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周武王姬發的妻子是誰?邑姜到底是王妃還是王后

邑薑, 生卒年不詳, 姜姓, 齊太公呂尚之女, 周武王姬發的王后, 周成王姬誦、唐叔虞的母親。

據傳她懷成王的時候, “立而不跂, 坐而不差, 獨處而不倨, 雖怒而不詈, 胎教之謂也。 ”山西太原的晉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薑。

邑姜, 姜姓, 齊太公呂尚之女。 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姬發的王后, 周成王姬誦、唐叔虞的母親。

據傳她懷成王的時候, “立而不跂, 坐而不差, 獨處而不倨, 雖怒而不詈, 胎教之謂也。 ”山西太原的晉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薑。

邑姜是商周之交一個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有關她的身份, 《左傳·昭西元年》說:“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

夢帝謂己:‘予命而子曰‘虞’, 將與之唐, 屬諸參, 而繁育其子孫。 ’及生, 有文在其手, 曰:‘虞’。 遂以命之。 及成王滅唐, 而封大叔焉。 故參為晉星。 ”

《史記·晉世家》裡說得更為詳細:“唐叔虞者, 周武王子, 成王弟。 初, 武王與叔虞母會時, 夢天謂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

余與之唐。 ’及生子, 文在其手, 曰:‘虞’。 故遂命之曰‘虞’。 武王崩, 成王立, 唐有亂, 周公誅滅唐。 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 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 ’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 成王曰:‘吾與之戲爾。 ’史佚曰:‘天子無戲言。 言則史書之, 禮成之, 樂歌之。 ’於是遂封叔虞于唐, 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 故曰唐叔虞。 ”

周武王王妃

以上兩項史料足以說明, 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妃, 並為武王生了晉國的開國君主唐叔虞。 另外, 坐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晉祠, 仍保留有一座專為祭奠邑姜的宋代建築“聖母殿”, 殿內聖母像為北宋天聖年間雕塑, 已有了近千年的歷史。 近見網上有稱邑薑另有大名為薑淑祥者,乃姜太公與其妻桃花女所生, 可備一說。

在商末周初, 已經有了王妃和王后的明確區別。 比如, 《呂氏春秋》裡就說, 殷朝的微子啟和紂王本是同母兄弟。 然而, 由於生啟時其母尚系次妃, 而生紂時已為皇后。 故“啟長而庶, 紂幼而嫡”, 還是讓紂繼承了大統。

那麼, 邑薑是否又有王后的身份呢?我們說, 有的。

請看《大戴禮記·保傅》篇裡的話:“周後妃任(孕)成王於身, 立而不跂, 坐而不差, 獨處而不倨, 雖怒而不詈, 胎教之謂也。 ”

對於“周後妃”的身份, 王聘珍在《大戴禮記解詁》一書中明確注曰:“後妃, 武王邑薑也。 ”王聘珍雖為清人, 但所注應是其來有自。 關於這一點, 我們在下節還有進一步的討論, 這裡, 不妨先舉《論語·泰伯》裡有一段十分有名的話: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 不其然乎!唐虞之際, 于斯為盛。 有婦人焉, 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侍殷, 周之德, 可謂至德也已矣!”對於這段話中的“有婦人焉”, 北宋的理學大家朱熹作注時, 就是遵從的前人之說, 認為所指的就是邑薑。 並說在武王的十位“治亂”之臣當中, 是“九人治外, 邑薑治內”。

還有其弟子蔡沈, 在為偽《泰誓》作注時, 採取的也是乃師的說法。 總之, 通過上述幾項史料可知, 邑姜乃武王正妃或者說皇后, 並生了太子誦(即成王)和唐叔虞, 是無可懷疑的。

姜太公之女

成書于西晉初年的《春秋經傳集解》裡說:“邑姜, 晉之妣也。 ”杜預(西元222—284年)注:“邑姜, 齊太公女, 晉唐叔之母。 ”比杜預稍早的皇甫謐(西元215—282年), 在他的《帝王世紀》也說:“武王妃(一作納), 太公之女, 曰邑薑。 修教于內, 生太子誦。 ”《帝王世紀》雖在宋以後陸續散佚了, 但有幸的是上面這段話, 在唐代的《藝文類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覽》裡都有轉引。 也就是說, 在魏晉至唐宋的人們心目中, 邑姜確系姜太公之女。

再往前追尋, 我們可以看到在《史記·楚世家》裡有一段記述, 對上述說法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援, 而這段記述又幾乎是脫胎于《左傳·昭公十二年》的一段對話。為了避免重複,請看《左傳》裡的這段對話: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右尹子革)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唯命是從,豈其愛鼎?”

從楚和齊、晉、魯、衛等五國“並事康王”(西元前1020—996年)、“共禦王事”,到“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即楚靈王 西元前539—529年),惟命是從”,正應了“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話,暫且不去管它。我們要關注的是“齊,王舅也”。

我們知道,呂伋乃是姜太公之子,《史記·齊太公世家》裡說得十分清楚:“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現在,我們又知道,呂伋有王舅的身份,沒有別的,只能因邑姜為太公之女、武王之後、成王之母。以往,對於姜太公被“首封”于齊,人們看重的多是他“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的功勞;現在看來,更深一層的原由,還在於他更有著國丈的地位。《蘇轍集》裡說的“成王之母邑姜,齊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後,申伯亦賴其寵”,可謂這一分析的最好補充。周人“為親是用”。

趣聞軼事

邑薑懷第一個兒子周成王時,站立的時候不東倒西歪,坐著的時候端正嚴肅,說笑的時候不喧鬧,獨處的時候不隨地蹲坐,有了脾氣的時候也不隨便亂罵人。這些條例,說起來簡單,若非有極大的毅力和克制力,是很難貫徹到底的。而邑薑之所以如此重視胎教,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她對“母以子貴”這一權力中心的必然法則有著清醒的認識。

而這段記述又幾乎是脫胎于《左傳·昭公十二年》的一段對話。為了避免重複,請看《左傳》裡的這段對話: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右尹子革)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唯命是從,豈其愛鼎?”

從楚和齊、晉、魯、衛等五國“並事康王”(西元前1020—996年)、“共禦王事”,到“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即楚靈王 西元前539—529年),惟命是從”,正應了“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話,暫且不去管它。我們要關注的是“齊,王舅也”。

我們知道,呂伋乃是姜太公之子,《史記·齊太公世家》裡說得十分清楚:“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現在,我們又知道,呂伋有王舅的身份,沒有別的,只能因邑姜為太公之女、武王之後、成王之母。以往,對於姜太公被“首封”于齊,人們看重的多是他“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的功勞;現在看來,更深一層的原由,還在於他更有著國丈的地位。《蘇轍集》裡說的“成王之母邑姜,齊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後,申伯亦賴其寵”,可謂這一分析的最好補充。周人“為親是用”。

趣聞軼事

邑薑懷第一個兒子周成王時,站立的時候不東倒西歪,坐著的時候端正嚴肅,說笑的時候不喧鬧,獨處的時候不隨地蹲坐,有了脾氣的時候也不隨便亂罵人。這些條例,說起來簡單,若非有極大的毅力和克制力,是很難貫徹到底的。而邑薑之所以如此重視胎教,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她對“母以子貴”這一權力中心的必然法則有著清醒的認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