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高官太貪怎麼辦?唐太宗想了一招,不抓不懲,卻讓他們又羞又愧

貞觀六年(632年), 右衛將軍陳萬福從陝西九成宮去京城長安, 一路上大搖大擺, 好不威風, 途經某處驛站時, 還把政府招待所的數石麥麩子拿走了。 堂堂一位朝廷命官, 吃的是皇糧, 享的是厚祿, 用度寬裕不愁, 怎麼還要向區區幾石麥麩子伸手?想必是平時索拿卡要慣了, 這回也習慣性地順手牽羊占點便宜。

不料這“麥麩門”的消息很快傳遍京城, 儘管事不算大, 卻是違法索取, 影響惡劣。 唐太宗知道後非常惱火, 立刻召見陳萬福。 陳萬福心裡發虛, 誠惶誠恐地等候太宗發落。

誰知太宗非但不罰, 反而下令重賞!這賞賜確實夠重的, 賞給他數石麥麩, 命令他當眾背回家去。 侍臣們隨即搬來一袋袋麥麩, 堆放在陳萬福面前。 滿朝文武一看賞的麥麩, 竊竊私笑, 指指戳戳, 陳萬福滿面羞慚, 悔恨不迭, 卻也只得謝恩領賞, 低頭彎腰, 一趟一趟地在眾目睽睽之下背著麥麩往返。

唐代史官吳兢在《貞觀政要》裡說:“太宗賜其麩, 令自負出以恥之。 ”原來, 李世民“賜麩”是為了使貪者“知恥”:居官不廉, 貪取分外之物一絲一毫, 當為人所不齒!表面看來, 太宗的“獎勵”很溫柔, 實際上比刀子割肉的懲罰還要厲害。

其實, 唐太宗採用這種“治心”的治吏辦法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

早在貞觀元年就曾經發生過一起類似的事件。 長孫順德在負責“監奴”時, 發現幾名奴僕偷盜宮中財寶, 本該依法將這幾個偷盜者處斬, 但是他收受了這些案犯的賄賂——數十匹綢緞, 便瞞天過海, 私了此事。

事發後, 唐太宗召見長孫順德, 質問道:“論身份, 你是外戚;論功勞, 你是開國元勳。 地位高, 爵祿厚, 可以說富貴到家了吧, 你怎麼不守氣節不顧名譽, 搞出貪污受賄的醜聞呢?”說罷, 又開始重賞了, 命人搬來一批綢緞, 一摞一摞地搭在他的背上, 說:“這是朕給你的獎賞, 統統背回家吧!”

長孫順德一張老臉早已掛不住了, 頓時羞得滿面通紅, 深悔自己不該因貪小利而失大節。 太宗正是以“賜絹”來刺激長孫順德的愧悔之心。

當時, 有官員不懂, 向太宗提問:“順德貪贓枉法, 罪不可恕, 怎麼又賜給他絲絹呢?”

太宗回答說:“人生性靈, 得絹甚于刑戮;如不知愧, 一禽獸耳, 殺之何益!”意思是說, “獎”長孫順德一些絹綢, 讓他當眾出醜知恥, 這種教育遠勝於刑罰。 人有靈性, 應該明榮辱、知廉恥。 如果他不覺慚愧, 不知悔改, 喪失了知恥心, 那不就是禽獸了嗎?殺了他也沒有用。 官員聽後, 這才明白太宗的高明之處。

顯然, 在處理“賄絹門”及“麥麩門”這兩件事上, 唐太宗所關注的重點不在刑罰懲治, 而在道德教化, 對犯罪者施以恥感教育, 達到心靈救贖的目的。 唐太宗對貪官“貪啥獎啥”的戲劇性諷刺手段, 今人沒必要也不可能去效法, 然而, 其“教人知恥”的“德治”精神仍可與今天的“法治”並行不悖。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 尤要加強“知榮知恥”教育。 陳毅詩曰:“有草名含羞, 人豈能無恥?”知榮方有作為, 知恥則不亂為, 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拒腐防腐, 養清正浩然之氣。

有趣, 有料, 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 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鄧忠強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大宋宰相提了個建議,遭群臣圍攻,不到24小時群臣頓悟:太妙了!

中國黑幫大佬,美國總統給他做小弟,死後被特許葬在八寶山

溥儀被特赦後,希望從事這個職業,總理一口否決:不行

作者|鄧忠強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大宋宰相提了個建議,遭群臣圍攻,不到24小時群臣頓悟:太妙了!

中國黑幫大佬,美國總統給他做小弟,死後被特許葬在八寶山

溥儀被特赦後,希望從事這個職業,總理一口否決:不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