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智力愈強,愈會自欺欺人

如何才能對人生有一個通透的認識?答案是一顆聰慧的靈魂, 一份深厚的學識, 一生豐富的閱歷。 這世間大多數人是很難具備這三樣條件的, 而那些心思敏銳、學富五車、見多識廣的文化大師卻可以。 讀他們對人生的感悟, 必會大有裨益。

今日我們精選了近現代10位文化大師的人生摯言。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 安下心來, 屏氣凝神, 接受這份人生滋養。

梁啟超:人生的最苦和最樂

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貧嗎?不是。 失意嗎?不是。 老嗎?死嗎?都不是。

我說人生最苦的事, 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若能知足, 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 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 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 也不算什麼苦。

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 便有一天應該的事。 該做的事沒有做完, 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再苦是沒有的了。 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

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 欠了人的錢沒有還, 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 得罪了人沒有賠禮, 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 睡裡夢裡, 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為什麼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他的責任, 還沒有解除呀!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 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 乃至對於自己, 都是如此。

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 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 凡屬我應該做的事, 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 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 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 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有了這責任, 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

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 到夜裡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 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裡去。 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困老死, 可以達觀排解得來。 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 若有苦痛, 當然沒有比這個加重的了。

翻過來看, 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 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人到這個時候, 那種輕鬆愉快, 直是不可以言語形容。 責任越重大, 負責的日子越久長, 到責任完了時, 海闊天空, 心安理得, 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 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這種苦樂迴圈, 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卻是不盡責任, 受良心責備, 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 一翻過去, 處處盡責任, 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 便時時快樂。 快樂之權, 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 正是這種作用。

楊絳:人生實苦需修煉

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 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的。 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 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 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 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 你要保護自己, 就不得不時刻防禦。 你要不與人爭, 就得與世無求, 同時還要維持實力, 準備鬥爭。 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 就先得和他們周旋, 還得準備隨處吃虧。 你總有知心的人、友好的人。 一旦看到他們受欺侮、吃虧受氣,

你能不同情氣憤而要盡力相幫相助嗎?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受苦受害, 能無動於衷嗎?如果看到公家受損害, 奸人在私肥, 能視而不見嗎?

當今之世, 人性中的靈性良心, 迷蒙在煙雨雲霧間。 頭腦的智力愈強, 愈會自欺欺人。 信仰和迷信劃上了等號。 聰明年輕的—代, 只圖消費享受, 而曾為良心靈性奮鬥的人, 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 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 上帝已不在其位, 財神爺當道了。 人世間只是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名利場”, 或者乾脆就稱“戰場”吧。 爭得了名利, 還得抱住了緊緊不放, 不妨豚皮老臉, 不識羞恥!享受吧, 花了錢尋歡作樂, 不又都是“將錢買憔悴”?天災人禍都是防不勝防的, 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而產生的仇恨狠毒,再加上人世間種種誤解、猜忌不能預測的煩擾、不能防備的冤屈,只能歎息一聲:“人生實苦!”

多少人只是又操心又苦惱地度過了一生。貧賤的人,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業,生育兒女得操心。富貴的,要運用他們的財富權勢,更得操心。哪個看似享福的人真的享了福呢?為什麼總說“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旁人看來是享福,他本人只在煩惱啊!為什麼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呢?因為逼近了看,人世處處都是苦惱啊!為什麼總說“需知世上苦人多”啊?最闒茸無能之輩,也得為生活操心;最當權得勢的人,當然更得操心。上天神明,創造了有頭有臉、有靈性良心的人,專叫他們來吃苦的嗎?

胡適:人生意義在於怎樣看人生

今天大家要我講人生問題,這是諸位出的題目,我來交卷。這是很大的問題,讓我先下定義,但是定義不是我的,而是思想界老前輩吳稚暉的。他說:人為萬物之靈,怎麼講呢?第一,人能夠用兩隻手做東西。第二,人的腦部比一切動物的都大,不但比哺乳動物大,並且比人的老祖宗猿猴的還要大。有這能做東西的兩手和比一切動物都大的腦部,所以說人為萬物之靈。

人生是什麼?即是人在戲臺上演戲,在唱戲。看戲有各種看法,即對人生的看法叫做人生觀。但人生有什麼意義呢?怎樣算好戲?怎樣算壞戲?

我常想:人生意義就在我們怎樣看人生。意義的大小淺深,全在我們怎樣去用兩手和腦部。

人生很短,上壽不過百年,完全可用手腦做事的時候,不過幾十年。有人說,人生是夢,是很短的夢。有人說,人生不過是肥皂泡。其實,就是最悲觀的說法,也證實我上面所說人生的有沒有意義,全看我們對人生的看法。

就算他是做夢吧,也要做一個熱鬧的,轟轟烈烈的好夢,不要做悲觀的夢。既然辛辛苦苦的上臺。就要好好的唱個好戲,唱個像樣子的戲,不要跑龍套。

馮友蘭: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假如我們能夠瞭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瞭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於人生的瞭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存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於認識的互異。這有如旅行遊山一樣,地質學家與詩人雖同往遊山,可是地質學家的觀感和詩人的觀感,卻大不相同。

人生的境界,大體上可分為四類: (一)自然境界——最低級的,瞭解的程度最少這一類人,大半是“順才”或“順習”。(二)功利境界——較高級的,需要進一層的理解。(三)道德境界——更高級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徹底的瞭解。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不是依照社會習慣,侄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們從來未曾瞭解做某種事情的意義。往好處說,這就是“天真爛漫”,往差處說便是“糊裡糊塗”。他們既不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又不明白做某種事情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們可說沒有自覺。有時他們縱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卻不自覺快樂。這,有如天真的嬰孩,他雖然笑顏逐開,可是卻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快樂,兩種情況完全相同。這一類人,對於“生”“死”皆不瞭解,而且亦沒有“我”的觀念。

功利境界中的人,對於人生的瞭解,比較進了一步,他們有“我”的觀念,不論做什麼事,都是為著功利,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這一批人,大抵貪生怕死。有時他們亦會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點事,可是他們做事的動機,是想換取更高的代價,表面上,他們雖在服務,但其最後的目的還是為著小我。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曉得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瞭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全體的關係。就普通常識來說,部分的存在似乎先於全體,可是從哲學來說,應該先有全體,然後個體。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後,始有所謂“柱”,假使沒有房子,則柱不成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樣,人類在有了人倫的關係以後,始有所謂“人”如沒有人倫關係,則人便不成為人,只是一團血肉。不錯,在沒有社會組織以前,每個人確已具有一團肉,可是我們之成為人,卻因為是有了社會組織的緣故。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的瞭解這一點。

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他們生死的見解,既無所謂生,複無所謂死;他們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全體——宇宙。科學家的所謂宇宙,系指天體,太陽系及天河等,哲學家的所謂宇宙,剩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會有其他的東西,我人絕對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夠徹底瞭解這些道理,所以他們所做的事,便是為宇宙服務。

梁漱溟:人生有三種態度

“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向而言,向深裡講,即入了哲學範圍;向粗淺裡說,也不難明白。依中國分法,將人生態度分為“出世”與“入世”兩種,但我嫌其籠統,不如三分法較為詳盡適中。 

按三分法,第一種人生態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謂人于現實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飲食、宴安、名譽、聲、色、貨、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誘,一面受問題刺激,顛倒迷離于苦樂中,與其他生物亦無所異。

此第一種人生態度(逐求),能夠徹底做到家,發揮至最高點者,即為近代之西洋人。他們純為向外用力,兩眼直向前看,逐求於物質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實甚偉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稱讚。他們並且能將此第一種人生態度理智化,使之成為一套理論——哲學。其可為代表者,是美國杜威之實驗主義,他很能細密地尋求出學理的基礎來。

第二種人生態度為“厭離”的人生態度。第一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物的問題,第三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人的問題,此則為人對於自己本身的問題。

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他動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則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別發達。其最特殊之點,即在回轉頭來反看自己,此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於人者。當人轉回頭來冷靜地觀察其生活時,即感覺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為飲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糾纏,不能不有許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會上又充滿了無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計較,以及生離死別種種現象,更使人感覺得人生太無意思。

如是,乃產生一種厭離人世的人生態度,此態度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婦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婦亦能回頭想,回頭想時,便欲厭離。但此種人生態度雖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別者即在程度上深淺之差,只看徹底不徹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種厭離的人生態度,為許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發揮到家者,厥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個生活,完全為宗教生活。他們最徹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為佛家。

第三種人生態度,可以用“鄭重”二字以表示之。鄭重態度,又可分為兩層來說:其一,為不反觀自己時——向外用力;其二,為回頭看自家時——向內用力。在未曾回頭看而自然有的鄭重態度,即兒童之天真爛漫的生活。兒童對其生活,有天然之鄭重,與天然之不忽略,故謂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順從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

錢穆:人生的目的和自由

有目的有意義的人生,我們將稱之為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以示別于自然的人生,即只以求生為唯一目的之人生。

其實文化人生中依然有大量的自然人生之存在。在你整天勞動之後,晚上便想睡眠。這並非你作意要睡眠,只是自然人生叫你不得不睡眠。睡眠像是無目的的,倘使說睡眠也有目的,這只是自然人生為你早就安排好,你即使不想睡眠,也總得要睡眠。

人老了便得死。死並不是人生之目的,人並不自己作意要死,只是自然人生為你早安排好了一個死,要你不得不死。

病也不是人生之目的,人並不想要病,但自然人生為他安排有病。饑求食,寒求衣,也是一種自然人生。倘使人能自然免於饑寒,便可不需衣食,正如人能自然免于勞倦,便可不需睡眠,是同樣的道理。

人生若只專為求食求衣,倦了睡,病了躺,死便完,這只是為生存而生存,便和其他生物一切草木禽獸一般,只求生存,更無其他目的可言了。這樣的人生,並沒有意義,不好叫它是人生,更不好叫它有文化,這不是人文,是自然。

文化的人生,是在人類達成其自然人生之目的以外,或正在其達成自然人生之目的之中,偷著些餘剩的精力來幹另一些勾當,來玩另一套把戲。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關於這一點,古今的民間諺語,文人詩句,說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見的比如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南宋方岳(根據吳小如先生考證)詩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都是我們時常引用的,膾炙人口的。類似的例子還能夠舉出成百上千來。

這種說法適用於一切人,舊社會的皇帝老爺子也包括在裡面。他們君臨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可以為所欲為,殺人滅族,小事一端,按理說,他們不應該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然而,實際上,王位繼承,宮廷鬥爭,比民間殘酷萬倍。他們威儀儼然地坐在寶座上,如坐針氈。雖然捏造了“龍禦上賓”這種神話,他們自己也並不相信。他們想方設法以求得長生不老,他們最怕“一旦魂斷,宮車晚出”。連英主如漢武帝、唐太宗之輩也不能“免俗”。漢武帝造承露金盤,妄想飲仙露以長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羅門的靈藥,期望借此以不死。結果,事與願違,仍然是“龍禦上賓”嗚呼哀哉了。

在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極大,驕縱恣肆,貪贓枉法,無所不至。在這一類人中,好東西大概極少,否則包公和海瑞等決不會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個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見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據說明朝的大臣上朝時在笏板上夾帶一點鶴頂紅,一旦皇恩浩蕩,欽賜極刑,連忙用舌尖舔一點鶴頂紅,立即涅槃,落得一個全屍。可見這一批人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談不到什麼完滿的人生。

林語堂:人生如詩

我想由生物學的觀點看起來,人生讀來幾乎像一首詩。它有其自己的韻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長和腐壞的內在週期。

它的開始就是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接著便是粗拙的青春時期,粗拙地企圖去適應成熟的社會,具有青年的熱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

後來達到一個活動很劇烈的成年時期,由經驗獲得利益,又由社會及人類天性上得到更多的經驗;

到中年的時候,緊張才稍微減輕,性格圓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樣地圓熟了,對於人生漸漸抱了一種較寬容,較玩世,同時也較慈和的態度;

以後便到了衰老的時候,內分泌腺減少它們的活動,如果我們對老年有著一種真正的哲學觀念,而照這種觀念去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式,那麼,這個時期在我們的心目中便是和平、穩定、閒逸和滿足的時期;

最後,生命的火光閃滅了,一個人永遠長眠不再醒了。

我們應該能夠體驗出這種人生的韻律之美,應該能夠像欣賞大交響曲那樣,欣賞人生的主要題旨,欣賞它的衝突的旋律,以及最後的決定。

賀麟:兩種人生態度

樂觀與悲觀代表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兩種對人生不同的看法。要知道一個人的人生觀,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他對人生是抱樂觀或是抱悲觀的態度。所以我們討論樂觀與悲觀,也就是在討論一般人所最關心的人生觀問題。

樂觀與悲觀的“觀”字,代表一種對世界和人生的總看法,也代表決定行為的方向和做人的態度的根本看法。這種看法普遍多叫做“直觀”或“洞見”。這其中當然包含有知識和見解的成分。一個人的任何行為,都是以知識為主宰,以見解為指導。假如看法錯誤,行為自然也隨之錯誤。假如見解正確,則受其指導的行為,必然也趨於正軌。觀與行或知與行是永遠合一而不能分的。盲目者必冥行,無知者必妄為。真切篤實之知與明覺精察之行,永遠是合一而不分的。悲觀與樂觀問題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這兩種不同的看法,直接產生不同的行為,影響不同的生活。

樂與悲是人類共有的情緒。樂觀與悲觀就是以樂同悲的情緒相伴隨相輔助去觀察人生和世界,所以又包含有情緒的成分。無論悲觀或樂觀皆可叫做“情緒觀”。與純理智的抽象的科學的看法不同。抽象的理智的看法對於實際行為比較不容易發生直接迅速的影響。而包有情感作用的看法或見解,為情緒所渲染,生動、活潑、具體,容易產生直接行為,支配實際生活。

豐子愷:人生有三層樓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

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託於文藝的創作和創新。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份子”“學者”“藝術家”。

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第二層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了。他們做事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滿足探究人生的究竟——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

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我雖用三層樓為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得到第三層。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三層,並不需要在第二層勾留。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都不住,一口氣跑上三層樓。

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而產生的仇恨狠毒,再加上人世間種種誤解、猜忌不能預測的煩擾、不能防備的冤屈,只能歎息一聲:“人生實苦!”

多少人只是又操心又苦惱地度過了一生。貧賤的人,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業,生育兒女得操心。富貴的,要運用他們的財富權勢,更得操心。哪個看似享福的人真的享了福呢?為什麼總說“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旁人看來是享福,他本人只在煩惱啊!為什麼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呢?因為逼近了看,人世處處都是苦惱啊!為什麼總說“需知世上苦人多”啊?最闒茸無能之輩,也得為生活操心;最當權得勢的人,當然更得操心。上天神明,創造了有頭有臉、有靈性良心的人,專叫他們來吃苦的嗎?

胡適:人生意義在於怎樣看人生

今天大家要我講人生問題,這是諸位出的題目,我來交卷。這是很大的問題,讓我先下定義,但是定義不是我的,而是思想界老前輩吳稚暉的。他說:人為萬物之靈,怎麼講呢?第一,人能夠用兩隻手做東西。第二,人的腦部比一切動物的都大,不但比哺乳動物大,並且比人的老祖宗猿猴的還要大。有這能做東西的兩手和比一切動物都大的腦部,所以說人為萬物之靈。

人生是什麼?即是人在戲臺上演戲,在唱戲。看戲有各種看法,即對人生的看法叫做人生觀。但人生有什麼意義呢?怎樣算好戲?怎樣算壞戲?

我常想:人生意義就在我們怎樣看人生。意義的大小淺深,全在我們怎樣去用兩手和腦部。

人生很短,上壽不過百年,完全可用手腦做事的時候,不過幾十年。有人說,人生是夢,是很短的夢。有人說,人生不過是肥皂泡。其實,就是最悲觀的說法,也證實我上面所說人生的有沒有意義,全看我們對人生的看法。

就算他是做夢吧,也要做一個熱鬧的,轟轟烈烈的好夢,不要做悲觀的夢。既然辛辛苦苦的上臺。就要好好的唱個好戲,唱個像樣子的戲,不要跑龍套。

馮友蘭: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假如我們能夠瞭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瞭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於人生的瞭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存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於認識的互異。這有如旅行遊山一樣,地質學家與詩人雖同往遊山,可是地質學家的觀感和詩人的觀感,卻大不相同。

人生的境界,大體上可分為四類: (一)自然境界——最低級的,瞭解的程度最少這一類人,大半是“順才”或“順習”。(二)功利境界——較高級的,需要進一層的理解。(三)道德境界——更高級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徹底的瞭解。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不是依照社會習慣,侄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們從來未曾瞭解做某種事情的意義。往好處說,這就是“天真爛漫”,往差處說便是“糊裡糊塗”。他們既不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又不明白做某種事情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們可說沒有自覺。有時他們縱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卻不自覺快樂。這,有如天真的嬰孩,他雖然笑顏逐開,可是卻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快樂,兩種情況完全相同。這一類人,對於“生”“死”皆不瞭解,而且亦沒有“我”的觀念。

功利境界中的人,對於人生的瞭解,比較進了一步,他們有“我”的觀念,不論做什麼事,都是為著功利,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這一批人,大抵貪生怕死。有時他們亦會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點事,可是他們做事的動機,是想換取更高的代價,表面上,他們雖在服務,但其最後的目的還是為著小我。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曉得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瞭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全體的關係。就普通常識來說,部分的存在似乎先於全體,可是從哲學來說,應該先有全體,然後個體。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後,始有所謂“柱”,假使沒有房子,則柱不成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樣,人類在有了人倫的關係以後,始有所謂“人”如沒有人倫關係,則人便不成為人,只是一團血肉。不錯,在沒有社會組織以前,每個人確已具有一團肉,可是我們之成為人,卻因為是有了社會組織的緣故。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的瞭解這一點。

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他們生死的見解,既無所謂生,複無所謂死;他們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全體——宇宙。科學家的所謂宇宙,系指天體,太陽系及天河等,哲學家的所謂宇宙,剩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會有其他的東西,我人絕對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夠徹底瞭解這些道理,所以他們所做的事,便是為宇宙服務。

梁漱溟:人生有三種態度

“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向而言,向深裡講,即入了哲學範圍;向粗淺裡說,也不難明白。依中國分法,將人生態度分為“出世”與“入世”兩種,但我嫌其籠統,不如三分法較為詳盡適中。 

按三分法,第一種人生態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謂人于現實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飲食、宴安、名譽、聲、色、貨、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誘,一面受問題刺激,顛倒迷離于苦樂中,與其他生物亦無所異。

此第一種人生態度(逐求),能夠徹底做到家,發揮至最高點者,即為近代之西洋人。他們純為向外用力,兩眼直向前看,逐求於物質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實甚偉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稱讚。他們並且能將此第一種人生態度理智化,使之成為一套理論——哲學。其可為代表者,是美國杜威之實驗主義,他很能細密地尋求出學理的基礎來。

第二種人生態度為“厭離”的人生態度。第一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物的問題,第三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人的問題,此則為人對於自己本身的問題。

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他動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則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別發達。其最特殊之點,即在回轉頭來反看自己,此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於人者。當人轉回頭來冷靜地觀察其生活時,即感覺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為飲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糾纏,不能不有許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會上又充滿了無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計較,以及生離死別種種現象,更使人感覺得人生太無意思。

如是,乃產生一種厭離人世的人生態度,此態度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婦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婦亦能回頭想,回頭想時,便欲厭離。但此種人生態度雖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別者即在程度上深淺之差,只看徹底不徹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種厭離的人生態度,為許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發揮到家者,厥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個生活,完全為宗教生活。他們最徹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為佛家。

第三種人生態度,可以用“鄭重”二字以表示之。鄭重態度,又可分為兩層來說:其一,為不反觀自己時——向外用力;其二,為回頭看自家時——向內用力。在未曾回頭看而自然有的鄭重態度,即兒童之天真爛漫的生活。兒童對其生活,有天然之鄭重,與天然之不忽略,故謂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順從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

錢穆:人生的目的和自由

有目的有意義的人生,我們將稱之為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以示別于自然的人生,即只以求生為唯一目的之人生。

其實文化人生中依然有大量的自然人生之存在。在你整天勞動之後,晚上便想睡眠。這並非你作意要睡眠,只是自然人生叫你不得不睡眠。睡眠像是無目的的,倘使說睡眠也有目的,這只是自然人生為你早就安排好,你即使不想睡眠,也總得要睡眠。

人老了便得死。死並不是人生之目的,人並不自己作意要死,只是自然人生為你早安排好了一個死,要你不得不死。

病也不是人生之目的,人並不想要病,但自然人生為他安排有病。饑求食,寒求衣,也是一種自然人生。倘使人能自然免於饑寒,便可不需衣食,正如人能自然免于勞倦,便可不需睡眠,是同樣的道理。

人生若只專為求食求衣,倦了睡,病了躺,死便完,這只是為生存而生存,便和其他生物一切草木禽獸一般,只求生存,更無其他目的可言了。這樣的人生,並沒有意義,不好叫它是人生,更不好叫它有文化,這不是人文,是自然。

文化的人生,是在人類達成其自然人生之目的以外,或正在其達成自然人生之目的之中,偷著些餘剩的精力來幹另一些勾當,來玩另一套把戲。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關於這一點,古今的民間諺語,文人詩句,說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見的比如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南宋方岳(根據吳小如先生考證)詩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都是我們時常引用的,膾炙人口的。類似的例子還能夠舉出成百上千來。

這種說法適用於一切人,舊社會的皇帝老爺子也包括在裡面。他們君臨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可以為所欲為,殺人滅族,小事一端,按理說,他們不應該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然而,實際上,王位繼承,宮廷鬥爭,比民間殘酷萬倍。他們威儀儼然地坐在寶座上,如坐針氈。雖然捏造了“龍禦上賓”這種神話,他們自己也並不相信。他們想方設法以求得長生不老,他們最怕“一旦魂斷,宮車晚出”。連英主如漢武帝、唐太宗之輩也不能“免俗”。漢武帝造承露金盤,妄想飲仙露以長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羅門的靈藥,期望借此以不死。結果,事與願違,仍然是“龍禦上賓”嗚呼哀哉了。

在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極大,驕縱恣肆,貪贓枉法,無所不至。在這一類人中,好東西大概極少,否則包公和海瑞等決不會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個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見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據說明朝的大臣上朝時在笏板上夾帶一點鶴頂紅,一旦皇恩浩蕩,欽賜極刑,連忙用舌尖舔一點鶴頂紅,立即涅槃,落得一個全屍。可見這一批人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談不到什麼完滿的人生。

林語堂:人生如詩

我想由生物學的觀點看起來,人生讀來幾乎像一首詩。它有其自己的韻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長和腐壞的內在週期。

它的開始就是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接著便是粗拙的青春時期,粗拙地企圖去適應成熟的社會,具有青年的熱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

後來達到一個活動很劇烈的成年時期,由經驗獲得利益,又由社會及人類天性上得到更多的經驗;

到中年的時候,緊張才稍微減輕,性格圓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樣地圓熟了,對於人生漸漸抱了一種較寬容,較玩世,同時也較慈和的態度;

以後便到了衰老的時候,內分泌腺減少它們的活動,如果我們對老年有著一種真正的哲學觀念,而照這種觀念去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式,那麼,這個時期在我們的心目中便是和平、穩定、閒逸和滿足的時期;

最後,生命的火光閃滅了,一個人永遠長眠不再醒了。

我們應該能夠體驗出這種人生的韻律之美,應該能夠像欣賞大交響曲那樣,欣賞人生的主要題旨,欣賞它的衝突的旋律,以及最後的決定。

賀麟:兩種人生態度

樂觀與悲觀代表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兩種對人生不同的看法。要知道一個人的人生觀,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他對人生是抱樂觀或是抱悲觀的態度。所以我們討論樂觀與悲觀,也就是在討論一般人所最關心的人生觀問題。

樂觀與悲觀的“觀”字,代表一種對世界和人生的總看法,也代表決定行為的方向和做人的態度的根本看法。這種看法普遍多叫做“直觀”或“洞見”。這其中當然包含有知識和見解的成分。一個人的任何行為,都是以知識為主宰,以見解為指導。假如看法錯誤,行為自然也隨之錯誤。假如見解正確,則受其指導的行為,必然也趨於正軌。觀與行或知與行是永遠合一而不能分的。盲目者必冥行,無知者必妄為。真切篤實之知與明覺精察之行,永遠是合一而不分的。悲觀與樂觀問題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這兩種不同的看法,直接產生不同的行為,影響不同的生活。

樂與悲是人類共有的情緒。樂觀與悲觀就是以樂同悲的情緒相伴隨相輔助去觀察人生和世界,所以又包含有情緒的成分。無論悲觀或樂觀皆可叫做“情緒觀”。與純理智的抽象的科學的看法不同。抽象的理智的看法對於實際行為比較不容易發生直接迅速的影響。而包有情感作用的看法或見解,為情緒所渲染,生動、活潑、具體,容易產生直接行為,支配實際生活。

豐子愷:人生有三層樓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

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託於文藝的創作和創新。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份子”“學者”“藝術家”。

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第二層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了。他們做事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滿足探究人生的究竟——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

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我雖用三層樓為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得到第三層。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三層,並不需要在第二層勾留。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都不住,一口氣跑上三層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