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京味兒|無可爭議的北京經典小吃,老舍和巴金全力點贊

巴金兄, 明天在全聚德請您吃烤鴨。 有梅博士及王瑤卿老人等, 敬請賞光。

——老舍

這張著名的字條, 今天依然放在全聚德展覽館裡。

老舍是北京文化的一個代表, 他寫的北京有血有肉, 因為他從小在這裡長大, 在這裡吃喝, 在這裡經歷柴米油鹽的生活。 關於老舍請客的故事有很多, 其中老舍請巴金吃全聚德烤鴨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這些作家學者也和我們一樣喜歡美食,

喜歡呼朋引伴, “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蔽之而無憾。 ”從這個字條上, 我們就能還原出當年這幾位文化名人聚會于全聚德的場景。

始創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的全聚德距現在已經有一百五十三年的歷史了。 走進全聚德和平門店, 人聲鼎沸, 食客如雲。 他們當中有中國人, 有外國人, 有北京的, 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 全聚德的烤鴨就是這麼受人歡迎。

一百五十多年掛爐烤鴨和全鴨席手藝留下來的口碑, 鑄成了全聚德“天下第一樓”的美名。 位於和平門全聚德烤鴨店的7層有一個展覽館, 這裡面就收藏記錄了全聚德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從當年創始人楊全仁把倒閉的堅果店德聚全盤到手, 改名成全聚德, 一直到公私合營, 再到現在的股份制公司, 一路走來, 雖風雲變幻, 但全聚德的掛爐烤鴨和全鴨席的老手藝, 卻一直都在傳承著。

鴨要好, 人要能, 話要甜

在展覽館裡, 全聚德的老生意經掛在牆上:鴨要好, 人要能, 話要甜。 一直到現在, 這九個字仍記在每一個全聚德人的心裡。 隨著時代的發展,

掛爐烤鴨和全鴨席技藝也走上了集體傳承的道路, 也使其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全聚德現任總廚師長顧九如

現如今全聚德的總廚師長顧九如就是這門手藝的傳承人之一。 在講到他學習這門手藝的時候, 還有這樣的小故事。

剛開始學藝的時候,

是不讓你直接烤鴨子, 你只能跟著師傅做一些零碎的雜活, 邊幹邊學。 全聚德鴨爐門比較小, 鴨子只有悠起來才能裝進去, 一碰底下的劈柴或者爐擋, 鴨子就掉裡頭了, 要不然就蹭一塊黑。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 弄幾塊鴨子大小的磚往裡面悠, 反復練習, 才能學得要領。

在顧九如師傅的職業生涯當中, 曾不止一次的接待過外國的國家領導人, 在他的心目當中, 烤鴨不僅僅是一道美食, 更是中國的文化, 他很自豪用一隻小小的烤鴨告訴全世界, 中華文化是多麼的博大。

九十年代, 英國首相希斯來到北京全聚德前門店。 以前的老全聚德會在鴨坯、鴨體上做上標記。 用毛筆, 加入飴糖, 在鴨坯上可以寫字。 首相希斯寫了個很吉祥的數字, 都是英語。鴨子烤完之後,首相再見到這個字的時候特別的驚豔,說中國的烤鴨,能讓他親自寫字,製作完成後還能展示,既能看又能吃,他對中國這個博大精深的餐飲文化,還有毛筆書法文化,都很佩服。

作為全聚德老手藝的傳承人,顧九如更強調的是要傳承全聚德老師傅的匠人精神。

舊時,北京的夏天很潮濕,那年代有個前輩的老爺子,每天找個有穿堂風兒的地方晾鴨坯。他拿著大蒲扇,自己扇著,坐在那看著鴨坯,生怕別人摸一下,碰一下。那種對於鴨子的責任心是值得我們傳承下去的東西。

現而今的全聚德的店鋪越來越多,全聚德的廚師們也一代又一代的迸發著活力。他們深知傳承掛爐烤鴨和全鴨席的手藝,是責任,更是榮譽。

往期精彩閱讀

內容來源 | 文藝之聲

微信編輯 | 趙博磊

編審 | 張佳怡

都是英語。鴨子烤完之後,首相再見到這個字的時候特別的驚豔,說中國的烤鴨,能讓他親自寫字,製作完成後還能展示,既能看又能吃,他對中國這個博大精深的餐飲文化,還有毛筆書法文化,都很佩服。

作為全聚德老手藝的傳承人,顧九如更強調的是要傳承全聚德老師傅的匠人精神。

舊時,北京的夏天很潮濕,那年代有個前輩的老爺子,每天找個有穿堂風兒的地方晾鴨坯。他拿著大蒲扇,自己扇著,坐在那看著鴨坯,生怕別人摸一下,碰一下。那種對於鴨子的責任心是值得我們傳承下去的東西。

現而今的全聚德的店鋪越來越多,全聚德的廚師們也一代又一代的迸發著活力。他們深知傳承掛爐烤鴨和全鴨席的手藝,是責任,更是榮譽。

往期精彩閱讀

內容來源 | 文藝之聲

微信編輯 | 趙博磊

編審 | 張佳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