嚼成一堆漠屑。 發生了這慘禍, 人們便形象地喻此為被煮人鍋“揪了面片子”。 再如狼舌頭, 是黃河右岸峽壁平空向黃河水道中央斜插而下的一塊紅砂岩巨石, 水小時, 筏子客們便駕筏小心翼翼地繞其而行, 水大時, 狼舌頭則掀起萬丈狂瀾, 黃河水一時呈立體狀從右側向左側翻倒, 此時, 任憑多大膽的筏子客也是不敢冒然闖行的。 碰到這種情形, 筏子客須攬筏耐心等待水落時再通過。 有諺雲:狼舌頭舔上水, 筏子客想見鬼。 再如觀音崖, 黃河在此急轉彎, 筏子客操筏至此, 若是拐彎不及便會一頭撞上石崖, 被石崖連筏帶人一起撕成一堆碎片片, 觀音至此可絕非福音。 還有那一窩豬,其實是無數數丈直徑的巨石從峽谷之頂墜落河中形成,遠望上去,堆堆巨石掀起一簇簇狂浪,仿佛一群豬豕正在水中戲逐,此處水流落差又極大,筏子客駕筏至此須從群豕中間左沖右突巧妙地繞行方可,稍有不慎,筏子客便有被群豬拱翻之險。總之,黃河筏運這碗飯可不是那麼好吃的,用筏子客們的話來形容,即為:吃著陽間飯,走著陰間路;出門不算回家算,有命吃著無命的飯!

羊皮筏子有大、中、小型之分,大者需五百隻羊皮胎加上碗口粗的方格白楊木骨架組成,寬五、六米,長二十米左右,載貨可達二十噸。中者次之。小者有七八隻或十隻羊皮胎組成,方格木架亦僅有胳膊樣粗細,民間稱之為“亮窗子”,主要用於渡口處隔河擺渡過往人員。由蘭州發往包頭的筏子一般都是大型巨筏。筏子客一般由近二十人組成,大掌櫃立于筏首頂端指揮行筏,其餘人員則分立兩舷扳劃板子(槳)。筏子客腋下一般都束著一隻尕羊羔皮胎,這是他們落水時的救命之物。同時,他們的腰間還系著一根繩子和筏子聯結在一起,以免使自己在河谷浪尖上顛簸時跌落水中。天熱又趕上汛期狂浪滔天時,他們都赤身裸體操筏,因為河中水大浪急,隨時都會打濕衣服,濕衣服穿在身上反倒成了累贅。行筏專業術語有:開、抓、扳、攬、壓、提、裡手、外手等等。筏子客行筏禁忌很多:1、在蘭州開槳前,筏子客須先洗浴淨身,沿途絕對禁止近女色。誰違規,便會被大家綁了扔進黃河喂老鱉。因為這樣會被認為給整個筏子客群體帶來穢氣和厄運。2、起程前還要宰牲祭大禹、河伯並賄賂水妖河怪。筏子客將宰牲的血塗在客際、面頰以避邪。同時要披紅放鞭炮。3、筏上捎腳搭乘筏子者須男性才行,忌女性上筏。此外尚有“寧停喪,不迎雙”之說。即棺槨及死人可以搭乘筏子,而新婚之人絕對禁止乘筏。4、筏子客和乘客在行筏時忌說破、沉、碰、撞、沒、湮、斷、折、翻、死等不祥語。5、乘客忌講淫葷笑話,忌講《雙羅衫》、《江流生》等水賊故事。6、途經“塞頭”時,乘客忌問地名。

黃河日出:浪花吟哦最美的詩句

羊皮筏子產生的歷史頗為悠久,《水經注》雲:“漢光武建武二十三年(西元47年)王遣皮船南下。”“皮船”似為羊皮筏之雛形。《後漢書》載:“護羌校尉鄧訓,縫革囊為船,于青海貴德載兵渡河。”這是羊皮筏子正式見於史書的明確記載。《宋史·王廷德傳》載:“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文中所敘情形與後世羊皮筏子已無二致。羊皮筏子形成後除用於民事和商用之外,還屢屢用於軍事戰爭。《清史稿·王進寶傳》載:“康熙十二年(1673年),進寶(靖遠人,康熙朝名將。官奮威將軍、陝西提督、太子太保、左都督等職。授一等子爵,世襲罔替。乾隆朝曾圖其像懸紫光閣供人吊仰。為有清一代甘肅籍數一數二的正一品官。陵墓在今平川區西格拉灘,規模宏大,為清將軍墓所罕見者。)攻蘭州逆賊王輔臣,夜以革囊結筏,自河北張家灣渡河,破賊皋蘭龍尾山,斬首五千級,城遂規複。”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十月二十四日夜,紅四方面軍三十軍政委李先念,在靖遠虎豹口古渡口巧施“假筏誘敵”之計,吸引北岸馬家軍離巢順河追打,致使敵對岸河防陣地空虛,遂指揮紅軍戰士用羊皮筏子一舉搶渡黃河天險成功,為整個西路紅軍數萬人北渡黃河進入河西地區打開了通道。

還有那一窩豬,其實是無數數丈直徑的巨石從峽谷之頂墜落河中形成,遠望上去,堆堆巨石掀起一簇簇狂浪,仿佛一群豬豕正在水中戲逐,此處水流落差又極大,筏子客駕筏至此須從群豕中間左沖右突巧妙地繞行方可,稍有不慎,筏子客便有被群豬拱翻之險。總之,黃河筏運這碗飯可不是那麼好吃的,用筏子客們的話來形容,即為:吃著陽間飯,走著陰間路;出門不算回家算,有命吃著無命的飯!

羊皮筏子有大、中、小型之分,大者需五百隻羊皮胎加上碗口粗的方格白楊木骨架組成,寬五、六米,長二十米左右,載貨可達二十噸。中者次之。小者有七八隻或十隻羊皮胎組成,方格木架亦僅有胳膊樣粗細,民間稱之為“亮窗子”,主要用於渡口處隔河擺渡過往人員。由蘭州發往包頭的筏子一般都是大型巨筏。筏子客一般由近二十人組成,大掌櫃立于筏首頂端指揮行筏,其餘人員則分立兩舷扳劃板子(槳)。筏子客腋下一般都束著一隻尕羊羔皮胎,這是他們落水時的救命之物。同時,他們的腰間還系著一根繩子和筏子聯結在一起,以免使自己在河谷浪尖上顛簸時跌落水中。天熱又趕上汛期狂浪滔天時,他們都赤身裸體操筏,因為河中水大浪急,隨時都會打濕衣服,濕衣服穿在身上反倒成了累贅。行筏專業術語有:開、抓、扳、攬、壓、提、裡手、外手等等。筏子客行筏禁忌很多:1、在蘭州開槳前,筏子客須先洗浴淨身,沿途絕對禁止近女色。誰違規,便會被大家綁了扔進黃河喂老鱉。因為這樣會被認為給整個筏子客群體帶來穢氣和厄運。2、起程前還要宰牲祭大禹、河伯並賄賂水妖河怪。筏子客將宰牲的血塗在客際、面頰以避邪。同時要披紅放鞭炮。3、筏上捎腳搭乘筏子者須男性才行,忌女性上筏。此外尚有“寧停喪,不迎雙”之說。即棺槨及死人可以搭乘筏子,而新婚之人絕對禁止乘筏。4、筏子客和乘客在行筏時忌說破、沉、碰、撞、沒、湮、斷、折、翻、死等不祥語。5、乘客忌講淫葷笑話,忌講《雙羅衫》、《江流生》等水賊故事。6、途經“塞頭”時,乘客忌問地名。

黃河日出:浪花吟哦最美的詩句

羊皮筏子產生的歷史頗為悠久,《水經注》雲:“漢光武建武二十三年(西元47年)王遣皮船南下。”“皮船”似為羊皮筏之雛形。《後漢書》載:“護羌校尉鄧訓,縫革囊為船,于青海貴德載兵渡河。”這是羊皮筏子正式見於史書的明確記載。《宋史·王廷德傳》載:“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文中所敘情形與後世羊皮筏子已無二致。羊皮筏子形成後除用於民事和商用之外,還屢屢用於軍事戰爭。《清史稿·王進寶傳》載:“康熙十二年(1673年),進寶(靖遠人,康熙朝名將。官奮威將軍、陝西提督、太子太保、左都督等職。授一等子爵,世襲罔替。乾隆朝曾圖其像懸紫光閣供人吊仰。為有清一代甘肅籍數一數二的正一品官。陵墓在今平川區西格拉灘,規模宏大,為清將軍墓所罕見者。)攻蘭州逆賊王輔臣,夜以革囊結筏,自河北張家灣渡河,破賊皋蘭龍尾山,斬首五千級,城遂規複。”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十月二十四日夜,紅四方面軍三十軍政委李先念,在靖遠虎豹口古渡口巧施“假筏誘敵”之計,吸引北岸馬家軍離巢順河追打,致使敵對岸河防陣地空虛,遂指揮紅軍戰士用羊皮筏子一舉搶渡黃河天險成功,為整個西路紅軍數萬人北渡黃河進入河西地區打開了通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