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九子奪嫡”悉數康熙兒子們的下場,認識名字算你厲害

康熙從八歲就坐上了皇位, 從政六十一年, 前前後後有五十多個孩子。 其中兒子三十五個, 由於種種原因如醫術的不發達等, 活下來的兒子只有二十幾個。 康熙的兒子們都很有本事,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 歷史上就出現過九子奪嫡。 話說, 不注拼音的話, 這些兒子的名字年能認識幾個?

長子胤褆:康熙帝長子, 母為惠妃納喇氏, 排行第五, 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殤, 故為皇長子。 曾從征厄魯特蒙古噶爾丹。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封為直郡王。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 因魘咒太子胤礽, 謀奪儲位, 被削爵囚禁。 生於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

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享年六十三歲。

圖片來自網路

二子胤礽(réng):清代歷史上唯一一位、也是中國官方正史上最後一位明立皇太子。 乳名保成, 清聖祖玄燁第七子, 母為仁孝皇后赫舍裡氏。 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

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 故在胤礽剛滿周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 是康熙唯一的嫡子。 作為康熙殷切期望的繼承人, 胤礽不負眾望, 文武兼備, 賢明謙恭, 監國理政期間頗具令名嘉績, 深得讚譽;但因康熙對其太子的極度溺愛兼之朝中激烈的結黨紛爭, 致太子心理扭曲, 後期驕奢淫逸, 君儲矛盾愈深, 終致不可調和, 引發廢儲。

圖片來自網路

三子胤祉(zhǐ):雍正即位後, 將其改名為允祉, 以他與廢太子向來親睦為由, 將胤祉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 胤祉私下發牢騷, 又對怡親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 雍正帝知道後, 將胤祉奪爵, 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 胤祉病逝於景山禁所。

四子胤禛(zhēn):清聖祖康熙第四子, 母為孝恭仁皇后, 即德妃烏雅氏, 1722—1735年在位, 年號雍正。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雍正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 並將青藏、外蒙古地區納入版圖, 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 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 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圖片來自網路

五子胤祺(qí):康熙評價此子心性甚善, 為人敦厚。 恒親王府位於朝陽門內燒酒胡同, 後改為淳親王府。 最後死于雍正年間。

六子胤祚(zuò):與四子、十四子是同母兄弟, 早年夭折。

七子胤佑(yòu):庶妃戴佳氏即成妃出, 有殘疾。

三十七年三月, 封貝勒。 四十八年三月, 晉淳郡王。 六十一年十一月, 與受末命。 雍正元年四月, 晉淳親王。 八年庚戌四月初二日辰刻卒, 年五十有一, 諡度。

八子胤禩(sì):母良妃衛氏, 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出生。 年幼時書法差勁, 康熙令書法家何焯為其侍讀。 四十七年, 太子胤礽被廢, 胤禩部署奪嫡, 頗得朝野支持, 人稱“八賢王”。 康熙深惡胤祀爭儲位, 奪其貝勒, 並拘禁之。 胤禩後複為貝勒, 轉而支持皇十四子胤禵克承大統。

圖片來自網路

九子胤禟(táng):雍正帝即位之後改名為允禟,清聖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異母弟,母宜妃郭絡羅氏。屬於八阿哥党。

十子胤俄(é):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十月十一日亥時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多羅敦郡王,五十七年十月管理正黃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六十一年十二月解管理三旗事務。乾隆二年死。

十一子夭折。

十二子胤裪(táo):母定嬪(雍正時奉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後交與蘇麻喇姑撫育。生於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貝子。自是有巡幸,輒從。五十六年,孝惠章皇后崩,署內務府總管事務,大事將畢,乃罷。五十七年,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六十年,上以禦極六十年,遣允祹祭盛京三陵。六十一年,授鑲黃旗滿洲都統。世宗即位,進封履郡王。雍正二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謹,請奪爵,命在固山貝子上行走。二月,因聖祖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降鎮國公。八年五月,複封郡王。高宗即位,進封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薨,諡曰“懿”。

十三子胤祥: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努爾哈赤裔孫。弟兄間,惟與雍親王胤禛關係最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死後令享太廟,上諡號為“賢”,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雍正一朝中唯一一個無需避諱的皇族。

十四子胤禵(tí):于雍正元年改名為愛新覺羅·允禵(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生母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同胞手足。康熙五十七年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為保衛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雍正帝登基後將允禵遠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二十年,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康熙十五子以後,都未曾參與奪嫡。

圖片來自網路

九子胤禟(táng):雍正帝即位之後改名為允禟,清聖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異母弟,母宜妃郭絡羅氏。屬於八阿哥党。

十子胤俄(é):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十月十一日亥時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多羅敦郡王,五十七年十月管理正黃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六十一年十二月解管理三旗事務。乾隆二年死。

十一子夭折。

十二子胤裪(táo):母定嬪(雍正時奉為皇考定妃)萬琉哈氏,後交與蘇麻喇姑撫育。生於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貝子。自是有巡幸,輒從。五十六年,孝惠章皇后崩,署內務府總管事務,大事將畢,乃罷。五十七年,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六十年,上以禦極六十年,遣允祹祭盛京三陵。六十一年,授鑲黃旗滿洲都統。世宗即位,進封履郡王。雍正二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謹,請奪爵,命在固山貝子上行走。二月,因聖祖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降鎮國公。八年五月,複封郡王。高宗即位,進封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薨,諡曰“懿”。

十三子胤祥: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努爾哈赤裔孫。弟兄間,惟與雍親王胤禛關係最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死後令享太廟,上諡號為“賢”,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雍正一朝中唯一一個無需避諱的皇族。

十四子胤禵(tí):于雍正元年改名為愛新覺羅·允禵(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生母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同胞手足。康熙五十七年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為保衛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雍正帝登基後將允禵遠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二十年,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康熙十五子以後,都未曾參與奪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