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分論壇三:讓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是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

論壇現場

中國小康網12月16日訊 記者武琪 北京報導 12月16日, 以“新時代與決勝全面小康”為主題的“2017第十二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 在北京召開。

論壇由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小康》雜誌社主辦, 北京信安盟科技有限公司、冠群馳騁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支持。

上午, 論壇舉行開幕式, 來自政界、學界、企業界知名人士演講贏得與會者陣陣掌聲。 下午, 精彩繼續, 同步進行了議題為“精准扶貧與社會參與”、“城區國際化與決勝全面小康”、“新時代背景下的金融服務與全面小康”、“縣域發展與決勝全面小康”、“文化發展與決勝全面小康”五場分論壇。

《小康》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舒富民出席“新時代背景下的金融服務與全面小康”分論壇並致辭。

出席此分論壇的嘉賓有:求是雜誌社原編委兼秘書長盛天啟, 冠群馳騁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西南大區總經理邱江濤, 國資委研究室副主任彭建國,

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會長周為民,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陳鳳英,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 中共麗水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林亮, 雙流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劉一陽, 仁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曉博, 茅臺古鎮文化產業園區市場開發招商引資處處長張元洪等。

本場分論壇由央視證券頻道主持人湯偉主持。

嘉賓合影

實體經濟是決勝全面小康的動力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餘波還未消散, 我國金融業脫實向虛的境況成為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的隱憂。

如何轉變, 使金融成為經濟發展、決勝全面小康的利器, 成為本次分論壇的重要議題。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陳鳳英在其演講中明確, 金融要為GDP高增長保駕護航。 她表示, “世界經濟危機的教訓告訴我們金融要回歸本原。 ”必須決勝小康, 同時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

這決定了決勝小康社會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

目前我國振興實體經濟的難點和關鍵點是什麼?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表示,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要有一大批有“精神氣”的實體經濟。 當前面臨很多難題, “首先要把實體經濟振興有助於我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振興實體經濟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包括政府、市場、企業及企業家。 ”他說, “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 破解難題, 讓實體經濟有更大發展空間。 ”

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互聯網金融三十人成員李全看來, 需要用“促進經濟活性”、“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提高開放經濟水準”五個方向來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

他認為在中國主動擁抱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國和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 這對於決勝全面小康, 是巨大的歷史機遇。

圓桌對話

金融是決勝全面小康的源頭活水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因此,緊扣社會矛盾,統籌推進全面建設成為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服務于實體經濟是金融的義務,也是金融的宗旨。

那麼,新時代如何有效解決傳統金融造成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如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讓資金流向更需要的地方,不斷技術創新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不樂觀環境的資金支持的力度,這是本次分論壇研究和探討的重要主題和意義所在。

《小康》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舒富民在致辭中強調了金融在新時代對實體經濟、民營企業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生產力總體顯著提高,進入世界前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金融是現代核心,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關鍵因素,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金融對實體經濟影響對民營企業的影響,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影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他看來,金融應該主動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出金融解決方案,從以往注重傳統行業轉向為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服務,從以往主要為生產者服務轉向更多地為消費者服務,從以往集中於東部地區、大城市為主更多地向中西部和鄉村延伸,從以往動員儲蓄、推動大規模投資的粗放式金融發展模式轉向利用金融科技、高效配置金融資源的集約型金融發展模式。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從普惠金融的角度提出當前我國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解決方案。

黃震認為,當前普惠金融還有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沒有解決,讓弱勢群體也能夠得到適度的金融服務等,正在艱難探索。“數位技術驅動下,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和實體層面上的成功推進。”普惠金融從概念到實踐,從市場到技術,從產品到平臺,從個案到模式,從1.0到2.0,從獨創到行業,讓我國的普惠金融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政策最多、主題類型最多樣的形態。

談及解決方案,黃震認為,技術普惠應持續推進,新的商業模式也應持續探索,要應用金融科技加強資料技術和風控能力,提高普惠金融覆蓋率,將具體的實體經濟與線上融合。

“普惠金融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將不斷升級反覆運算而得到更大發展。”黃震表示。

技術與金融的互生推動,使得當前我國在世界的金融發展中熠熠奪目,“無現金”概念被屢屢提及。然而,由此認識不全,甚至驕傲自滿顯得太早。

求是雜誌社原編委兼秘書長盛天啟認為,我們應該對現實有清醒全面的認識和判斷,因此他提醒道,“無現金是一種‘互聯網+’模式,屬於金融創新,是一種技術進步,但並不能替代社會進步。”

因此,無論是國營經濟還是民營經濟,還需繼續努力。

結合多次調研,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得出如下結論。他表示,根據調研評估來看,地方有在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民營企業家總體是滿意的。隨著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化,民企營商環境正在逐步改善,減稅降費力度不斷加大,民企負擔有所下降。同時,金融服務不斷改善,融資管道逐漸擴寬,參與PPP項目的意願不斷增強。但針對民間投資尚有隱憂。

關於當前存在的問題,張占斌認為主要有頂層設計不統一、存在金融風險和身份歧視現象等。因此他建議:切實加大對民營企業的產權保護、加快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係、開展政府清欠行動、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切實降低企業稅費和資金等要素成本、推進PPP項目的規範化發展。

國企、民企是決勝全面小康的推手

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血脈,是活水之源。當前,處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要實現這一目標,經濟發展必然是龍頭引擎。在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無論是中流砥柱的國企,還是遍地開花的民企,都對國家實現全面小康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資委研究室副主任彭建國表示,當前,我國的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以國有主體為主,資本市場,國有企業也是主力。他們大多因其良好的償還能力是我國經濟得以穩定發展的基礎。“國有企業如果活力增強,對金融行業絕對是一個促進”他說。

在談及當前國有企業正在經歷的體制改革時,彭建國說,“我們國企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將其做強做優做大,未來,國有企業中將有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將國有企業做優做強,才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優質高效服務,才能更好地促進全面小康建設。他憧憬到,“2017年到2020年,一定是遍地開花,大幹快上的三年。”

冠群馳騁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西南大區總經理邱江濤從民營企業的角度,分析了民企對全面小康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中小微民企的數量在全國占90%以上,稅收、GDP創新等領域貢獻分別達50%、60%以上,從業人口達3億以上,為我國新增城鎮就業人口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成為我國就業主管道。”在他看來,是否能夠實現全面小康戰略目標,中小微民營企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來,冠群馳騁響應國家號召,在扶持中小微企業的過程中,積累了眾多經驗,曾在2016年就推出了旨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1.0版本,如今已升級到除幫扶企業解決資金之外,又能提升企業管理環境、控制運營成本,以最大限度提升企業盈利水準的2.0版本。

作為一家全國範圍內專業扶持中小微企業的綜合金融資源整合服務平臺,冠群馳騁成立九年,扶持了數十萬餘家的中小企業,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源源動力。邱江濤以冠群馳騁成功助推郫縣豆瓣醬走向迴圈良性發展的例子,說明了資本在推動民企發展的同時,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人口、稅收趨於全面小康所做的努力和創造。

春天,一顆種子的播撒,迎來的將是秋天的碩果累累,冠群馳騁所做的正是這樣的有益嘗試。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原主任、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會長周為民的觀點與此不謀而合。

他認為,全面小康最廣泛、最深厚的動力在廣大民眾,在於他們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在市場經濟中的參與。“民眾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參與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小微企業在中國的企業總數當中占比超過了98%,顯著表現了廣大民眾參與經濟發展的特點。而要實現全面小康就是要為廣大的民眾自主創造財富、自主獲得財富,為支配財富提供條件。“也就是說要為大量的中小微企業的生長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的和各方面的條件。”

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在周為民看來,主要存在資訊不對稱、交易成本高,以及銀行金融體制的局限等問題。傳統金融機構對廣大民營主體創業創新提供的服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面小康進程中民眾自主創造財富的創造力。

在周為民看來,全面小康的根本是要靠民眾自主創造財富。

地方政府是決勝全面小康的實踐者

當前,在全國範圍內,已形成諸多決勝全面小康的成功案例。《小康》雜誌自成立以來,就在為不斷推動中國小康事業而努力而服務。到目前為止,論壇已連續舉辦十二屆,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在本屆論壇還專門推出了一個全新獎項——“中國全面小康扶貧十佳縣市”。

貴州仁懷市副市長張曉博,中共麗水市常委、常務副市長林亮,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劉一陽,貴州茅臺古鎮文化產業園市場開發招商引資處處長張元洪,分別介紹了所在地區的“決勝經驗”。

仁懷市位於貴州省西北部,隸屬于貴州省遵義市,是黔北經濟區與川南經濟區的連接點,是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戰鬥過的地方,是茅臺酒的故鄉,2004年7月,被正式認定為“中國酒都”。

據張曉博介紹,近年來,仁懷是貴州省經濟發展優等生,經濟增長率為13%,。2016年財政總收入202億元,2017年有望在此基礎上增長10%。白酒產業是其的支柱產業。在仁懷市整個境內白酒類註冊企業將近1500家,酒類直接從業人員有五萬左右,間接從業人員十萬左右,占到整個人口的25%左右。

作為一個經濟強市,從貧困縣市出列,仍然一萬戶近三萬人,還未脫貧,其中有24個村它的貧困發生率還在10%以上。仁懷市目前整體的貧困發生率5.1%,仁懷市境內目前9個深度貧困村和41個深度貧困的村民組,目前仁懷市正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立足於把仁懷市打造成為赤水河流域區域,以及仁懷市成為白酒配套產業集聚區,文理康養示範區,現代金融服務區和科技資訊區。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案例是浙江麗水市。麗水市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的第一批試點,通過近5到10年的改革,“我們覺得變化特別大,通過金融改革去助力全面小康有強大動力,並且完全可以實現。” 中共麗水市常委、常務副市長林亮表示。

他以兩個數字舉例稱,麗水占浙江省1/6的面積,1/25的人口。原來的人均收入只有全省52%,經過這些年的不斷發展,已從十年前落後于全國平均水準發展到了領先全國水準,並且高於全國平均水準33%。

他們把沉睡的資源變成了資本,並且尤其注重確權、評估、發證以及授信。據林亮介紹,麗水作為全國第一個地級市,9個縣市區,每戶農戶都有信用證,建立了全面建設信用體系,可以換來融資,可以得到發展的動力。

作為決勝全面小康的一員,麗水是有底氣的。

此外,成都市雙流區區長劉一陽介紹了雙流圍繞領空經濟和對外貿易兩個重點作出的全面小康成績。

雙流機場是雙流區的標誌,被國家民航總局確定為中樞機場,是我國國家領空經濟示範區。作為全國第四大航空樞紐機場,沿途4600多萬人次,現已開通國內航線184條,國際航線15條。除此之外,雙流還是中國自由貿易示範區。“我們主要在產業發展、城鄉融合和都市農業發展上做文章,以達到全面小康目標”。同時,雙流還把脫貧攻堅和民生工程擺在重要地位,把除經濟建設以外的民生、社會事業發展同步考慮。

張元洪介紹了所在區縣匯川的發展特色。匯川是貴州最年輕的縣級行政區,200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它是貴州兩個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也是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示範區、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1515平方公里土地,養育了58萬人口。根據當地政府資料,全面小康的試驗程度達98.21%。

在張元洪看來,匯川區的發展得益於聚焦產業發展,借助改革開放視窗和前言陣地優勢,立足於已經建成的5大園區進行集中產業建設,凝聚了五大發展產業築巢引鳳。匯川區一方面以水電路防汛,7大戰略行動為抓手,夯實了農業農村基礎,提升和改善了農業農村發展環境;另一方那面,以農村淘寶和大資料產業發展作為抓手促進農村持續發展,很多農產品因此走出匯川,走出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因此,緊扣社會矛盾,統籌推進全面建設成為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服務于實體經濟是金融的義務,也是金融的宗旨。

那麼,新時代如何有效解決傳統金融造成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如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讓資金流向更需要的地方,不斷技術創新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不樂觀環境的資金支持的力度,這是本次分論壇研究和探討的重要主題和意義所在。

《小康》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舒富民在致辭中強調了金融在新時代對實體經濟、民營企業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生產力總體顯著提高,進入世界前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金融是現代核心,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關鍵因素,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金融對實體經濟影響對民營企業的影響,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影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他看來,金融應該主動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出金融解決方案,從以往注重傳統行業轉向為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服務,從以往主要為生產者服務轉向更多地為消費者服務,從以往集中於東部地區、大城市為主更多地向中西部和鄉村延伸,從以往動員儲蓄、推動大規模投資的粗放式金融發展模式轉向利用金融科技、高效配置金融資源的集約型金融發展模式。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從普惠金融的角度提出當前我國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解決方案。

黃震認為,當前普惠金融還有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沒有解決,讓弱勢群體也能夠得到適度的金融服務等,正在艱難探索。“數位技術驅動下,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和實體層面上的成功推進。”普惠金融從概念到實踐,從市場到技術,從產品到平臺,從個案到模式,從1.0到2.0,從獨創到行業,讓我國的普惠金融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政策最多、主題類型最多樣的形態。

談及解決方案,黃震認為,技術普惠應持續推進,新的商業模式也應持續探索,要應用金融科技加強資料技術和風控能力,提高普惠金融覆蓋率,將具體的實體經濟與線上融合。

“普惠金融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將不斷升級反覆運算而得到更大發展。”黃震表示。

技術與金融的互生推動,使得當前我國在世界的金融發展中熠熠奪目,“無現金”概念被屢屢提及。然而,由此認識不全,甚至驕傲自滿顯得太早。

求是雜誌社原編委兼秘書長盛天啟認為,我們應該對現實有清醒全面的認識和判斷,因此他提醒道,“無現金是一種‘互聯網+’模式,屬於金融創新,是一種技術進步,但並不能替代社會進步。”

因此,無論是國營經濟還是民營經濟,還需繼續努力。

結合多次調研,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得出如下結論。他表示,根據調研評估來看,地方有在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民營企業家總體是滿意的。隨著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化,民企營商環境正在逐步改善,減稅降費力度不斷加大,民企負擔有所下降。同時,金融服務不斷改善,融資管道逐漸擴寬,參與PPP項目的意願不斷增強。但針對民間投資尚有隱憂。

關於當前存在的問題,張占斌認為主要有頂層設計不統一、存在金融風險和身份歧視現象等。因此他建議:切實加大對民營企業的產權保護、加快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係、開展政府清欠行動、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切實降低企業稅費和資金等要素成本、推進PPP項目的規範化發展。

國企、民企是決勝全面小康的推手

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血脈,是活水之源。當前,處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要實現這一目標,經濟發展必然是龍頭引擎。在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無論是中流砥柱的國企,還是遍地開花的民企,都對國家實現全面小康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資委研究室副主任彭建國表示,當前,我國的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以國有主體為主,資本市場,國有企業也是主力。他們大多因其良好的償還能力是我國經濟得以穩定發展的基礎。“國有企業如果活力增強,對金融行業絕對是一個促進”他說。

在談及當前國有企業正在經歷的體制改革時,彭建國說,“我們國企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將其做強做優做大,未來,國有企業中將有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將國有企業做優做強,才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優質高效服務,才能更好地促進全面小康建設。他憧憬到,“2017年到2020年,一定是遍地開花,大幹快上的三年。”

冠群馳騁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西南大區總經理邱江濤從民營企業的角度,分析了民企對全面小康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中小微民企的數量在全國占90%以上,稅收、GDP創新等領域貢獻分別達50%、60%以上,從業人口達3億以上,為我國新增城鎮就業人口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成為我國就業主管道。”在他看來,是否能夠實現全面小康戰略目標,中小微民營企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來,冠群馳騁響應國家號召,在扶持中小微企業的過程中,積累了眾多經驗,曾在2016年就推出了旨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1.0版本,如今已升級到除幫扶企業解決資金之外,又能提升企業管理環境、控制運營成本,以最大限度提升企業盈利水準的2.0版本。

作為一家全國範圍內專業扶持中小微企業的綜合金融資源整合服務平臺,冠群馳騁成立九年,扶持了數十萬餘家的中小企業,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源源動力。邱江濤以冠群馳騁成功助推郫縣豆瓣醬走向迴圈良性發展的例子,說明了資本在推動民企發展的同時,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人口、稅收趨於全面小康所做的努力和創造。

春天,一顆種子的播撒,迎來的將是秋天的碩果累累,冠群馳騁所做的正是這樣的有益嘗試。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原主任、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會長周為民的觀點與此不謀而合。

他認為,全面小康最廣泛、最深厚的動力在廣大民眾,在於他們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在市場經濟中的參與。“民眾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參與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小微企業在中國的企業總數當中占比超過了98%,顯著表現了廣大民眾參與經濟發展的特點。而要實現全面小康就是要為廣大的民眾自主創造財富、自主獲得財富,為支配財富提供條件。“也就是說要為大量的中小微企業的生長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的和各方面的條件。”

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在周為民看來,主要存在資訊不對稱、交易成本高,以及銀行金融體制的局限等問題。傳統金融機構對廣大民營主體創業創新提供的服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面小康進程中民眾自主創造財富的創造力。

在周為民看來,全面小康的根本是要靠民眾自主創造財富。

地方政府是決勝全面小康的實踐者

當前,在全國範圍內,已形成諸多決勝全面小康的成功案例。《小康》雜誌自成立以來,就在為不斷推動中國小康事業而努力而服務。到目前為止,論壇已連續舉辦十二屆,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在本屆論壇還專門推出了一個全新獎項——“中國全面小康扶貧十佳縣市”。

貴州仁懷市副市長張曉博,中共麗水市常委、常務副市長林亮,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劉一陽,貴州茅臺古鎮文化產業園市場開發招商引資處處長張元洪,分別介紹了所在地區的“決勝經驗”。

仁懷市位於貴州省西北部,隸屬于貴州省遵義市,是黔北經濟區與川南經濟區的連接點,是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戰鬥過的地方,是茅臺酒的故鄉,2004年7月,被正式認定為“中國酒都”。

據張曉博介紹,近年來,仁懷是貴州省經濟發展優等生,經濟增長率為13%,。2016年財政總收入202億元,2017年有望在此基礎上增長10%。白酒產業是其的支柱產業。在仁懷市整個境內白酒類註冊企業將近1500家,酒類直接從業人員有五萬左右,間接從業人員十萬左右,占到整個人口的25%左右。

作為一個經濟強市,從貧困縣市出列,仍然一萬戶近三萬人,還未脫貧,其中有24個村它的貧困發生率還在10%以上。仁懷市目前整體的貧困發生率5.1%,仁懷市境內目前9個深度貧困村和41個深度貧困的村民組,目前仁懷市正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立足於把仁懷市打造成為赤水河流域區域,以及仁懷市成為白酒配套產業集聚區,文理康養示範區,現代金融服務區和科技資訊區。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案例是浙江麗水市。麗水市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的第一批試點,通過近5到10年的改革,“我們覺得變化特別大,通過金融改革去助力全面小康有強大動力,並且完全可以實現。” 中共麗水市常委、常務副市長林亮表示。

他以兩個數字舉例稱,麗水占浙江省1/6的面積,1/25的人口。原來的人均收入只有全省52%,經過這些年的不斷發展,已從十年前落後于全國平均水準發展到了領先全國水準,並且高於全國平均水準33%。

他們把沉睡的資源變成了資本,並且尤其注重確權、評估、發證以及授信。據林亮介紹,麗水作為全國第一個地級市,9個縣市區,每戶農戶都有信用證,建立了全面建設信用體系,可以換來融資,可以得到發展的動力。

作為決勝全面小康的一員,麗水是有底氣的。

此外,成都市雙流區區長劉一陽介紹了雙流圍繞領空經濟和對外貿易兩個重點作出的全面小康成績。

雙流機場是雙流區的標誌,被國家民航總局確定為中樞機場,是我國國家領空經濟示範區。作為全國第四大航空樞紐機場,沿途4600多萬人次,現已開通國內航線184條,國際航線15條。除此之外,雙流還是中國自由貿易示範區。“我們主要在產業發展、城鄉融合和都市農業發展上做文章,以達到全面小康目標”。同時,雙流還把脫貧攻堅和民生工程擺在重要地位,把除經濟建設以外的民生、社會事業發展同步考慮。

張元洪介紹了所在區縣匯川的發展特色。匯川是貴州最年輕的縣級行政區,200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它是貴州兩個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也是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示範區、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1515平方公里土地,養育了58萬人口。根據當地政府資料,全面小康的試驗程度達98.21%。

在張元洪看來,匯川區的發展得益於聚焦產業發展,借助改革開放視窗和前言陣地優勢,立足於已經建成的5大園區進行集中產業建設,凝聚了五大發展產業築巢引鳳。匯川區一方面以水電路防汛,7大戰略行動為抓手,夯實了農業農村基礎,提升和改善了農業農村發展環境;另一方那面,以農村淘寶和大資料產業發展作為抓手促進農村持續發展,很多農產品因此走出匯川,走出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