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官二代也不好當!此人沒有能力卻平步青雲,最後導致蜀漢滅亡

我們許多人都會幻想自己變成一個官二代或者富二代, 從出生開始就自帶光環, 人生順利地就像開了掛。 但是, 如果上天真的給了你那個位置, 你又未必甘之如飴了。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諸葛瞻。 身為蜀漢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唯一的親兒子, 諸葛瞻表現如何呢?

諸葛亮可謂是老來得子, 45歲時才生了諸葛瞻。 “建興十二年, 亮出武功, 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 聰慧可愛, 嫌其早成, 恐不為重器耳”——《三國志·諸葛亮傳》

建興十二年, 諸葛亮已經53歲, 諸葛瞻8歲, 諸葛亮寫信給哥哥諸葛瑾, 說諸葛瞻十分聰明可愛, 只是怕他過早成熟, 將來成不了大器。

“瞻工書畫, 強識念, 蜀人追思亮, 鹹愛其才敏。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 雖非瞻所建倡, 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 ’是以美聲溢譽, 有過其實。 ”——《三國志·諸葛亮傳》

這段可以看出, 諸葛瞻“工書畫, 強識念”, 此外, 身上最大的光環便是來自于父親諸葛亮。 人們說“愛屋及烏”, 蜀人愛戴諸葛亮, 自然也十分喜愛武侯的唯一兒子, 並在他身上傾注了過多期望, 以至於諸葛瞻“美聲溢譽, 有過其實”。

諸葛亮病故後, 諸葛瞻繼承武鄉侯爵位。 17歲, 諸葛瞻迎娶了劉禪的女兒, 被授為騎都尉。 18歲, 諸葛瞻出任左羽林中郎將, 掌管禁軍, 掛侍中頭銜, 相當於蜀漢政府秘書長。

因為諸葛瞻的德行不配他的高位, 因此朝廷裡也很少有服他的。 “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 廖化過預, 欲與預共詣瞻許。 預曰:‘吾等年踰七十, 所竊已過, 但少一死耳, 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

”——《三國志·宗預傳》

諸葛瞻還很會搞事情, 明明薑維是諸葛亮最得意的弟子, 他還屢屢給薑維難堪。 姜維戰敗而回, 諸葛瞻指責薑維好戰無功, 致使國內疲敝, 上表給劉禪, 要求罷免薑維的兵權, 沒有成功。

裴松之引孫盛《異同記》記載: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

國內疲弊, 宜表後主, 召還為益州刺史, 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

諸葛瞻最大的問題也正是在這裡, 本身沒有這個能力, 因為父親的光環混上了大官, 結果總是會害人又害己。 諸葛亮位列武廟十哲, 是中國歷史上最頂尖的軍事家, 沒想到兒子連他的十分之一都沒繼承到, 或許是諸葛亮平時忙於國事, 而疏于教導自己孩子的緣故吧。

作為手握重兵的衛將軍, 在鄧艾未走出險要之地時沒有前進救援江油以力挽狂瀾, 而是待在涪縣坐失戰機。 同為官二代的黃權之子黃崇好歹也能看出要佔據險要, 使敵人無法進入成都平原, 但諸葛瞻猶豫不決, 沒有採用, 黃崇急得痛哭流涕。

鄧艾長驅直入進入平原擊敗先頭部隊,諸葛瞻退守錦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琅琊是諸葛家族的故鄉)。”諸葛瞻受此刺激,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結果是,諸葛瞻和長子諸葛尚雙雙戰死。

六年冬,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穀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三國志·諸葛亮傳》

縱觀諸葛瞻的一生,雖說諸葛亮兒子的光環伴隨著,但也是造成他悲劇的原因。人們常說,虎父無犬子,但實際上,虎父常生犬子。

諸葛亮並沒有耐心培養諸葛瞻,也許是因為老來得子,也許是因為諸葛亮死得太早,總之他留給兒子的也只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幾篇《誡子書》而已。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唯一的兒子,承擔了巨大的壓力。表面上看,他什麼都不幹就能迎娶白富美,出任CEO,真是人生的贏家。但正因為他是諸葛亮的兒子,所以被人賦予了更高的期待,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人無限放大。如果諸葛瞻能夠受到足夠的官場磨練,他或許能夠成為治國之才;如果諸葛瞻能夠受到足夠的戰場磨練,他或許能夠成為出色的指揮官,然而,歷史沒有如果。

好在諸葛瞻求仁得仁,滿門忠烈死戰殉國,倒也不算負了諸葛家族的名聲,並且得到了敵人的尊重和比較公正的評價: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晉武帝司馬炎

總的來說,諸葛瞻是個可憐人,也是個值得敬佩的人。我們設身處地思考一下,假如自己站在諸葛瞻那個位置,是否又能比他做得更好呢?

鄧艾長驅直入進入平原擊敗先頭部隊,諸葛瞻退守錦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琅琊是諸葛家族的故鄉)。”諸葛瞻受此刺激,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結果是,諸葛瞻和長子諸葛尚雙雙戰死。

六年冬,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穀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三國志·諸葛亮傳》

縱觀諸葛瞻的一生,雖說諸葛亮兒子的光環伴隨著,但也是造成他悲劇的原因。人們常說,虎父無犬子,但實際上,虎父常生犬子。

諸葛亮並沒有耐心培養諸葛瞻,也許是因為老來得子,也許是因為諸葛亮死得太早,總之他留給兒子的也只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幾篇《誡子書》而已。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唯一的兒子,承擔了巨大的壓力。表面上看,他什麼都不幹就能迎娶白富美,出任CEO,真是人生的贏家。但正因為他是諸葛亮的兒子,所以被人賦予了更高的期待,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人無限放大。如果諸葛瞻能夠受到足夠的官場磨練,他或許能夠成為治國之才;如果諸葛瞻能夠受到足夠的戰場磨練,他或許能夠成為出色的指揮官,然而,歷史沒有如果。

好在諸葛瞻求仁得仁,滿門忠烈死戰殉國,倒也不算負了諸葛家族的名聲,並且得到了敵人的尊重和比較公正的評價: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晉武帝司馬炎

總的來說,諸葛瞻是個可憐人,也是個值得敬佩的人。我們設身處地思考一下,假如自己站在諸葛瞻那個位置,是否又能比他做得更好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