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現代化鄉村校建設的“華西故事”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 在鄉村教育振興中, 鄉村學校教育的振興首當其衝。 那麼, 如何建設一所現代化的鄉村學校?多年來, 華西村始終走在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前沿, 我們華西實驗學校, 同樣也在積極探索現代化鄉村學校的建設。

地域文化浸潤學校精神

華西村是一個特殊的地方, 這裡的鄉村校就該有種不一樣的內在精神。

上世紀70年代中期, 吳仁寶老書記在當時村裡還很不富裕的情況下, 斥鉅資建造了江陰市最高的建築——一幢五層樓房, 起名叫“教育大樓”, 將村裡學校遷入辦學。

今年暑期, 已年過八旬的老校長還講起老書記的故事:“當時大家都窮, 生活非常清苦。 老書記也是經常赤腳走路、開會、幹活的, 不是重要場合, 鞋子都捨不得穿。 我們這些村小老師日常用餐一般是在校自備灶具餐具, 輪流做飯, 柴米油鹽的費用大家平攤。 到了華西村以後, 老書記就跟我講, 你們老師‘腳板頭上不帶行灶’, 這樣吧, 統統到大隊接待站免費用餐吧。 大隊接待站是接待上面來的領導、外面來的客人的地方, 讓我們和他們同樣標準, 一起吃飯。 這第一頓飯就把我們嚇壞了:一桌七八個菜, 我們只敢動其中最便宜的兩個, 其他都退了回去。 這樣僵持了幾天, 有人就給老書記彙報了。 一天就餐時, 老書記笑眯眯地來了。
他說, 你們不要擔心, 不要怕, 只管吃。 我會給村民講清楚的。 我們村民每個人筷子頭上省一點, 老師們就可以吃好了。 你們老師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 你們教育好了我們的孩子, 我們農民才不會一代一代都赤腳走在田埂上, 才有盼頭, 才有翻身的日子。 將來村裡手頭寬裕了, 一定是要建新學校的。 到了那個時候, 我們的老師, 我們的孩子, 都會和城裡的老師、城裡的孩子一樣體面。 ”

站在華西教育發展全新的歷史起點上, 深入思考華西教育的價值追求, 應該是我們辦學行為的開篇之作。 2007年新校建成後, 我們每年都開展系列活動, 讓教師耳濡目染華西人的創業精神, 樹立全心全意服務于鄉村社區、鄉村教育、鄉村學校、鄉村學生的價值取向。

在校園裡, 為養成學生作為“華西娃”的文化自信, 我們引導學生學習“華西村與吳仁寶精神”, 每年自主評選命名一個“吳仁寶班”, 並把它作為校內班集體的最高榮譽;為傳承華西村“誠信與感恩”的文化傳統, 我們引導學生講述身邊這樣的故事, 並逐年評選最佳故事;我們還舉辦“入學(在學校栽)一棵樹, 畢業(在學校留)一本書”活動。

我們所致力的學校文化建設, 使師生在精神品質、教風學風等方面透射出了“華西氣息”“華西味道”。 這種“泥土氣、書香味”交織的學校精神氣質, 與“天下第一村”的文化魅力雙向互促, 展現了華西社區獨有的人文景致。

校本特色支撐學校發展

創建並不斷完善富有學校個性的課程與教學體系,

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校的探索也不例外。

我們將培育一支有鄉村教育情懷的教師隊伍作為首要任務。 以鄉村學校為“基站”, 向外輻射, 從而改造鄉村文化, 是鄉村學校別樣的教育使命。 為此, 我們培養華西教師的“三質”:一是引導教師以紮根鄉村、心懷大愛的老書記為榜樣, 領悟“艱苦奮鬥, 改天換地”的華西精神, 凝聚生成“鄉村教育可以大有作為”的“精氣神”, 形成華西教師的特質。 二是從華西社區、華西學校與教師個體發展以及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實際問題入手, 搭建了多個教師主動發展的平臺, 引導教師自主建構專業能力, 激勵教師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培養教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並基於這些問題進行實踐變革與行動研究, 建設各種學習共同體, 實現同伴互助, 共同發展, 形成華西教師的品質。 三是通過成立教師文藝愛好者協會、組織面向全社會的各類大型活動, 創設更大的舞臺、更多的機會, 讓教師獲得更為豐富的教育滋養, 形成華西教師的氣質。

在此基礎上, 我們深度挖掘華西村蘊含的課程資源。 圍繞“華西村”內生的歷史財富、時代精神與發展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探索地方文化向學科教學知識轉化的課程路徑, 形成彰顯地方文化個性的課程目標與內容體系。 借助華西村豐富的文化資源, 形成跨學段、跨學科的系列主題文化教育資源, 開發構建學校與社區一體的課程資源平臺。 開發以華西社區生活以及相關歷史為主題的活動課程, 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構建體驗型教育模式。秉持“整體發展,綜合改革”的理念,增強學校教育對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敏感性,開發系列地方與學校課程,強化學校教育的社區服務和社會教化功能,建構鄉村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一體化綜合改革模式。由此,也基於農村實際,我校除了設有小學部、初中部之外,還設立了職高部。

除此,我們還以學校為陣地,圍繞教育主題加強與全國鄉村學校的交流合作,互學互鑒,形成鄉村學校教育發展共同體,逐步建設成為與“天下第一村”相呼應的“鄉村名校”。

品質管制贏得學校未來

中國基礎教育正在開啟一個全新的“品質時代”。即使我們是農村學校,也必須認識到:儘管加大學校硬體設施建設和經費投入力度仍然重要,但必須同時把提高教育品質放在重要位置;儘管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仍然重要,但已經不再是教育的全部價值追求;儘管教育資源的標準化配置和品質水準的標準化仍然是農村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但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和多樣化教育的新訴求。

如何讓正確的教育品質觀轉化為學校實踐行為,有賴於因校制宜的教育品質管制。

建立適配的學校管理結構。華西村的成功得益於“一分五統”的管理機制,我們取其管理思想的精髓,來了個“五統一分”:“五統”即“學校統一規劃,制度統一制訂,幹部統一使用,教師統一調度,學生統一管理”;“一分”即“分層實施”。由此,學校建立了兩級管理體制:校級管理著重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人事管理;目標管理、過程管理、考評管理則下放到三個學部。

不讓職高學生成為“苦孩子”。讀職高的孩子,“失敗者”的心理陰影大多比較重。為此,我們提出“三有”的目標要求:一是臉上有笑容——精心安排各項教育活動,給予心靈更多的溫暖;二是手裡有絕活——緊緊依託華西品牌優勢和企業資源優勢,開設理論實際一體化、專業技能實效化的專業,並且把華西村和華西的企業建設成得天獨厚的“實訓工廠”;三是畢業有出路——不讓畢業生為就業操心,華西村就是永遠歡迎他們的理想職場。

堅守教育公平的社會發展底線。隨著華西經濟的規模發展和用工數量的急劇增加,我校65%以上的孩子都是外來務工子女。我們規定,凡是來華西實驗學校上學的外地孩子,在學籍管理、入學招生、編班上課、獎學助困等方面享受與華西本地孩子同樣的待遇。而且,對外地孩子還要求班主任、課任教師要做到“四個多”,即“學習上多幫助,生活上多關心,經濟上多照顧,心理上多安慰”。

(作者系江蘇省江陰市華西實驗學校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20日第5版

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構建體驗型教育模式。秉持“整體發展,綜合改革”的理念,增強學校教育對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敏感性,開發系列地方與學校課程,強化學校教育的社區服務和社會教化功能,建構鄉村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一體化綜合改革模式。由此,也基於農村實際,我校除了設有小學部、初中部之外,還設立了職高部。

除此,我們還以學校為陣地,圍繞教育主題加強與全國鄉村學校的交流合作,互學互鑒,形成鄉村學校教育發展共同體,逐步建設成為與“天下第一村”相呼應的“鄉村名校”。

品質管制贏得學校未來

中國基礎教育正在開啟一個全新的“品質時代”。即使我們是農村學校,也必須認識到:儘管加大學校硬體設施建設和經費投入力度仍然重要,但必須同時把提高教育品質放在重要位置;儘管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仍然重要,但已經不再是教育的全部價值追求;儘管教育資源的標準化配置和品質水準的標準化仍然是農村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但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和多樣化教育的新訴求。

如何讓正確的教育品質觀轉化為學校實踐行為,有賴於因校制宜的教育品質管制。

建立適配的學校管理結構。華西村的成功得益於“一分五統”的管理機制,我們取其管理思想的精髓,來了個“五統一分”:“五統”即“學校統一規劃,制度統一制訂,幹部統一使用,教師統一調度,學生統一管理”;“一分”即“分層實施”。由此,學校建立了兩級管理體制:校級管理著重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人事管理;目標管理、過程管理、考評管理則下放到三個學部。

不讓職高學生成為“苦孩子”。讀職高的孩子,“失敗者”的心理陰影大多比較重。為此,我們提出“三有”的目標要求:一是臉上有笑容——精心安排各項教育活動,給予心靈更多的溫暖;二是手裡有絕活——緊緊依託華西品牌優勢和企業資源優勢,開設理論實際一體化、專業技能實效化的專業,並且把華西村和華西的企業建設成得天獨厚的“實訓工廠”;三是畢業有出路——不讓畢業生為就業操心,華西村就是永遠歡迎他們的理想職場。

堅守教育公平的社會發展底線。隨著華西經濟的規模發展和用工數量的急劇增加,我校65%以上的孩子都是外來務工子女。我們規定,凡是來華西實驗學校上學的外地孩子,在學籍管理、入學招生、編班上課、獎學助困等方面享受與華西本地孩子同樣的待遇。而且,對外地孩子還要求班主任、課任教師要做到“四個多”,即“學習上多幫助,生活上多關心,經濟上多照顧,心理上多安慰”。

(作者系江蘇省江陰市華西實驗學校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20日第5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