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段祺瑞沒房:學生集資代建差點成爛尾樓

段祺瑞一生清正耿介, 頗具人格魅力。 但就是這樣一位人物, 他一生竟然沒有房子。 袁世凱贈送一套無契約的房子給段, 袁世凱死後被房主收走了。 後來, 段祺瑞的學生聽聞老師沒房, 決定集資代建, 建築費用大超預算, 差點成了爛尾樓。

袁世凱送房 意在促其上班

府學胡同36號的段祺瑞舊居, 現在已無從尋覓了, 附近倒是開了家叫“府上”的咖啡店。 據說, 袁世凱和人打麻將贏了, 對方把一套值30萬大洋的房子抵押給他, 他轉手就送給了段祺瑞。 這是袁的優點:不貪財貨。 段不肯接受如此大禮。 袁就說, 這是我送給乾女兒的嫁妝。

袁世凱所說的乾女兒是段祺瑞的繼室張佩蘅。 當年她的父親隨袁的叔祖打撚軍陣亡, 袁世凱把她收為義女, 視若己出。 她在洹上村長大, 袁家稱其大小姐。 段原配吳夫人去世, 袁世凱把她嫁給了段, 所以說袁是把段當女婿看的;段則始終以恩人視袁,

因為袁對他還有知遇之恩。

不過這房子就在陸軍部後面。 也許袁還有督促他上班之意。 須知這位陸軍總長常常不到部辦公, 把事情交給次長徐樹錚處置。 袁世凱曾感歎:“小站舊人現在暮氣沉沉, 華甫(馮國璋字華甫)要睡到下午;芝泉(段祺瑞字芝泉)則經常不上衙門!”

當年的“北洋三傑”中, 王士珍歸隱家園;馮國璋外放南京;只有段祺瑞在中央, 不但長期任陸軍總長, 還兼總統府軍事處處長, 軍隊的編制調遣、將領的選拔補充, 幾乎由他說了算。 加上長期擔任各軍校校長, 北洋軍新生力量多是他“門生”, 他不聽袁世凱調度的時候漸漸多了。

袁世凱怎麼會容許下屬“功高鎮主”?1913、1914年, 他忽然重用蔣方震、蔡鍔、王士珍等人, 並設立陸海軍統率辦事處, 裁撤總統府軍事處, 陸軍部也被削弱。 不久, 又成立一個“模範團”。 袁世凱自任團長。 第一期畢業, 成立拱衛軍四旅、炮兵騎兵各二團、機關槍一營。 第二期時改任袁克定為團長, 畢業時成立拱衛軍二旅。 這就相當於“皇家武裝”了。

當時袁、段之間磨擦最巨的, 就是模範團。 1915年5月, 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部分條款, 段祺瑞更不上班了, 說是病了。 袁准了他的病假。 到8月, 正式免去了他的陸軍總長, 因為他反對帝制。

學生幫建房 險成爛尾樓

民國軍政界要人多半有大宅, 段祺瑞沒有。 府學胡同那套房子說是袁世凱送的,

卻並沒有房契。 老袁死後房主拿著房契找總理要房, 段祺瑞只好搬家。

段祺瑞的部屬、學生, 想到自己都有房子, 惟老段借住人家的, 覺得說不過去。 原擬集資代買, 後來演變成了代建。 房子建在吉兆胡同, 建築費用大超預算, 差點成了爛尾樓。 建成後, 府學胡同的房子便物歸原主了。

因家中人口眾多, 平日又無積蓄, 老段常要受部下、學生的接濟。 1928年秋, 蔣介石第一次到北平——他在保定陸軍學堂求學時, 段是他校長, 聽說此事後, 便派人送上兩萬元錢。 此後三四年間又送了數萬元。 於是, 生活問題解決。

動盪時期, 民國政客在北京呆不下去, 一個轉身, 就住進了天津租界的豪宅。 在這裡尺寸之地也藏龍臥虎:離任的大總統、前內閣總理、下野軍閥……鞍山道38號段祺瑞公館(又是借住)數年前還掛著“天津市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的牌子, 今天終於成了“段祺瑞舊居”和“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對面的張(此“張”即黎元洪任協統時的上司張彪)園和不遠處的靜園,都曾是溥儀的“行在”。數百米外段祺瑞老部下靳雲鵬的故居則成了天津市文物公司。

蔣介石對段祺瑞在津閑住總放心不下。他認為段雖在野卻有潛伏的力量。這時候中日關係複雜微妙,他很擔心日本人把段推出來組織傀儡政權,就想卑禮厚幣把段請到南方,就近監視行動。

1933年1月19日,蔣派人攜親筆信到天津,請老師南下頤養,以便隨時就商國事。段對來人說,我老了,不中用了,介石如認為我南下對國事有益,我隨時可以上路。於是1月22日到南京。蔣本人在下關碼頭等候。次日段乘夜車赴滬,蔣也送至車站。

在世界學院暫住一個多月後,段祺瑞搬到霞飛路(今淮海中路)居住。1936年秋後,國事更惡化,段祺瑞傷感更甚,竟拒絕診治和服藥,親擬遺囑,因無財產,無一字提及家事。在遺囑中他提出了“八勿”的“復興之道”:勿因我見而輕啟政爭;勿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寶存國粹;治家者勿忘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本此“八勿”,以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

11月1日晚,段祺瑞陷入昏迷,2日晚逝世。南京政府下令以元首禮國葬。

今天終於成了“段祺瑞舊居”和“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對面的張(此“張”即黎元洪任協統時的上司張彪)園和不遠處的靜園,都曾是溥儀的“行在”。數百米外段祺瑞老部下靳雲鵬的故居則成了天津市文物公司。

蔣介石對段祺瑞在津閑住總放心不下。他認為段雖在野卻有潛伏的力量。這時候中日關係複雜微妙,他很擔心日本人把段推出來組織傀儡政權,就想卑禮厚幣把段請到南方,就近監視行動。

1933年1月19日,蔣派人攜親筆信到天津,請老師南下頤養,以便隨時就商國事。段對來人說,我老了,不中用了,介石如認為我南下對國事有益,我隨時可以上路。於是1月22日到南京。蔣本人在下關碼頭等候。次日段乘夜車赴滬,蔣也送至車站。

在世界學院暫住一個多月後,段祺瑞搬到霞飛路(今淮海中路)居住。1936年秋後,國事更惡化,段祺瑞傷感更甚,竟拒絕診治和服藥,親擬遺囑,因無財產,無一字提及家事。在遺囑中他提出了“八勿”的“復興之道”:勿因我見而輕啟政爭;勿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寶存國粹;治家者勿忘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本此“八勿”,以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

11月1日晚,段祺瑞陷入昏迷,2日晚逝世。南京政府下令以元首禮國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