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話題:賣保險的人的未來在哪裡?

前些天偶然以局外人的身份參加了某公司的一個員工培訓, 中午吃飯的時候, 培訓老師問我是從事什麼工作的。 我說我是賣保險的。 旁邊一個多年的朋友提醒我, 不能這麼介紹自己, 我這個朋友以前是做基站維修的, 所謂基站, 就是咱們平時用的手機的信號中轉站。 他跟我說:你看, 我以前介紹我自己, 我都說是做通信的, 說我是做基站維修的, 也對, 但檔次不一樣。

我理解這個朋友的意思, 只不過呢?我這人比較懶, 我不願意花時間包裝自己, 這真的是懶, 不是個性, 而是缺點。 所以我一般就說, 我是賣保險的,

大家都聽得懂, 願意聊的人自然會跟我多聊幾句, 不願意聊的, 寒暄幾句也就算了。

今天咱們說說, 賣保險的, 也就是我的同行們, 未來的職業前景是什麼樣的?

上周跟深圳的一個美女同行聊天, 她問我, 鳳山老師, 開門紅的產品怎麼講到客戶心裡去。

我說, 你自己先走到客戶心裡去。 專業性目前在我們這個行業還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還是客戶對你的人的信賴。 未來我們的主要收入可能不是來源於保險公司給我們發的傭金, 而是向客戶收諮詢費。

為什麼我會持這種觀點呢?您聽聽我說說有沒有道理。

中國家庭的保險資產還遠遠談不上配置, 無論以任何一個資產配置理論, 什麼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什麼理財金字塔, 還是什麼理財規劃師教材中的理論, 家庭資產當中保險的占比都遠高於目前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大家對於保險都還處於隨便買一點的態度之中。 就是這隨便買一點, 造就了中國保險業過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長。

為什麼?很簡單啊, 因為老百姓的收入在高速增長啊。 家庭財富到達了這個階段, 買保險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而未來是什麼樣子?未來一方面家庭財富還會高速增加, 富裕家庭的數量還會迅速增加, 即使對待保險的態度, 還是隨便買一點, 也還會帶動保險業高速增長。 更何況, 未來還有第二個趨勢, 就是“隨便買一點”向“家庭資產配置”的觀念轉變, 這又會進一步提升保險業的增長速度。

聽到這裡, 我給我的同行們的建議是, 一方面你要走到客戶心裡去。 隨著老百姓財富的增加, 買保險是必然的事, 但在誰那裡買保險, 還要看客戶信賴誰。 另一方面, 從現在開始, 培養自己的專業性, 因為從“隨便買一點”向“家庭資產配置”的觀念轉變必然導致對於專業性的需求。

前不久有一則消息, 某合資保險公司誕生了一張保費1億元的保單。 很多同行把這個當新聞來擴散, 朋友圈也在刷屏。 但是我告訴大家, 即使像這樣的大保單, 相對于客戶的資產量來說, 也遠遠談不上配置。 而且我再斗膽預測一下, 福克斯富豪榜上的家庭, 每個家庭的保費可能都不低於1個億。 王石先生說, 保險就該買, 沒有為什麼。 李嘉誠先生說, 李家每出生一個人, 先買1億保額的保險。

還有, 我的同行們, 你一定要想辦法在這個行業留存下來。 我在培訓課上經常跟學員說, 長壽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有人可能聽著奇怪,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沒錯, 這是宇宙間不變的真理,

覺知此事要躬行。 實踐出真知, 而實踐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在這個行業長久留存下來。 我這裡說的長壽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長壽, 就是長久在這個行業留存下來。 任何一個行業, 能賺得高收入的都是少部分, 二八定律在任何地方都是有效的。 不是有人說嘛, 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 因為大多數人會掉隊。 保險業一樣。 但是掉隊的人在掉隊之前服務的客戶還是要繼續有人服務。 這個行業的客戶數正在以幾何級數增長, 未來會有大量的存量客戶分配給留存下來的人。 服務的客戶多了, 收入自然也就增長了。 所以留下來, 活下來, 就是真理。

複星集團董事長兼CEO梁信軍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看一個行業的發展空間,要看它的負債率。我們國家的家庭負債率很低,未來增長空間巨大。舉個例子,美國人是賺100塊花99塊,基本都花了;英國是賺100塊花出去133塊,屬於虧損狀態。而中國呢?賺100塊,才花58塊。所以和家庭相關的,健康、快樂和家庭資產配置,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這三塊兒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目前都很小。

這是梁信軍先生的觀點,我覺得看得很長遠。

再一個,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會讓資訊不對稱的現象被壓縮。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未來面向個人的金融產品會越來越趨向于淨費。什麼叫淨費?我們以信託產品為例。目前的集合資金信託計畫一般是這樣的。項目方融資,總成本12%,發到客戶手裡的產品,收益可能是8%,中間的4個點哪裡去了?產品運營的成本,什麼託管費、通道費、稅收之類,再一個是銷售成本,包括銷售機構和銷售人員的利益。資訊對稱和競爭激烈會壓縮各種銷售成本。保險產品也是一樣,未來的保險產品可能傭金越來越低,甚至0傭金。那銷售人員豈不是沒有辦法活了?不是,正相反,會活得更好。因為產品和需求的多樣化會讓客戶在選擇產品和金融解決方案時無所適從,因為客戶不會把自己的時間花在選擇產品上,反而傾向於把這樣的事委託給專業的人去做。這樣,銷售人員就是真正的理財經理,幫客戶理財,向客戶收取諮詢費。其實,這種模式在國外和國內,目前都是存在的,未來會更加普遍。

以後,每個在這個行業長期留存下來的同行位,都有個人的理財工作室,你擁有自己的法律助理、金融助理、財務助理,而你的工作是給你的客戶出具理財計畫書,並收取諮詢費。至於買產品,客戶可以委託給你,也可以按照你的建議自己去買。說白了,你就是開方子的老中醫,而買藥的事,客戶可以自己去藥店買。

今天的節目,其實也沒有什麼邏輯。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今天的節目,算是我自言自語也好,算是和我的同行們聊聊天也好。保險電臺開播到今天,今天算是停下來,對未來做一個思考吧。

複星集團董事長兼CEO梁信軍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看一個行業的發展空間,要看它的負債率。我們國家的家庭負債率很低,未來增長空間巨大。舉個例子,美國人是賺100塊花99塊,基本都花了;英國是賺100塊花出去133塊,屬於虧損狀態。而中國呢?賺100塊,才花58塊。所以和家庭相關的,健康、快樂和家庭資產配置,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這三塊兒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目前都很小。

這是梁信軍先生的觀點,我覺得看得很長遠。

再一個,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會讓資訊不對稱的現象被壓縮。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未來面向個人的金融產品會越來越趨向于淨費。什麼叫淨費?我們以信託產品為例。目前的集合資金信託計畫一般是這樣的。項目方融資,總成本12%,發到客戶手裡的產品,收益可能是8%,中間的4個點哪裡去了?產品運營的成本,什麼託管費、通道費、稅收之類,再一個是銷售成本,包括銷售機構和銷售人員的利益。資訊對稱和競爭激烈會壓縮各種銷售成本。保險產品也是一樣,未來的保險產品可能傭金越來越低,甚至0傭金。那銷售人員豈不是沒有辦法活了?不是,正相反,會活得更好。因為產品和需求的多樣化會讓客戶在選擇產品和金融解決方案時無所適從,因為客戶不會把自己的時間花在選擇產品上,反而傾向於把這樣的事委託給專業的人去做。這樣,銷售人員就是真正的理財經理,幫客戶理財,向客戶收取諮詢費。其實,這種模式在國外和國內,目前都是存在的,未來會更加普遍。

以後,每個在這個行業長期留存下來的同行位,都有個人的理財工作室,你擁有自己的法律助理、金融助理、財務助理,而你的工作是給你的客戶出具理財計畫書,並收取諮詢費。至於買產品,客戶可以委託給你,也可以按照你的建議自己去買。說白了,你就是開方子的老中醫,而買藥的事,客戶可以自己去藥店買。

今天的節目,其實也沒有什麼邏輯。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今天的節目,算是我自言自語也好,算是和我的同行們聊聊天也好。保險電臺開播到今天,今天算是停下來,對未來做一個思考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