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海南為何盛產清官之謎

在明代,海南曾經歷過一個名賢輩出的輝煌時代。 在風氣並不好的明代官場裡, 海南輸出的大批人才統統打著耿直清廉的印記。 為什麼一個教育並不發達的海外孤島會出現如此的“衣冠盛事”?又為什麼偏偏是在明代?當海南舉子進入官場, 是什麼賦予了他們“拒腐防變”的集體免疫力?

海瑞進京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時,嘉靖皇帝已多年不上朝, 一心求仙。 海瑞以區區六品官上了“直聲震天下”的《治安疏》, 沉痛諫勸嘉靖。 這段歷史上著名的“備棺上疏”事件, 被無數藝術作品表現為“抬棺罵嘉靖”, 雖然真實歷史沒有這樣的戲劇性, 但海瑞視死如歸的勇氣和抗顏犯上的膽氣, 都是震古鑠今的。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 來自海南的海瑞並非“一個人在戰鬥”。 在明代200多年的歷史裡, 小小海南島中舉者近600人, 登進士者60多人, 其中瓊山一地即占40多人。 一時之間, “天下望郡,

亦罕有衣冠盛事如瓊者”, 海南甚至被稱作“海外鄒魯”。 更奇特的是, 就像椰風海韻成為海南美景的一張名片, 耿介、清廉等性格特徵也成為這些進士、舉人們身上共有的標籤。

在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的海瑞故居近旁, 薛遠、邢宥、王佐、廖紀、鐘芳、唐胄等十大廉吏的畫像昂然而立。 如果說海瑞是一個“走極端”的標杆與燈塔, 那麼諸多海南官員雖不像這位“海忠介”那樣耿直清廉到頗為怪異的程度, 卻同樣堅守著剛正不阿的集體品格, 在貪腐成風的明代官場裡手挽手站立成了一座孤島。

海瑞之外, 丘浚是這場衣冠盛事當中的另一座高峰。 在學術上, 他不僅詩文傳天下, 開創了“詩趣天成”的文風, 還成為世界上提出“勞動價值論”的第一人;在仕途上,

丘浚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獲進士, 一生曆事四朝, 曾官居相當於宰相的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雖然為官四十餘載, 位極人臣, 丘浚卻仍然保持著清廉介直的品格。 他生活樸素, 在京城只有一套面積狹窄、地勢低窪的房產,被人們稱作“布衣卿相”。 對於丘浚, 著名明史學者南炳文教授認為, 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都大有建樹。

海南人有一股狂狷的精神。 狂狷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規矩。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進取, 狷者有所不為也”。 (釋義: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為友, 就與狂狷者交往。 狂者敢做敢為, 大所有為;狷者清高自守, 有所不為。 )“狂”是指不拘一格, 氣勢猛烈, 蔑俗輕規。 “狷”指潔身自好, 不肯同流合污。

明代海南人丘浚、王佐、唐胄、海瑞等人, 最能體現這一精神。

丘浚少年時代, 就寫出這樣的詩:“五峰如指翠相連, 撐起炎州半壁天。 夜盥銀河摘星斗, 朝探碧落弄雲煙。 雨餘玉筍空中現, 月出明珠掌上懸。

豈是巨靈伸一臂, 遙從海外數中原。 ”這股狂勁, 可以直追“謫仙人”李白了。 丘浚才華橫溢, 科考順利, 仕途也算平坦,一直做到文淵閣大學士的位置, 以清廉能幹名重當時, 可見, 他對自己的“狂”還是有所收斂, 加上了“狷”, 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規矩。 丘浚被譽為“理學名臣”, 應該說他的道德文章是非常符合傳統封建統治的, 但丘浚不是一個為了權力而“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人。 他曾經力排眾議, 為被明朝皇帝汙陷致死的於謙辯護, 還了于謙的清白, 體現為官的他狂狷的本色。

王佐一世為官, 至死不過五品, 很令人費解。 本來, 他的老師丘浚身居高位, 而他的能力和官德, 也是一等一的, 可他就是升不了官。 據說, 有人嫉妨他的文章, 硬是不讓他考中進士, 可能舉人出身也局限了他以後的官階上升。然而,很有意思的是,舉人出身的海瑞,官階比他卻高得多。看來,王佐這一生的遭遇,還得從他的性格中去找原因。王佐的詩歌成就,在海南文人中,是數一數二的,除了文學成就高,也顯示出他憂國憂民的胸懷。

史載他“所居民愛,所去民思”,他每一離任,當地人民就修建生祠來紀念。人事有了,才幹有了,官德也有了,套現在的一句話,就是“德才兼備”的好同志,官位十幾年升不上去,這說明了什麼?王佐自小以文出名,可能比較狂,於是得罪了一些人,這些人在後面一直壓著他,而他也很“狷”,跑官要官買官的事也不會做,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結果。從他晚年回家辦學種花寫文章這樣的事來看,正好反映出他“狷”的性格,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

唐胄的一生,非常精彩。他身出名門,智力過人,博覽群書,考試一路高奏凱歌,三十一歲中進士,被授官為戶部山西司主事。父親去世,他回鄉守孝,之後以各種理由不願出仕(太監劉瑾當權,他不願同流合污),在家鄉二十年,辦學(西洲書院)、修《瓊台志》、編選白玉蟾詩文集等。“甘陪菊淡階梅瘦,不惹蜂狂與蝶顛”,正是他“狷”的一面。唐胄51歲時複出,為官十幾年,十一次提升,升遷速度驚人,可見他能力過人。

可就在他官運享通之時,狂勁發作,兩次頂撞嘉靖皇帝,一次為出征安南之事,一次為皇帝要為自己生父進明堂之事(享受先皇待遇)。最後一次頂撞皇帝,被錦衣衛打得半死,罷官回鄉,第二年就去世。唐胄次子名唐秩,號“海天孤鶴”,不求功名,專心修道,被皇帝封為“博士”,人稱“仙師”,唐胄為愛子取名“存吾”,可見唐胄神往道家(喜歡白玉蟾也可為證)。

而他所受的儒家教育,使他懂得封建倫理之道。骨子裡的道,面子上的儒,使他頗為狂狷,敢於頂撞皇帝,雖遭遇打擊而不悔。這種凜然正氣,也影響到了他的同鄉海瑞,於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海瑞登場,把海南人的狂狷之精神,發揮到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步。

海瑞,官做得沒有丘浚大,文才沒有王佐好,對海南文化的貢獻沒有唐胄大,但海瑞的名氣,在海南名人中,無疑是最大的。在整個中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海瑞的名氣,主要來自他的人格,來自他那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狂狷。到海瑞為官之時,整個明朝已經是積弊難返了。

海瑞給皇帝上的書,開頭便是“蓋天下之人不直皇上已久矣”,列舉了嘉靖皇帝諸般不是(虛榮、殘忍、自私、多疑和愚蠢),同時海瑞格守人臣,希望皇帝能夠“醒悟”,重新振作,還是可以做賢明之君。像這樣的上書,史無前例、古今罕見。在皇權時代,說皇帝一句不是,弄不好就會帶來殺身之禍,甚至滿門抄斬,何況是像海瑞這般直接的可以說是無禮的“開罵”。所以,海瑞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在上書前,遣散家人,買好棺材,安坐家中等人來抓自己。這是比死諫還悲壯的一齣戲。

好在嘉靖雖然昏庸,卻不算很殘暴,海瑞只是被抓起來,沒有立即處死。皇帝死後,反而聲名大振,官也越做越大,繼續孤軍奮戰,鬥貪官劣紳,為黎民百姓出頭,贏得了“海青天”的美名,流芳百世。

民國時期,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海南人在文武之道上,英材薈萃,人才濟濟。武有國共兩黨二百多位將軍為證,文以陳序經、顏任光、范會國、梁大鵬等人為代表。此時最能代表海南人狂狷之精神的,當推陳序經和梁大鵬。

陳序經學貫中西,為一代文化大師。在三四十年代,在全國掀起來過四次文化大辯論,深刻影響中國思想界。他於1934年發表《中國文化之出路》,就此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的文化大論戰。他以決絕的態度,反擊中國的傳統派。胡適是站在陳序經一邊的,但態度比較軟和些。胡適後來用了一個更折衷的詞彙“充分世界化”來代替“全盤西化”,受到陳序經的批評,因為在他看來,“充分”“儘量”這些詞不但含混,還很容易被折衷派和復古派拿來作護身符。一個文化學者,如此徹底地公然提出要“全盤西化”,站在思想的尖峰刀口上,與各種勢力相抗爭,狂狷之個性,無以倫比。

梁大鵬是私立海南大學的創始人之一,為創立私立海南大學漚心瀝血,名載史冊。其狂狷之個性,也是非常出名的。在抗日戰爭期間,梁大鵬受聘於蔣介石下面工作。有一天見蔣介石,他開口就直問:“委員長是國父信徒,三民主義是主張民主的,委員長為何而獨裁?”其狂狷之氣,和海瑞如出一轍。

海南地處偏遠,孤立海外,自古以來,遠離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然而,從海南走出來的這些文化人,其身上所帶的狂狷之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卻是一脈相承的。眾所周知,中國古文人,身上都有一股狂狷之氣,並且以其狂狷之氣,抵抗著強大而僵化的君主專政制度對人性的束縛和迫害,創造了燦爛的中國古文化,如屈原,如竹林七賢,如陶淵明,如李白,如李邕,如蘇東坡,如李贄,如揚州八怪等。

從海南走出來的這些文化人,其狂狷之精神,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的典範,也就是“外儒內道”,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其為官,便帶有強烈的儒家思想,以一種兼濟天下的理想為封建王朝謀穩定,為黎民百姓謀幸福,並且為了理想的實現不惜力排眾議、“以下犯上”,有一種舍生求義的浩然正氣,表現出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這種極剛的個性,表現出來就是一種“狂”。

一個標準的中國傳統文人,嚮往道家的“清靜無為”,喜歡過一種自由自在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淡泊生活,表現出來就是“狷”。所以,狂狷之人格,也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理想人格,而海南人,正傳承了這樣的一種人格。由此可見,海南自古以來,並不是像許多人所說的那樣是文化的沙漠,相反,海南的文化,與整個中國傳統的文化,從來沒有分離過,而且對中國文化的建構,作出過積極的貢獻。之所以能夠如此,還是要從中國的歷史來看。

可能舉人出身也局限了他以後的官階上升。然而,很有意思的是,舉人出身的海瑞,官階比他卻高得多。看來,王佐這一生的遭遇,還得從他的性格中去找原因。王佐的詩歌成就,在海南文人中,是數一數二的,除了文學成就高,也顯示出他憂國憂民的胸懷。

史載他“所居民愛,所去民思”,他每一離任,當地人民就修建生祠來紀念。人事有了,才幹有了,官德也有了,套現在的一句話,就是“德才兼備”的好同志,官位十幾年升不上去,這說明了什麼?王佐自小以文出名,可能比較狂,於是得罪了一些人,這些人在後面一直壓著他,而他也很“狷”,跑官要官買官的事也不會做,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結果。從他晚年回家辦學種花寫文章這樣的事來看,正好反映出他“狷”的性格,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

唐胄的一生,非常精彩。他身出名門,智力過人,博覽群書,考試一路高奏凱歌,三十一歲中進士,被授官為戶部山西司主事。父親去世,他回鄉守孝,之後以各種理由不願出仕(太監劉瑾當權,他不願同流合污),在家鄉二十年,辦學(西洲書院)、修《瓊台志》、編選白玉蟾詩文集等。“甘陪菊淡階梅瘦,不惹蜂狂與蝶顛”,正是他“狷”的一面。唐胄51歲時複出,為官十幾年,十一次提升,升遷速度驚人,可見他能力過人。

可就在他官運享通之時,狂勁發作,兩次頂撞嘉靖皇帝,一次為出征安南之事,一次為皇帝要為自己生父進明堂之事(享受先皇待遇)。最後一次頂撞皇帝,被錦衣衛打得半死,罷官回鄉,第二年就去世。唐胄次子名唐秩,號“海天孤鶴”,不求功名,專心修道,被皇帝封為“博士”,人稱“仙師”,唐胄為愛子取名“存吾”,可見唐胄神往道家(喜歡白玉蟾也可為證)。

而他所受的儒家教育,使他懂得封建倫理之道。骨子裡的道,面子上的儒,使他頗為狂狷,敢於頂撞皇帝,雖遭遇打擊而不悔。這種凜然正氣,也影響到了他的同鄉海瑞,於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海瑞登場,把海南人的狂狷之精神,發揮到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步。

海瑞,官做得沒有丘浚大,文才沒有王佐好,對海南文化的貢獻沒有唐胄大,但海瑞的名氣,在海南名人中,無疑是最大的。在整個中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海瑞的名氣,主要來自他的人格,來自他那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狂狷。到海瑞為官之時,整個明朝已經是積弊難返了。

海瑞給皇帝上的書,開頭便是“蓋天下之人不直皇上已久矣”,列舉了嘉靖皇帝諸般不是(虛榮、殘忍、自私、多疑和愚蠢),同時海瑞格守人臣,希望皇帝能夠“醒悟”,重新振作,還是可以做賢明之君。像這樣的上書,史無前例、古今罕見。在皇權時代,說皇帝一句不是,弄不好就會帶來殺身之禍,甚至滿門抄斬,何況是像海瑞這般直接的可以說是無禮的“開罵”。所以,海瑞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在上書前,遣散家人,買好棺材,安坐家中等人來抓自己。這是比死諫還悲壯的一齣戲。

好在嘉靖雖然昏庸,卻不算很殘暴,海瑞只是被抓起來,沒有立即處死。皇帝死後,反而聲名大振,官也越做越大,繼續孤軍奮戰,鬥貪官劣紳,為黎民百姓出頭,贏得了“海青天”的美名,流芳百世。

民國時期,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海南人在文武之道上,英材薈萃,人才濟濟。武有國共兩黨二百多位將軍為證,文以陳序經、顏任光、范會國、梁大鵬等人為代表。此時最能代表海南人狂狷之精神的,當推陳序經和梁大鵬。

陳序經學貫中西,為一代文化大師。在三四十年代,在全國掀起來過四次文化大辯論,深刻影響中國思想界。他於1934年發表《中國文化之出路》,就此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的文化大論戰。他以決絕的態度,反擊中國的傳統派。胡適是站在陳序經一邊的,但態度比較軟和些。胡適後來用了一個更折衷的詞彙“充分世界化”來代替“全盤西化”,受到陳序經的批評,因為在他看來,“充分”“儘量”這些詞不但含混,還很容易被折衷派和復古派拿來作護身符。一個文化學者,如此徹底地公然提出要“全盤西化”,站在思想的尖峰刀口上,與各種勢力相抗爭,狂狷之個性,無以倫比。

梁大鵬是私立海南大學的創始人之一,為創立私立海南大學漚心瀝血,名載史冊。其狂狷之個性,也是非常出名的。在抗日戰爭期間,梁大鵬受聘於蔣介石下面工作。有一天見蔣介石,他開口就直問:“委員長是國父信徒,三民主義是主張民主的,委員長為何而獨裁?”其狂狷之氣,和海瑞如出一轍。

海南地處偏遠,孤立海外,自古以來,遠離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然而,從海南走出來的這些文化人,其身上所帶的狂狷之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卻是一脈相承的。眾所周知,中國古文人,身上都有一股狂狷之氣,並且以其狂狷之氣,抵抗著強大而僵化的君主專政制度對人性的束縛和迫害,創造了燦爛的中國古文化,如屈原,如竹林七賢,如陶淵明,如李白,如李邕,如蘇東坡,如李贄,如揚州八怪等。

從海南走出來的這些文化人,其狂狷之精神,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的典範,也就是“外儒內道”,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其為官,便帶有強烈的儒家思想,以一種兼濟天下的理想為封建王朝謀穩定,為黎民百姓謀幸福,並且為了理想的實現不惜力排眾議、“以下犯上”,有一種舍生求義的浩然正氣,表現出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這種極剛的個性,表現出來就是一種“狂”。

一個標準的中國傳統文人,嚮往道家的“清靜無為”,喜歡過一種自由自在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淡泊生活,表現出來就是“狷”。所以,狂狷之人格,也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理想人格,而海南人,正傳承了這樣的一種人格。由此可見,海南自古以來,並不是像許多人所說的那樣是文化的沙漠,相反,海南的文化,與整個中國傳統的文化,從來沒有分離過,而且對中國文化的建構,作出過積極的貢獻。之所以能夠如此,還是要從中國的歷史來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