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二戰期間,德國為何沒有製造重型轟炸機

如果有人問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顯赫的空中力量是哪一隻?相信不少人的答案都是:德國空軍。 在二戰最初的兩年間, “施圖卡”俯衝轟炸機刺耳的呼嘯伴隨德國坦克滾滾向前的履帶成了閃電戰最鮮明的畫面。 然而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與戰線的深入, 作為一隻以奪取制空權和對地支援為主要任務的戰術空軍, 德國空軍的短板逐漸暴露。 由於缺乏重型轟炸機, 無法對盟國的後方基地與工廠進行有效的戰略打擊, 德國的王牌飛行員們雖然打出了令世人瞠目的戰記, 最終也只能被盟軍源源不絕的機海所淹沒。

那麼, 德國人真的沒有想過製造重型轟炸機, 建立自己的戰略空軍嗎?

由於德國處於歐洲中部, 四面臨敵, 面對嚴峻的地面威脅, 德國陸軍與一戰的老飛行員都認為空軍應該是一支戰術力量, 所有行動應以為地面作戰進行支援優先。

然而一部分有遠見的空軍軍官意識到德國應建立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 用以對敵國腹地目標進行戰略打擊, 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德國空軍首任參謀長瓦爾特•韋弗爾(Walther Wever)。

德國空軍首任參謀長瓦爾特•韋弗爾

當時德國軍方的主流觀點認為法國是德國未來主要的敵人,

而韋弗爾仔細研讀了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後, 準確的預見了蘇聯才是希特勒戰爭計畫的最終目標。 他認為一旦與這個有著廣袤國土的龐然大物開戰, 德國空軍只有裝備大航程的重型轟炸機才能打擊蘇聯烏拉爾山脈一帶的工業區, 瓦解蘇聯的軍事力量, 進而贏得戰爭的勝利。 於是在1934年5月, 韋弗爾提出了為期七年的“烏拉爾轟炸機”項目, 以航程可達蘇聯烏拉爾山以東為目標向德國航空界的領頭公司——容克斯和多尼爾提出了研發計畫, 這兩家公司則在1935年分別交付帝國航空部Ju 89和Do 19的原型機。

Do 19型四發重型轟炸機

正當專案順利進行時, 1936年6月韋弗爾卻突因空難去世, 重型轟炸機項目頓時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

戈林任命阿爾伯特•凱塞林繼任空軍總參謀長, 但凱塞林對重型轟炸機不感興趣, 主張以中型轟炸機作為空中打擊的核心力量。 同時由於德國資源有限, 在全面備戰的情況下, 德國三軍對資源的爭奪極為激烈, 面對單架重型轟炸機相當於三架中型轟炸機的成本, 戈林做出了決定的決斷:“元首不會關心轟炸機有多大, 只會在意數量有多少。 ”這基本宣告了重型轟炸機計畫的流產。

然而, 到了1941年當德國飛行員面對從烏拉爾山以東的工廠中飛出的無盡的蘇聯戰鬥機, 發出哀歎 “你擊落10架, 又會飛來15架”時, 德國人才意識到韋弗爾宣導的“烏拉爾轟炸機”專案是多麼明智, 但為時已晚。

歷史真相揭秘原創投稿,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作者:高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