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軍入關後宣稱“永不加賦”是真的嗎?

清軍入關是明清鼎革時期最重要的歷史事件。 為了籠絡人心, 清軍入關之後, 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 當小皇帝福臨在北京登極不久, 就由攝政王多爾袞發佈上諭, 痛陳明末三餉加派弊端。 所謂的三餉加派, 就是“遼餉”、“剿餉”和“練餉”, 是為應付東北的明清戰局、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 以及編練地方武裝而收取的賦稅。 明末農民起義軍如火如荼的重要原因, 就是因為三餉加派太重, 民不聊生。

多爾袞指出, 由於三餉實為弊政, 自本年起, 清政府將會在正賦之外一切加派盡行蠲免。 不過, 這只是一點客套話, 根本沒有實行。 順治三年四月, 上諭稱:正賦“自順治四年正月初一日起, 俱照前朝萬曆四十八年則例徵收, 天啟、崇禎時加派, 盡行蠲免。 ”這就是說, 停征的只是三餉中的剿餉和練餉, 可剿餉早於崇禎十三年1640明廷已下詔停征了。 可見, 數額最大、也是危害百姓最烈的萬歷時加派的遼餉仍沿襲不變。

隨後戶部遵旨修造《賦役全書》, 遼餉被改稱九厘銀, 正式歸入正賦, 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

三餉被悄悄地納入到正賦之中, 還得了一個不加賦的好名聲。 據學者統計, 從順治初年到乾隆年間, 清代田賦額所經歷的變化為:明萬曆初年田賦數加24%的九厘銀,

再加11.9%的丁銀數, 再加14%的耗羨銀。 在百餘年裡, 百姓的田賦負擔較之明代已增加了將近原額的一半。

對於這種不停加派的改革, 有一個專有的名詞:“黃宗羲定律”。 是指每一次財政改革, 最終都會導致雜稅加派,

稅額加重和百姓負擔的加大。 為什麼叫黃宗羲定律, 因為黃宗羲哀歎說:“嗟乎!稅額之積累至此, 民之得有其生也亦無幾矣。 ”

唐代兩稅= 租庸調+ 橫征(法外之征)

明代一條鞭法=(租庸調+ 橫征) + 橫征uw

清代攤丁入畝= (租庸調+ 橫征+ 橫征)+ 橫征

這大約就是中國財政改革的根本宿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