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漢·諸葛亮」如何修煉成“臥龍”的?

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 在魯南陽都縣(治今山東沂南南)一個家學傳承的官宦之家, 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了。

這就是後來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

史書對諸葛亮降生的記載非常平淡。 沒有靄靄祥雲, 沒有雷鳴電閃, 沒有紫氣升騰, 沒有赤光照室, 世上除了多一個生命之外, 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

在古代文獻記載中, 只有真龍天子的降生才伴有一系列祥瑞之象。 諸葛亮不是真龍天子, “臥龍”, 不過是後來人們送他的一個雅號。

然而對於這個家庭來說, 諸葛亮的降生卻是一件大事, 比起同時代人, 諸葛亮是個不幸中的幸運兒

諸葛亮的父親名叫諸葛珪, 在泰山郡任郡丞。 據說, 他們的祖上原先並不住在陽都縣, 而是住在諸縣(治今山東諸城西南)。 他們的祖先是秦末農民起義首領陳勝手下的將領葛嬰, 後來被陳勝殺害。 漢文帝時, 為了追錄葛嬰反秦之功, 便將他的孫子封為諸縣侯。

從此, 葛嬰的後代便世代居住於此, 並把地名和姓氏合在一起, 以諸葛為姓。

諸葛亮出生在具有豐厚文化土壤的齊魯大地。 這裡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早在西周初期, 太公及其後代便在齊地實施“仁政”, 周公的後代在魯地實施“禮教”, 從而為完整的儒家理論體系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儒學先聖孔子、孟子在這裡產生並不是偶然的。 諸葛氏是齊魯地區的顯赫大族, 在西漢時曾出過大名鼎鼎的司隸校尉諸葛豐。 到東漢初期, 這支諸葛家族才從諸縣遷到陽都, 到了諸葛珪這一輩, 已經在陽都定居近一個世紀了。

諸葛珪所生活的年代, 正是東漢政治日益腐敗、黑暗的時期。 他給大兒子取名諸葛瑾, 希望他像美玉一樣潔白, 也希望朝廷政治能像玉一樣潔淨。 如今, 繼一男二女之後, 諸葛亮又來到這個世上。 諸葛亮的名字也是諸葛珪起的, 意在讓這個孩子發揚家族光明正直的家風, 也希望黑暗的朝政變得光明起來。

諸葛珪也知道, 自己的希望一半可行, 另一半卻可能會落空。

諸葛珪相信有自己嚴格的教育, 有世代家風的薰陶, 孩子們的成長不會使自己失望。 但是, 對於朝廷政治他就不敢說了, 諸葛瑾的名字已經叫了七年了, 朝政並沒變得像玉一樣潔淨, 現在, 黑暗的朝政能變得清明嗎?望著諸葛亮繈褓中那甜甜的笑臉, 諸葛珪心中不禁感慨道:這個孩子生不逢時啊!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具有優秀家風的家族

這是一個嫉惡如仇、正氣凜然的家族。 諸葛亮的祖先諸葛豐, 不畏強暴, 懲治外戚許章的事蹟被史家記入史冊, 諸葛亮每讀《漢書》, 都能從祖先那裡感受到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骨氣。 諸葛亮的父親、叔叔同情党人, 不與宦官為伍的充滿正氣的行為, 更是深深地影響了諸葛亮。

叔叔諸葛玄, 給他講了許多黨人的事蹟。 如党人領袖陳蕃, 十五歲時曾獨居一室。 他父親的朋友一次來到他家, 見院內屋裡髒亂不堪, 便問:“你為什麼不將屋子打掃乾淨來迎接客人呢?”陳蕃回答說:“大丈夫處世, 當掃除天下, 安事一室乎!”。 再比如, 党人領袖李膺任司隸校尉時, 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任野王(治今河南沁陽)縣令。 他在任貪殘無道, 甚至無故殺害孕婦。 當他聽說李膺準備懲治他時, 便藏進張讓家中。 李膺知道後, 便率領將吏將張朔從張讓家中搜出, 審訊後立即正法。 這件事以後, “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 休沐不敢複出宮省”。 又比如, 黨錮事件發生後, 朝廷下令逮捕黨人。 党人領袖范滂聽說縣中正在為拘捕自己而為難時, 便到縣衙投案。縣令郭揖表示寧可棄官不作,也要放範滂逃生。範滂卻說:“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他從容地訣別家人,然後慷慨就死。党人這些憂國憂時、心懷濟世、嫉惡如仇、不畏強暴、舍生殉道、敢做敢當的品質,深深地震撼著諸葛亮那幼小的心靈。他從叔叔那裡明白了一個道理,那些污蔑別人鉤黨不軌的人正是禍國殃民的國賊,而那些身背圖謀大逆罪名的黨人卻是國家的忠良之臣。任何事情都不要聽別人怎麼說,而是要看他們怎麼做。

這是一個看重知識學問、講求博學廣聞的家族。諸葛家族累世經學,從諸葛亮的父親、叔叔與漢末名士劉表、朝中公卿袁氏的密切關係中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名士之流。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自幼刻苦好學,年紀不大時便到京師遊學,學習《詩經》、《尚書》、《左傳》等儒家經典。在這種家庭環境中,諸葛亮也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大約在諸葛亮六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章氏因病去世了。章氏是個知書達理、聰明賢慧的母親,她不但支持長子諸葛瑾到京師洛陽去遊學深造,學習儒家經典,還教諸葛亮認字,對他進行啟蒙教育。母親的去世,使諸葛亮感到失去了一位世界上最親愛最慈祥的啟蒙老師。哥哥諸葛瑾也中斷了遊學生涯回鄉為母親守孝。失去母愛是不幸的,但諸葛亮感到比自己更不幸的是弟弟諸葛均。他那幼小的年紀,正是需要母親愛撫的時候啊!諸葛亮頓時覺得自己長大了許多,他覺得應該以自己的兄長之愛,去減輕弟弟失去母愛的苦痛。不久以後,為了照顧家庭,撫育孤弱,諸葛珪又續弦娶妻,把孩子們的繼母領進了家門。

新來的繼母很愛孩子,諸葛亮兄弟們對繼母也很尊敬。母親的去世,雖使諸葛亮失去了啟蒙老師,但諸葛瑾的還鄉,又使諸葛亮有了可以請教學問的兄長。孝敬、友悌、切磋、求知,一個經過震盪的家庭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與和諧。

然而,好景不長,家庭的變化是巨大的,而社會的變化更是驚人

早在諸葛亮四歲的時候,全國就爆發了黃巾起義,雖然黃巾軍主力很快遭到鎮壓,但黃巾軍餘部堅持鬥爭二十餘年,給東漢朝廷以沉重打擊。

諸葛亮八歲那年,父親諸葛珪又因病去世。清人張澍引《諸葛氏譜》說:“玄死時,瑾年十三,亮年八歲。”此說錯誤頗多,疑為“珪死時,瑾年十五,亮年八歲”。封建時代,父親是一家之長,家中的頂樑柱。頂樑柱的崩折,給這個家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長子諸葛瑾已經十五歲,承擔起奉養繼母的義務,八歲的諸葛亮、年幼的弟弟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兩個姐姐全部由叔父諸葛玄撫養。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漢靈帝為了加強地方政權的力量,平定各地區的反抗,採納了太常劉焉的建議,設立州一級的行政長官州牧,一改郡縣兩級的行政體制。出任州牧者,多為朝廷重臣,掌握州中財、政、軍大權,“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東漢朝廷本想通過鎮壓黃巾起義,以加強中央的統治,但當黃巾起義的風暴過後,統治者驚奇地發現,欲恢復原來的秩序已根本不可能了。各地方豪強勢力擁兵自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武裝軍閥集團。在中央朝廷,士大夫集團的勢力不斷壯大,成為地方豪強在中央的政治代表。中平六年(189)四月,漢靈帝死,少帝即位。在此期間,外戚何進企圖在士大夫集團的支持下除掉宦官,結果反被宦官所殺。士大夫集團中的實力派袁紹又將宦官斬盡殺絕。隨後地方軍閥董卓進入京城,掌握朝政。關東的實力派又以討伐國賊董卓的名義擴展自己勢力。

至漢獻帝(189—220年在位)初年,全國各地先後形成了幾個大的武裝割據集團:

公孫度佔據了遼東(今遼寧西部)。

公孫瓚佔據了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紹佔據了冀、青、並三州(今河北中南部、山東東北部和山西)。

袁術佔據了江淮地區。

曹操佔據了兗州(今山東西南、河南中東部)。

劉表佔據了荊州(今湖北、湖南)。

陶謙佔據了徐州(今山東東南及江蘇北部)。

孫策佔據了江東地區(今長江下游以南地區)。

劉璋佔據了益州(今四川及貴州、雲南、甘肅部分地區)。

張魯佔據了漢中(今陝西南部)。

馬騰、韓遂佔據了關隴地區(今陝西西部、甘肅、寧夏及青海北部)。

以上的格局表明,由中央朝廷統一號令全國的大一統局面已經不復存在。這是一個中央集權土崩瓦解的時期,一個地方實力派爭奪地盤的時期,一個分裂割據的時期,一個只能謀求局部統一,然後再進一步實現全國統一的時期。生活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期,諸葛亮是不幸的。

但從另一角度看,諸葛亮又是幸運的

因為這又是一個政治舞臺風雲際會的時代,一個為實現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從而出現的龍爭虎鬥各顯英雄本色的時代,一個呼喚英雄、需要英才的時代。如果說,諸葛亮家鄉豐厚的文化土壤是他成長的地利,家庭的良好教育和影響是人和,那麼這個時代就是他成長的天時。天時、地利、人和,終於使諸葛亮成為三國時期人才群星中最燦爛、最耀眼的一顆。

便到縣衙投案。縣令郭揖表示寧可棄官不作,也要放範滂逃生。範滂卻說:“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他從容地訣別家人,然後慷慨就死。党人這些憂國憂時、心懷濟世、嫉惡如仇、不畏強暴、舍生殉道、敢做敢當的品質,深深地震撼著諸葛亮那幼小的心靈。他從叔叔那裡明白了一個道理,那些污蔑別人鉤黨不軌的人正是禍國殃民的國賊,而那些身背圖謀大逆罪名的黨人卻是國家的忠良之臣。任何事情都不要聽別人怎麼說,而是要看他們怎麼做。

這是一個看重知識學問、講求博學廣聞的家族。諸葛家族累世經學,從諸葛亮的父親、叔叔與漢末名士劉表、朝中公卿袁氏的密切關係中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名士之流。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自幼刻苦好學,年紀不大時便到京師遊學,學習《詩經》、《尚書》、《左傳》等儒家經典。在這種家庭環境中,諸葛亮也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大約在諸葛亮六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章氏因病去世了。章氏是個知書達理、聰明賢慧的母親,她不但支持長子諸葛瑾到京師洛陽去遊學深造,學習儒家經典,還教諸葛亮認字,對他進行啟蒙教育。母親的去世,使諸葛亮感到失去了一位世界上最親愛最慈祥的啟蒙老師。哥哥諸葛瑾也中斷了遊學生涯回鄉為母親守孝。失去母愛是不幸的,但諸葛亮感到比自己更不幸的是弟弟諸葛均。他那幼小的年紀,正是需要母親愛撫的時候啊!諸葛亮頓時覺得自己長大了許多,他覺得應該以自己的兄長之愛,去減輕弟弟失去母愛的苦痛。不久以後,為了照顧家庭,撫育孤弱,諸葛珪又續弦娶妻,把孩子們的繼母領進了家門。

新來的繼母很愛孩子,諸葛亮兄弟們對繼母也很尊敬。母親的去世,雖使諸葛亮失去了啟蒙老師,但諸葛瑾的還鄉,又使諸葛亮有了可以請教學問的兄長。孝敬、友悌、切磋、求知,一個經過震盪的家庭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與和諧。

然而,好景不長,家庭的變化是巨大的,而社會的變化更是驚人

早在諸葛亮四歲的時候,全國就爆發了黃巾起義,雖然黃巾軍主力很快遭到鎮壓,但黃巾軍餘部堅持鬥爭二十餘年,給東漢朝廷以沉重打擊。

諸葛亮八歲那年,父親諸葛珪又因病去世。清人張澍引《諸葛氏譜》說:“玄死時,瑾年十三,亮年八歲。”此說錯誤頗多,疑為“珪死時,瑾年十五,亮年八歲”。封建時代,父親是一家之長,家中的頂樑柱。頂樑柱的崩折,給這個家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長子諸葛瑾已經十五歲,承擔起奉養繼母的義務,八歲的諸葛亮、年幼的弟弟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兩個姐姐全部由叔父諸葛玄撫養。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漢靈帝為了加強地方政權的力量,平定各地區的反抗,採納了太常劉焉的建議,設立州一級的行政長官州牧,一改郡縣兩級的行政體制。出任州牧者,多為朝廷重臣,掌握州中財、政、軍大權,“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東漢朝廷本想通過鎮壓黃巾起義,以加強中央的統治,但當黃巾起義的風暴過後,統治者驚奇地發現,欲恢復原來的秩序已根本不可能了。各地方豪強勢力擁兵自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武裝軍閥集團。在中央朝廷,士大夫集團的勢力不斷壯大,成為地方豪強在中央的政治代表。中平六年(189)四月,漢靈帝死,少帝即位。在此期間,外戚何進企圖在士大夫集團的支持下除掉宦官,結果反被宦官所殺。士大夫集團中的實力派袁紹又將宦官斬盡殺絕。隨後地方軍閥董卓進入京城,掌握朝政。關東的實力派又以討伐國賊董卓的名義擴展自己勢力。

至漢獻帝(189—220年在位)初年,全國各地先後形成了幾個大的武裝割據集團:

公孫度佔據了遼東(今遼寧西部)。

公孫瓚佔據了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紹佔據了冀、青、並三州(今河北中南部、山東東北部和山西)。

袁術佔據了江淮地區。

曹操佔據了兗州(今山東西南、河南中東部)。

劉表佔據了荊州(今湖北、湖南)。

陶謙佔據了徐州(今山東東南及江蘇北部)。

孫策佔據了江東地區(今長江下游以南地區)。

劉璋佔據了益州(今四川及貴州、雲南、甘肅部分地區)。

張魯佔據了漢中(今陝西南部)。

馬騰、韓遂佔據了關隴地區(今陝西西部、甘肅、寧夏及青海北部)。

以上的格局表明,由中央朝廷統一號令全國的大一統局面已經不復存在。這是一個中央集權土崩瓦解的時期,一個地方實力派爭奪地盤的時期,一個分裂割據的時期,一個只能謀求局部統一,然後再進一步實現全國統一的時期。生活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期,諸葛亮是不幸的。

但從另一角度看,諸葛亮又是幸運的

因為這又是一個政治舞臺風雲際會的時代,一個為實現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從而出現的龍爭虎鬥各顯英雄本色的時代,一個呼喚英雄、需要英才的時代。如果說,諸葛亮家鄉豐厚的文化土壤是他成長的地利,家庭的良好教育和影響是人和,那麼這個時代就是他成長的天時。天時、地利、人和,終於使諸葛亮成為三國時期人才群星中最燦爛、最耀眼的一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