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縱然尋你千百度,也要找到“孔子問禮碑”、“銅駝暮雨”出在何方!

洛陽4000年的建城史, 一直在毀與建間重複輪回, 位置也幾經變遷, 到明洪武六年, 明將陸齡在金元兩代原土牆基礎上, 督眾重築洛陽城, 大致形成了目前老城的格局, 並在清代沿襲。

洛陽城開有4門:東為建春門, 西為麗景門, 南為長夏門, 北為安喜門。 建春門外, 挖溝, 溝深五丈寬三丈, 引瀍水覆之, 設關卡禦敵。

建春門號稱洛陽第一門, 門外所在稱東關。

中州東路啟明路交叉口, 不上橋, 直接向南下坡, 就到了今天的起點:洛川街。

快樂的童年時光

祖孫親, 天倫之樂。 這位阿姨說:這一片, 叫洛川街, 好多家沒牌子。

偶見小朋友, 神態各異, 小女孩兒表情最好。 看, 小酒窩

這棵樹, 有歷史。 以前隨"老城守望者"李健虎來過

這位老太太,對老洛陽、老東關的文化了然於胸。

向東回望,"三硯居古玩城"招牌清晰可見

這裡面,下次再去看

從這兒往西,進入東關大街

從這兒往北,是爽明街,夾馬營路。

孔子問禮居。與西邊"孔子入周問禮碑"相呼應

這位老先生說:這是1958年建的瀍河電影院,文革時改名紅光電影院,過去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對面曾有魁星樓,已不復存在。這一片,過去叫雙龍街,以後叫中州街、東關大街,是鄭州、鞏義進出洛陽的交通要道。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陽"觀先王之制",考察"禮樂之源"和"道德之歸",終於西元前518年,千里迢迢趕到洛陽,找到當時的"國家圖書館長"老聃詢問禮樂。同時,孔子還遊覽了周天子召見諸侯和舉行國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廟,祭天地的社壇等,從而對制定了西周禮樂制度的周公更是崇拜。洛陽之行,孔子拓展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聲名遠播,弟子越來越多。

孔子入周碑,位置在今東關大街東段北側,有一結構嚴謹的牌坊式碑樓擁護,刻立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碑高3.056米,寬0.92米,碑面陰文刻著"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9個大字。此碑是時任河南府尹張漢與洛陽縣令郭朝鼎重修文廟時所立。

聞名於世的"孔子入周問禮碑",我對這位理髮師表示理解,她說:總得養家糊口吧。

過下園路口,繼續往西走,古樹參天,越來越熱鬧

東關是回族較集中之地,起源可追溯到隋唐,主要由商人和軍士構成。那時,中西亞的商人通過海上"香料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來洛做生意,久之有人就居住此地了;另有作為平息"安史之亂"的雇傭軍,完成任務後被唐王賞賜留居,並准其修建清真寺。相傳這些人即為今日回族的先民。

東關清真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大街中段,坐南朝北是中原地區較早的清真寺,曾為洛陽市第一屆伊協所在地。這裡往東走幾十米就是2500年前孔子入周問禮碑和宋太祖的誕生地八孔窯。北邊有老子故宅和孔廟,西邊有"銅駝暮雨"和明代時期修建的黃公橋。

這是一座中國古典建築與伊斯蘭教建築風格完美結合的中國殿式古建築。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後增建女寺,擴建大殿,升高望月樓等。現存清代建築大門、大殿、望月樓。大門坐南朝北,三重簷歇山式建築,面闊7間。大殿坐西朝東,面闊5間,歇山式建築,殿前設卷棚頂建築。望月樓為歇山式方形建築。

小建糊塗面,吃過不下十次。

老太太已經80歲了,每天照幹不誤,令人敬佩

老夥計,聊上了

沙家元宵

從這兒往南,下園西街

論名氣,東關下園蘿蔔首屈一指,因受了則天女皇的親睞,成了洛陽水席的頭菜。傳說歷久彌新,隨便一大水席店,都會有人講解"洛陽燕菜"的來歷淵源。其實,白蘿蔔能適應多種配料,經高湯煨制,味道酸辣鮮香、湯清口爽、營養豐富,不失為洛陽傳統名菜。現在,下園都建成房子,幾乎無地了,下園蘿蔔早已不見蹤影。

原路返回東關大街

王西佑老人,80多了,手藝面臨失傳。

這辣椒,真抓人眼球,我也買了點

笊籬,大號30元,賣得不錯。這老先生挺樂觀

庭院深深

孫家鍋盔饃

"銅駝暮雨"。隋唐時期的銅駝陌,西傍瀍河,桃柳成行,高樓瓦屋,紅綠相間。每當陽春時節,桃花點點,蝴蝶翩翩,鳥鳴楊柳,燕剪碧波。據說,那時的銅駝巷人口眾多,每當時近暮春,紅日西墜,家家戶戶炊煙繚繞。人們登高遠眺,低垂的暮雲和漠漠的炊煙交織在一起,似陰雲四合,大雨將臨,形成煙雨萬家的壯觀景色。"銅駝暮雨"因此成為洛陽著名的八大景之一。

根據規劃,東關大街瀍河這一段將在瀍河兩岸遍植桃李,依託仿古景觀建築,打造銅駝商業街,恢復古代的"銅駝暮雨"美景,給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購物休閒的好去處。

洛陽東關大石橋又名"黃公廣濟橋",位於洛陽市區,橫跨於瀍河之上。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成為瀍河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橋樑。

橫跨於瀍河之上,是古代東入洛陽城的重要通道。據史料記載,該橋,為當時的內廷大司禮太監黃錦出資修建。

該橋橋面用較規整的長方體青石橫列平鋪,兩側設有護欄,東西兩岸加砌石塊,以固堤岸,俗稱大石橋。

400多年過去,在市井喧嘩與戰火硝煙之中,東關大石橋依然挺立至今,成為洛陽似水流年可堪懷舊的象徵。東關大石橋不僅僅是豫西地區多拱石橋的代表,而且對研究民間橋涵建築、石刻工藝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新街:新市街形成於明代中後期,因為比城內街道形成晚,故稱新街,是洛陽的商業樞紐。清朝和民國時期,新街多皮革和皮毛商行,還有許多騾馬行,煙草市場也規模化。那時的新街,居住著不同籍貫多個民族的各行各業人士,非常繁華。

過了大石橋,新街。向西,依次進入老城東大街、古樓、十字街、麗景門、西關。向北,通往中州東路、洛陽東車站。向南,路東是民俗博物館(潞澤會館)、匾額博物館。路西是新街清真寺,不遠是洛邑古城;再往南,是"洛陽八小景"之一,"瀍壑朱櫻"。

東關,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精妙的美食和神奇的傳說,對於瀍河乃至洛陽都舉足輕重,史稱"洛陽第一關",當實至名歸。這次時間倉促,走馬觀花,期待下次再來。

這位老太太,對老洛陽、老東關的文化了然於胸。

向東回望,"三硯居古玩城"招牌清晰可見

這裡面,下次再去看

從這兒往西,進入東關大街

從這兒往北,是爽明街,夾馬營路。

孔子問禮居。與西邊"孔子入周問禮碑"相呼應

這位老先生說:這是1958年建的瀍河電影院,文革時改名紅光電影院,過去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對面曾有魁星樓,已不復存在。這一片,過去叫雙龍街,以後叫中州街、東關大街,是鄭州、鞏義進出洛陽的交通要道。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陽"觀先王之制",考察"禮樂之源"和"道德之歸",終於西元前518年,千里迢迢趕到洛陽,找到當時的"國家圖書館長"老聃詢問禮樂。同時,孔子還遊覽了周天子召見諸侯和舉行國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廟,祭天地的社壇等,從而對制定了西周禮樂制度的周公更是崇拜。洛陽之行,孔子拓展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聲名遠播,弟子越來越多。

孔子入周碑,位置在今東關大街東段北側,有一結構嚴謹的牌坊式碑樓擁護,刻立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碑高3.056米,寬0.92米,碑面陰文刻著"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9個大字。此碑是時任河南府尹張漢與洛陽縣令郭朝鼎重修文廟時所立。

聞名於世的"孔子入周問禮碑",我對這位理髮師表示理解,她說:總得養家糊口吧。

過下園路口,繼續往西走,古樹參天,越來越熱鬧

東關是回族較集中之地,起源可追溯到隋唐,主要由商人和軍士構成。那時,中西亞的商人通過海上"香料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來洛做生意,久之有人就居住此地了;另有作為平息"安史之亂"的雇傭軍,完成任務後被唐王賞賜留居,並准其修建清真寺。相傳這些人即為今日回族的先民。

東關清真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大街中段,坐南朝北是中原地區較早的清真寺,曾為洛陽市第一屆伊協所在地。這裡往東走幾十米就是2500年前孔子入周問禮碑和宋太祖的誕生地八孔窯。北邊有老子故宅和孔廟,西邊有"銅駝暮雨"和明代時期修建的黃公橋。

這是一座中國古典建築與伊斯蘭教建築風格完美結合的中國殿式古建築。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後增建女寺,擴建大殿,升高望月樓等。現存清代建築大門、大殿、望月樓。大門坐南朝北,三重簷歇山式建築,面闊7間。大殿坐西朝東,面闊5間,歇山式建築,殿前設卷棚頂建築。望月樓為歇山式方形建築。

小建糊塗面,吃過不下十次。

老太太已經80歲了,每天照幹不誤,令人敬佩

老夥計,聊上了

沙家元宵

從這兒往南,下園西街

論名氣,東關下園蘿蔔首屈一指,因受了則天女皇的親睞,成了洛陽水席的頭菜。傳說歷久彌新,隨便一大水席店,都會有人講解"洛陽燕菜"的來歷淵源。其實,白蘿蔔能適應多種配料,經高湯煨制,味道酸辣鮮香、湯清口爽、營養豐富,不失為洛陽傳統名菜。現在,下園都建成房子,幾乎無地了,下園蘿蔔早已不見蹤影。

原路返回東關大街

王西佑老人,80多了,手藝面臨失傳。

這辣椒,真抓人眼球,我也買了點

笊籬,大號30元,賣得不錯。這老先生挺樂觀

庭院深深

孫家鍋盔饃

"銅駝暮雨"。隋唐時期的銅駝陌,西傍瀍河,桃柳成行,高樓瓦屋,紅綠相間。每當陽春時節,桃花點點,蝴蝶翩翩,鳥鳴楊柳,燕剪碧波。據說,那時的銅駝巷人口眾多,每當時近暮春,紅日西墜,家家戶戶炊煙繚繞。人們登高遠眺,低垂的暮雲和漠漠的炊煙交織在一起,似陰雲四合,大雨將臨,形成煙雨萬家的壯觀景色。"銅駝暮雨"因此成為洛陽著名的八大景之一。

根據規劃,東關大街瀍河這一段將在瀍河兩岸遍植桃李,依託仿古景觀建築,打造銅駝商業街,恢復古代的"銅駝暮雨"美景,給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購物休閒的好去處。

洛陽東關大石橋又名"黃公廣濟橋",位於洛陽市區,橫跨於瀍河之上。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成為瀍河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橋樑。

橫跨於瀍河之上,是古代東入洛陽城的重要通道。據史料記載,該橋,為當時的內廷大司禮太監黃錦出資修建。

該橋橋面用較規整的長方體青石橫列平鋪,兩側設有護欄,東西兩岸加砌石塊,以固堤岸,俗稱大石橋。

400多年過去,在市井喧嘩與戰火硝煙之中,東關大石橋依然挺立至今,成為洛陽似水流年可堪懷舊的象徵。東關大石橋不僅僅是豫西地區多拱石橋的代表,而且對研究民間橋涵建築、石刻工藝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新街:新市街形成於明代中後期,因為比城內街道形成晚,故稱新街,是洛陽的商業樞紐。清朝和民國時期,新街多皮革和皮毛商行,還有許多騾馬行,煙草市場也規模化。那時的新街,居住著不同籍貫多個民族的各行各業人士,非常繁華。

過了大石橋,新街。向西,依次進入老城東大街、古樓、十字街、麗景門、西關。向北,通往中州東路、洛陽東車站。向南,路東是民俗博物館(潞澤會館)、匾額博物館。路西是新街清真寺,不遠是洛邑古城;再往南,是"洛陽八小景"之一,"瀍壑朱櫻"。

東關,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精妙的美食和神奇的傳說,對於瀍河乃至洛陽都舉足輕重,史稱"洛陽第一關",當實至名歸。這次時間倉促,走馬觀花,期待下次再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