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尋味”泉城,老濟南美食背後的故事

作者:文雨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把許多人變成了“吃貨”。 但是一名真正的“吃貨”, 關注點從來就不僅僅停留在唇齒之間, 因為美食那些事兒, 帶來的不只是杯碟齊名, 齒頰留香, 還有, 那並不如煙的歷史和故事。 故事賦予了美食更多的意義和靈魂, 在濟南, 這個有著幾千年積澱的歷史文化名城, 也不會例外。 老濟南有哪些名吃, 你知道嗎?吃過嗎?它們背後的故事, 你聽過嗎?

要什麼響亮名號, “草包包子”不“草包”

草包一詞為俗語, 是貶義詞, 形容一個人不經用, 沒有能力, 但是今天講的“草包”可不是一個人, 而是一家擁有70多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草包包子。

說起草包包子, 許多濟南食客頗有自豪之感。 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老字型大小如今依然風雨無阻地屹立在普利街15號, 精緻皮薄、味美多汁的小包每天吸引著大批顧客。

“草包包子”創始人張文漢年幼的時候曾在洛陽“繼鎮園”飯莊學藝,

他為人憨厚, 不善言笑, 生性木訥, 終日只知悶頭幹活, 於是街坊送了一個外號:“草包”。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 張文漢全家從洛口逃進濟南內城。 為了糊口, 打算開設包子鋪, 但又苦於無本錢, 後由名中醫張書齋先生資助麵粉五袋, 又得到鄉親及友人幫助, 在西門裡太平寺街南段路西, 租得鋪面房兩間。 開業之前, “草包”要求張書齋先生給起個響亮字型大小, 張先生說:“要什麼響亮字型大小, ‘草包’就很響亮”, 於是“草包”二字便成為包子鋪字型大小。

張文漢秉承師傳, 再加潛心研究, 逐漸創出了自己的風味。 草包包子不僅外形美觀, 而且吃起來湯汁豐富、口感細滑。 再者老張為人忠厚老實, 童叟無欺, “草包包子”很快就傳遍了濟南府。

吃不完的時候用荷葉打包帶走, 大荷葉也是特別的香, 給草包包子增添了幾分雅意。

桃園三結義, 張飛燉了一鍋“把子肉”

說起把子肉, 濟南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肥而不膩, 潤滑可口。 它雖比不上紅燒肉的口感精緻, 也比不上九轉大腸的賣相華麗,

但它的地位卻從未被撼動過。 因為, 一塊把子肉, 不僅是濟南的美食代表, 是濟南人忘不了老滋味兒, 更是濟南最原汁原味的美食回憶和傳承。

相傳東漢末年, 諸侯割據, 天下大亂。 亂世出英雄, 劉備、關羽、張飛就是這個時期的豪傑, 三人彼此惺惺相惜, 決定拜“把子”。

拜完把子, 哥仨怎麼也要喝一頓吧。 大家都知道, 張飛是屠戶, 殺豬的, 家裡不缺豬肉, 於是他們就把豬肉用蒲草紮成一把, 再把豆腐、雞蛋等放在一個鍋裡煮著吃。 那肉別提有多好吃了,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五花肉稱為“把子肉”。

後來隋朝時, 魯地的一位名廚將此做法進行了完善, 精選帶皮豬肉, 放入罎子燉, 靠秘制醬油調味, 燉好的把子肉肥不膩、瘦不柴, 色澤鮮亮,

入口醇香, 價格公道, 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這樣的做法和劉關張結拜兄弟的傳奇結合, 就成了今天的把子肉。

“把子肉”不加糖, 長方形的大塊, 只是醬油八角在高筒瓦罐中燉熟。 火候到處, 一啟封香氣四溢。

把子肉還有其他的輔菜來搭配, 比如:四喜肉丸, 蘭花幹, 海帶結, 麵筋, 豆筋, 豆皮, 腐竹, 腐衣, 素雞片, 虎皮雞蛋, 黃花菜, 小青菜, 豆角, 香腸, 排骨, 肘子, 雞腿等等, 葷素組合。 要一瓶啤酒, 再配上一碗白米乾飯澆上美味鮮香的肉汁, 吃起來滿嘴流油, 回味悠長, 唇齒留香。

錯把田沫作甜沫,苦辣之後總是甜

甜沫不甜,卻是正宗的老濟南味兒。一碗小米粥,添上豆腐、粉條、花生米之類,加些鹹、香味的調料熬在一起,再來幾根油條或者燒餅,堪稱老濟南早餐的標配。

明末清初,因天災不斷,戰亂連年,大批難民紛紛擁入濟南,有一家田姓小粥鋪,經常舍粥賑濟,災民互相傳告,來粥鋪喝粥救命者增多。粥鋪難滿眾求,便在粥內加入大量的菜葉和鹹辣調料。災民端碗盛粥前,見煮粥的大鍋內泛著白沫,便親切地稱之為“田沫”,就是田老闆賑舍的粥。當時有一個落難書生,饑腸轆轆,食粥覺甜美無比,以為“甜沫”。後來書生發跡,來此再喝“甜沫”,無絲毫甜意,恍然大悟實為田沫,非“甜沫”也。於是題寫“甜沫”匾額,並吟詩一首:“錯把田沫作沫甜,只因當初曆顛連;閱盡人世滄桑味,苦辣之後總是甜。”

另一說法是甜沫最早叫“添末兒”,意思是粥做好了,再添上點粉條、蔬菜、花生、調料之類的“末兒”,“添末兒”就傳開了,後來人們根據諧音雅化成了“甜沫”。

歷史角落的真相,早已若存若亡,甜沫的身世,令人不由聯想起明太祖與臘八粥的故事。而與許多乾隆南巡沿線的地方小吃一樣,也少不了這位風流天子的痕跡。在甜沫的故事中,更是加上了另一位大才子——紀曉嵐。據說乾隆君臣這次在濟南邂逅了此時已成為名吃的甜沫,意猶未盡,對下了一副充滿生活情趣的對聯:“咬口黑豆窩窩,就盤八寶醬菜,可謂剛塞;”“吃塊白麵饃饃,喝碗五香甜沫,不算疵毛。”剛塞,很好;疵毛,差勁——地道的濟南話。

對於乾隆君臣的濟南話水準,我嚴重懷疑,但輕鬆詼諧之餘,流露出一個文化黃金時代的自信。

在濟南,作為早餐小吃,甜沫是上不了大席面的“地攤貨”,做起來卻也大有講究。上品甜沫要用地道的龍山小米磨面,成粥噴香撲鼻。做的時候要“倒熗鍋”,先煮粉條、花生、豇豆;再加豆腐皮、菠菜;放鹽、五香面、胡椒麵調味;水沸後加入小米麵糊,邊加邊攪;最後將事先用蔥、薑、大料熗鍋的油倒入粥中,出鍋即成。

老濟南人都知道,和甜沫打交道,不用筷子和勺子。端著碗,順著邊兒,轉著圈兒,無論是粥湯還是其中的花生、小豆或是粉條、豆腐皮,連吸帶喝,一乾二淨底兒朝天!熱氣騰騰的金黃甜沫中有嫩綠的菠菜、透明的粉條、白色的豆腐皮、紅色的豇豆,看上去色彩豐富,嘗一口微鹹略辣,聞起來五香濃郁。

清晨的街頭巷尾,大家坐著馬紮圍坐在簡易的桌子旁喝著熱氣騰騰的甜沫,用濟南話說,那是“愣恣兒”。

傳承三百年,慈禧褒獎的黃家烤肉

在章丘酒桌上,黃家烤肉和章丘大蔥素來是必上美食,黃家烤肉和章丘大蔥,卷在火燒裡,號稱是章丘一絕,也是章丘人用來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

黃家烤肉的製作對於食材和工藝要求嚴格,通常用400度高溫進行燒烤,這樣烤出來的豬肉可謂“天下一絕”,皮酥肉嫩讓人流口水。一頭200斤的生豬烤出來之後,差不多就只剩下100斤了,水分和豬油都被烤沒了,但新鮮出爐的豬肉卻是酥脆。

傳說早在元朝,章丘市黃家灣有一個姓黃的在朝中做武官,因打了敗仗被貶回原籍。其隨從中有一蒙古人經常點燃樹枝烤羊肉吃,鮮美的味道吸引了很多人。黃家因此受到啟發,也經常烤肉吃,不過,因為此地世代養豬,主要是烤豬肉吃,而且是將豬肉割成塊烤。到明朝末年,終於發展到用特製的爐子烤整豬和以烤肉謀生。因此,自明朝迄今,黃家烤肉已有300多年歷史了。

黃家烤肉與“瑞蚨祥”的創始人——孟洛川、孟覲侯為代表的“孟氏商人”還有一段淵源。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我國的民族工商業漸有發展。“孟氏商人”結交了不少豪門顯貴,也把黃家烤肉這種章丘名吃帶到了宮中。據說慈禧太后吃膩了禦膳房製作的各種山珍海味,偶爾品嘗一回“章丘黃家烤肉”,但覺此肉肥而不膩,皮酥肉嫩,異香別具,回味悠長,便重重賞了孟洛川,傳說還御賜給黃家一面銅牌,以資褒獎。

化腐朽為神奇,九轉大腸改名記

豬大腸等“下水”(五臟六腑等),在外國人的心目中,很難與美味佳餚聯繫在一起,尤其是它的怪味、油膩,更是讓人望而卻步。

可我國的先民,素有“化腐朽為神奇”之術,而且烹調技術又十分發達,許多被視為“下水”的東西,經過他們多年的摸索、研究和精心製作,都變成了美味佳餚。

像人們所熟知的羊雜碎、溜肝尖、炒腰花、炒肝、羊霜腸、醬豬心等等,其原材料都是來自五畜的“下水”。其中魯菜系列的“九轉大腸”,更引人注目,至今還是山東菜的保留菜品。

此菜的主料是整段的大腸。在洗滌後,必須用腸套腸的方法,將整腸一層層套起來,大體套至八九層,全長可以約定縮短到5寸左右,才進行烹製,烹製時,用的調料一般有9種,同時須提鍋轉動八九次,才能使湯汁全部滲入腸內,因此稱為“九轉大腸”。色紅而明亮味肥糯而不膩,酸辣甜香俱全。

據民間傳說,“九轉大腸”是在清光緒年間出現在濟南九華樓飯莊的。九華樓店主姓杜,開了九家店鋪,每個店鋪的字型大小均以“九”字為首。“九”在中國文化中是個吉樣數字,故而有“九五之尊”“九九歸一”之類的說法。

九華樓當年賣的“九轉大腸”只稱為“紅燒大腸”,菜名比較俗,也沒有什麼特色。一天,杜老闆宴請賓客,席間上了“紅燒大腸”這道菜,大家食後覺得菜黃的色、味、香、形都很好,而且肥而不膩,沒有豬腸的那種怪味。只是名稱太俗。在推杯換盞之中,一位喝得滿面紅光的老秀才站了起來,他知道主人對“九”字情有獨鍾,便說:“道家有‘九轉仙丹”,天界有‘九重天”,神界有‘龍生九子’,九華樓的‘紅燒大腸’不如稱‘九轉大腸”。不知店主意下如何?”杜老闆聽後,茅塞頓開,連忙說道:“我早有為‘紅燒大腸’改名的意思,只是一時半會想不出來。今日有仁兄點撥,一字幹金,我不勝感謝。”於是,將“紅燒大腸”更名為“九轉大腸”。從此之後,許多經營“紅燒大腸”的飯莊,都改為“九轉大腸”了。

此菜為魯菜傳統保留菜品之一,不僅在山東,而且在京津、東北都很受歡迎。

錯把田沫作甜沫,苦辣之後總是甜

甜沫不甜,卻是正宗的老濟南味兒。一碗小米粥,添上豆腐、粉條、花生米之類,加些鹹、香味的調料熬在一起,再來幾根油條或者燒餅,堪稱老濟南早餐的標配。

明末清初,因天災不斷,戰亂連年,大批難民紛紛擁入濟南,有一家田姓小粥鋪,經常舍粥賑濟,災民互相傳告,來粥鋪喝粥救命者增多。粥鋪難滿眾求,便在粥內加入大量的菜葉和鹹辣調料。災民端碗盛粥前,見煮粥的大鍋內泛著白沫,便親切地稱之為“田沫”,就是田老闆賑舍的粥。當時有一個落難書生,饑腸轆轆,食粥覺甜美無比,以為“甜沫”。後來書生發跡,來此再喝“甜沫”,無絲毫甜意,恍然大悟實為田沫,非“甜沫”也。於是題寫“甜沫”匾額,並吟詩一首:“錯把田沫作沫甜,只因當初曆顛連;閱盡人世滄桑味,苦辣之後總是甜。”

另一說法是甜沫最早叫“添末兒”,意思是粥做好了,再添上點粉條、蔬菜、花生、調料之類的“末兒”,“添末兒”就傳開了,後來人們根據諧音雅化成了“甜沫”。

歷史角落的真相,早已若存若亡,甜沫的身世,令人不由聯想起明太祖與臘八粥的故事。而與許多乾隆南巡沿線的地方小吃一樣,也少不了這位風流天子的痕跡。在甜沫的故事中,更是加上了另一位大才子——紀曉嵐。據說乾隆君臣這次在濟南邂逅了此時已成為名吃的甜沫,意猶未盡,對下了一副充滿生活情趣的對聯:“咬口黑豆窩窩,就盤八寶醬菜,可謂剛塞;”“吃塊白麵饃饃,喝碗五香甜沫,不算疵毛。”剛塞,很好;疵毛,差勁——地道的濟南話。

對於乾隆君臣的濟南話水準,我嚴重懷疑,但輕鬆詼諧之餘,流露出一個文化黃金時代的自信。

在濟南,作為早餐小吃,甜沫是上不了大席面的“地攤貨”,做起來卻也大有講究。上品甜沫要用地道的龍山小米磨面,成粥噴香撲鼻。做的時候要“倒熗鍋”,先煮粉條、花生、豇豆;再加豆腐皮、菠菜;放鹽、五香面、胡椒麵調味;水沸後加入小米麵糊,邊加邊攪;最後將事先用蔥、薑、大料熗鍋的油倒入粥中,出鍋即成。

老濟南人都知道,和甜沫打交道,不用筷子和勺子。端著碗,順著邊兒,轉著圈兒,無論是粥湯還是其中的花生、小豆或是粉條、豆腐皮,連吸帶喝,一乾二淨底兒朝天!熱氣騰騰的金黃甜沫中有嫩綠的菠菜、透明的粉條、白色的豆腐皮、紅色的豇豆,看上去色彩豐富,嘗一口微鹹略辣,聞起來五香濃郁。

清晨的街頭巷尾,大家坐著馬紮圍坐在簡易的桌子旁喝著熱氣騰騰的甜沫,用濟南話說,那是“愣恣兒”。

傳承三百年,慈禧褒獎的黃家烤肉

在章丘酒桌上,黃家烤肉和章丘大蔥素來是必上美食,黃家烤肉和章丘大蔥,卷在火燒裡,號稱是章丘一絕,也是章丘人用來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

黃家烤肉的製作對於食材和工藝要求嚴格,通常用400度高溫進行燒烤,這樣烤出來的豬肉可謂“天下一絕”,皮酥肉嫩讓人流口水。一頭200斤的生豬烤出來之後,差不多就只剩下100斤了,水分和豬油都被烤沒了,但新鮮出爐的豬肉卻是酥脆。

傳說早在元朝,章丘市黃家灣有一個姓黃的在朝中做武官,因打了敗仗被貶回原籍。其隨從中有一蒙古人經常點燃樹枝烤羊肉吃,鮮美的味道吸引了很多人。黃家因此受到啟發,也經常烤肉吃,不過,因為此地世代養豬,主要是烤豬肉吃,而且是將豬肉割成塊烤。到明朝末年,終於發展到用特製的爐子烤整豬和以烤肉謀生。因此,自明朝迄今,黃家烤肉已有300多年歷史了。

黃家烤肉與“瑞蚨祥”的創始人——孟洛川、孟覲侯為代表的“孟氏商人”還有一段淵源。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我國的民族工商業漸有發展。“孟氏商人”結交了不少豪門顯貴,也把黃家烤肉這種章丘名吃帶到了宮中。據說慈禧太后吃膩了禦膳房製作的各種山珍海味,偶爾品嘗一回“章丘黃家烤肉”,但覺此肉肥而不膩,皮酥肉嫩,異香別具,回味悠長,便重重賞了孟洛川,傳說還御賜給黃家一面銅牌,以資褒獎。

化腐朽為神奇,九轉大腸改名記

豬大腸等“下水”(五臟六腑等),在外國人的心目中,很難與美味佳餚聯繫在一起,尤其是它的怪味、油膩,更是讓人望而卻步。

可我國的先民,素有“化腐朽為神奇”之術,而且烹調技術又十分發達,許多被視為“下水”的東西,經過他們多年的摸索、研究和精心製作,都變成了美味佳餚。

像人們所熟知的羊雜碎、溜肝尖、炒腰花、炒肝、羊霜腸、醬豬心等等,其原材料都是來自五畜的“下水”。其中魯菜系列的“九轉大腸”,更引人注目,至今還是山東菜的保留菜品。

此菜的主料是整段的大腸。在洗滌後,必須用腸套腸的方法,將整腸一層層套起來,大體套至八九層,全長可以約定縮短到5寸左右,才進行烹製,烹製時,用的調料一般有9種,同時須提鍋轉動八九次,才能使湯汁全部滲入腸內,因此稱為“九轉大腸”。色紅而明亮味肥糯而不膩,酸辣甜香俱全。

據民間傳說,“九轉大腸”是在清光緒年間出現在濟南九華樓飯莊的。九華樓店主姓杜,開了九家店鋪,每個店鋪的字型大小均以“九”字為首。“九”在中國文化中是個吉樣數字,故而有“九五之尊”“九九歸一”之類的說法。

九華樓當年賣的“九轉大腸”只稱為“紅燒大腸”,菜名比較俗,也沒有什麼特色。一天,杜老闆宴請賓客,席間上了“紅燒大腸”這道菜,大家食後覺得菜黃的色、味、香、形都很好,而且肥而不膩,沒有豬腸的那種怪味。只是名稱太俗。在推杯換盞之中,一位喝得滿面紅光的老秀才站了起來,他知道主人對“九”字情有獨鍾,便說:“道家有‘九轉仙丹”,天界有‘九重天”,神界有‘龍生九子’,九華樓的‘紅燒大腸’不如稱‘九轉大腸”。不知店主意下如何?”杜老闆聽後,茅塞頓開,連忙說道:“我早有為‘紅燒大腸’改名的意思,只是一時半會想不出來。今日有仁兄點撥,一字幹金,我不勝感謝。”於是,將“紅燒大腸”更名為“九轉大腸”。從此之後,許多經營“紅燒大腸”的飯莊,都改為“九轉大腸”了。

此菜為魯菜傳統保留菜品之一,不僅在山東,而且在京津、東北都很受歡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