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出“舒適地帶”,建構品質共同體

進入新時代, 老百姓對好學校好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 為建設“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以行政指令為主, 兼顧學校共同意願, 將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學校組成學校共同體的集團化辦學模式應運而生。 12月16日, 在江蘇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學教育集團“品質共同體:集團化辦學實踐範式的建構”報告會上, 國家督學、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成尚榮表示, 經過各地多年實踐, 已經證明集團化辦學確實是緩解“擇校熱”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集團化辦學發展至今, 已經超越了緩解“擇校熱”這一目標。 琅琊路小學教育集團在10年的探索與完善過程中,

建構出了 “公平而有品質”的辦學新範式。

聚焦核心價值

“小主人教育”成底色

10年前, 琅琊路小學因其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澱、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水準, 吸引了無數家長的目光和腳步。 然而, 由於學位和學校承載力有限,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琅琊路小學。

這是教育發展中的普遍矛盾。 當時, 浙江省杭州市為解決這一矛盾, 在上城區探索名校辦分校的集團化辦學模式, 並已積累了一定經驗。 為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同樣優質的教育資源, 琅琊路小學借鑒杭州市上城區經驗, 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 2007年, 在鼓樓區政府支持下, 琅琊路小學教育集團成立, 由琅琊路小學和芳草園小學、漢江路小學、天正小學4所學校組成。

2010年, 不斷壯大的芳草園小學從母體剝離, 成立芳草園小學教育集團。 其後, 莫愁新寓小學、科睿小學和鼓樓實驗小學加入進來, 集團規模進一步壯大。

琅琊路小學教育集團是南京市第一家教育集團。 集團內既有名校, 也有新建校和民辦校, 各自有不同的教育理念, 也有不同的管理和運行模式。 如何將集團內各校凝聚起來, 成為一個具有辨識度的共同體?這對於領銜學校琅琊路小學來說, 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集團化學校, 應該結為成長共同體, 找到共同的教育信仰和辦學主張, 而不是‘圈地為王’, 更不是‘扯虎皮, 拉大旗’。 ”南京市天正小學校長王九紅一語中的。 集團內各校在“教育改革是對人的回歸”的共識下,

將琅琊路小學“小主人教育”作為辦學理念價值追求的旨歸。

南京市琅琊路小學教育集團董事長戚韻東介紹, “小主人教育”是將人放在正中央的教育, “快樂做主人(培養學生做集體的小主人、學習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培養教師做思想的主人、決策的主人、實踐的主人)”, 既是本部師生發展的共同目標, 也是集團成員校恪守的發展準繩, 更是教育集團運行的基本準則。

漢江路小學的“若水文化”構建, 天正小學提出的“童心即天, 愛心至正”, 莫愁新寓小學宣導的“敬畏童年, 激揚生命”, 科睿小學著力打造的“種子教育”, 鼓樓實驗小學致力建設的“有兒童情懷、有教育氣質、有國際視野的實驗學校”等, 儘管表述各有差異,

但均是對“小主人教育”核心價值的追求, 是集團校發展的底色。

“成員校校長克服教育思考與決策的慣性, 離開‘舒適地帶’, 步入‘最近發展區’。 ”南京市科睿小學校長夏潔認為, 集團化辦學建構出了“一體多翼”的格局。

聚合名師資源

積蓄教師成長之力

“集團化辦學, 給學校打開了一扇窗, 迎來了更多維的挑戰、更深層的變革, 特別是將教師引入了‘蘇格拉底廣場’, 激發他們‘破’的勇氣與‘立’的智慧”。 莫愁新寓小學校長黃慶認為,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 在更廣闊的教育集團內, 通過多種方式喚醒、推動與成全他們的成長, 是集團化辦學的第一資源。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教育集團理事長丁利民從經驗出發指出,

對教育集團的領銜校或核心校來說, 擔當著為成員校建立教師成長“蓄水池”的作用。

琅琊路小學教育集團聚合各校名師資源, 成立了“名師工作室”, 建立“名師服務站”, 引領各校教師成長。 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 該集團以主題研究為入口, 彼此通過交流與對話, 在文化意蘊、學習方式、思維範式等方面形成了全息透視, 建構出獨特的研訓模式:問題框、研究站、資料包、問診室、實踐場。

教師交流的形式豐富多樣, 有特級教師領銜的名師走教, 有骨幹教師一對一帶教, 有團隊交流創生新校品牌等層次互補的教師孵化方式, 還有“名師服務站”中的名師開出服務功能表, 由集團校按需提出申請, 從而實行精准服務。 這些交流, 已經成為撬動集團各校工作內在的活力因數, 成為不斷孵化、催生優質教育資源的一種力量。

琅琊路小學特級教師魏芳,在走教磨課的過程中,帶出了一批賽課能手、市內名師。“琅小教育集團的交流教師,用自己濃濃的琅小印記,輻射、引領著集團校中更多的教師。”

有規則的自由

有共性的個性

“集團化辦學,不是文化的簡單疊加,也不是文化的粗暴移易,而是各學校之間文化的對話、斷裂、揚棄、生長、融合的過程。”戚韻東認為,集團化辦學不能成為一個限定,而應讓教育更靈動,讓師生更愉悅,讓學校更自主。

“有規則的自由”是琅琊路小學教育集團的第一原則。在集團創辦之初,就以共同建構一種有品質的教育發展共同體生活為目標,制定了紙上章程、心靈契約、分享機制,創設了“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無縫對接”的溝通平臺,建立起以共同願景為核心、以體制機制為框架、以資源分享為紐帶的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2013年,所有成員校共同參與研究省級規劃課題“集團化辦學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制度化研究”。正是這樣的“規則化約定”,才打通了學校之間的傳統壁壘,實現了學校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正是這樣的“結構化運行”,才促進了學校的規模化發展,實現了學校治理模式的轉型升級;也正是這樣的“自由化創造”,才穿越了各種教育資源的邊界,使優質特色的教育資源集約共用,高度集成,使用效益達到最大化。

“有共性的個性”是集團宣導的另一原則。鼓樓實驗小學校長孫宜珍認為,集團化辦學不是“千里走單騎”,而是“抱團取暖”,既要過有擔當的集體生活,又要過負責任的個性人生。

具體而言,集團採用了“統一加分散”的運行模式:“統一”,即集團內的學校,以形成共識的“小主人教育”思想為學校辦學的核心理念,在各校的管理中實行統一要求;“分散”,即集團內的每一所均為獨立法人單位學校,學校要在“學習本部,成就自己”中彰顯個性辦學特色,自主發展、協同發展、特色發展、錯位發展。

“構建學習型社區,讓成員校在深度參與中,學習優秀者是如何具體辦學的,從而獲得敏銳的眼光,提升學校發展的格局。”漢江路小學校長吳琴認為,集團化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成員校師生的自我發展之路。集團還創造平臺和空間,推出“集團教育教學創意獎”等評選,鼓勵教師勇於探索,善於反思,形成創意,變革教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20日第5版

成為不斷孵化、催生優質教育資源的一種力量。

琅琊路小學特級教師魏芳,在走教磨課的過程中,帶出了一批賽課能手、市內名師。“琅小教育集團的交流教師,用自己濃濃的琅小印記,輻射、引領著集團校中更多的教師。”

有規則的自由

有共性的個性

“集團化辦學,不是文化的簡單疊加,也不是文化的粗暴移易,而是各學校之間文化的對話、斷裂、揚棄、生長、融合的過程。”戚韻東認為,集團化辦學不能成為一個限定,而應讓教育更靈動,讓師生更愉悅,讓學校更自主。

“有規則的自由”是琅琊路小學教育集團的第一原則。在集團創辦之初,就以共同建構一種有品質的教育發展共同體生活為目標,制定了紙上章程、心靈契約、分享機制,創設了“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無縫對接”的溝通平臺,建立起以共同願景為核心、以體制機制為框架、以資源分享為紐帶的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2013年,所有成員校共同參與研究省級規劃課題“集團化辦學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制度化研究”。正是這樣的“規則化約定”,才打通了學校之間的傳統壁壘,實現了學校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正是這樣的“結構化運行”,才促進了學校的規模化發展,實現了學校治理模式的轉型升級;也正是這樣的“自由化創造”,才穿越了各種教育資源的邊界,使優質特色的教育資源集約共用,高度集成,使用效益達到最大化。

“有共性的個性”是集團宣導的另一原則。鼓樓實驗小學校長孫宜珍認為,集團化辦學不是“千里走單騎”,而是“抱團取暖”,既要過有擔當的集體生活,又要過負責任的個性人生。

具體而言,集團採用了“統一加分散”的運行模式:“統一”,即集團內的學校,以形成共識的“小主人教育”思想為學校辦學的核心理念,在各校的管理中實行統一要求;“分散”,即集團內的每一所均為獨立法人單位學校,學校要在“學習本部,成就自己”中彰顯個性辦學特色,自主發展、協同發展、特色發展、錯位發展。

“構建學習型社區,讓成員校在深度參與中,學習優秀者是如何具體辦學的,從而獲得敏銳的眼光,提升學校發展的格局。”漢江路小學校長吳琴認為,集團化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成員校師生的自我發展之路。集團還創造平臺和空間,推出“集團教育教學創意獎”等評選,鼓勵教師勇於探索,善於反思,形成創意,變革教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20日第5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