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條英機眼淚中的政治和文化

二戰結束後,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發動侵略戰爭罪、殘害無辜平民罪判處日本戰犯東條英機絞刑, 於1948年12月23日執行。

從歷史圖片中可以看出, 東條英機在上絞架時, 淚流滿面;並且直到這時, 他仍然堅持不認罪。 罪大惡極、死有餘辜的東條英機何故如此?容筆者慢慢道來。

筆者雖為非專業人員, 但僅憑有限的歷史知識, 就能從東條英機的眼淚中看到政治和文化兩大因素。

從當年的日本和同盟國的政治大勢來看:東條英機也不是不願領罪受死, 而是不能接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給他定的侵略戰爭發動者的罪名。

實際情況也是這樣, 侵略戰爭真正的發動者是昭和天皇——裕仁。 東條英機是在替昭和天皇頂罪, 他是天皇的替罪羊, 具體可以戰前日本的《憲法》和事實為證。

二戰前, 日本的《憲法》規定:天皇具有雙重身份:立憲君主和大元帥。 天皇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議會和內閣不得染指軍隊。 二戰期間, 日本人稱自已的軍人為皇軍, 其道理就在這裡。 因此,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是昭和天皇拍的板, 昭和天皇才是真正的侵略戰爭發動者和頭號戰犯。

然而, 美國(代表盟國)作為日本的佔領國, 則有自己的切實考慮。 由於日本官方長期的“造神”, 天皇已被完全神化, 即便天皇發動的侵略戰爭慘遭失敗, 給日本本國民眾也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但日本民眾對天皇依舊癡心不改。 也就是說, 日本戰敗後, 天皇在民眾中仍然有較大的影響力。 面對這種局面, 如果審判天皇, 肯定會遭到日本民眾的反感, 這對穩定日本戰後的局勢非常不利。

正是基於這種原因, 美國杜魯門政府和駐軍總司令麥克亞瑟決定放過天皇, 找一個人來頂替發動侵略戰爭的罪名。 時任陸軍大將和內閣總理的東條英機則是一個最合適的人選。 東條英機開始時不願領罪, 極力抗辯, 不知美國人用了什麼辦法讓其閉了嘴。 儘管如此, 東條英機內心一定感到委屈, 這或許是他行刑前淚流滿面的原因之一。

在此需要說明一點:如今日本的政體是“虛君制”, 天皇是無權的。 究其原因, 還得從1946年麥克亞瑟主導的日本修憲說起。

麥帥給日本議會規定了三條修憲原則:象徵天皇、放棄戰爭和廢除封建制度。 這“三條”一出, 如同一聲驚雷, 議員們渾身顫抖, 但又不得不一一照辦。 從那時起, 日本天皇便失去了權力。

從日本文化方面看:首先介紹一點背景知識。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家們從特定的角度, 將世界文化分為四種, 即:罪感文化、恥感文化、樂感文化和苦感文化。 西方基督教文化為罪感文化, 認為人一生下來就背負著罪(詳見《聖經》伊甸園的故事), 因此, 人必須始終要做好事, 以贖其罪, 對於所得到的一切應當感恩。 中國人信奉的是樂感文化, 所謂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總之, 及時行樂。 印度人信奉苦感文化, 即以苦為樂,

以苦為榮。 在印度社會的最低層, 有些人終生沒有固定的住所(家), 長期露宿街頭, 但卻不以為苦。

現在回到主題上來——日本的恥感文化。 日本人在遭到極大的失敗和羞辱的時候, 首先想到的是自殺。 在日本人看來, 自殺是人格的昇華和榮耀, 可以一雪前恥, 不留遺憾。 日本戰敗後, 東條英機曾將子彈打進自己的胸膛, 但被醫生搶救了過來, 為此, 他深感遺憾!想到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吊上絞架, 感到萬分的羞恥!這可能是他流淚的又一原因。

最後, 講一個新近發生在日本的案例, 進一步證明日本的恥感文化。 大約在兩年前, 日本某大學的一名在讀博士生論文剽竊被曝光, 指導這位博士生的教授羞愧難當, 引咎自殺。 這種事若發生在我們中國,

根本不算什麼大事, 大不了學生延期畢業, 事發當時, 教授的面子上有點不好看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