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MD打起來了

“優滴大戰”之後, 滴滴制霸中國出行行業, 孤獨求敗。 然而, 真正讓CEO程維睡不著覺的, 不是Uber也不是易到, 而是美團。

昨日, 美團點評發佈招聘資訊,

稱將在北京、上海、杭州等7個城市招聘城市經理, 以擴張其打車業務。 可以說, 這是對滴滴很赤裸裸的宣戰了。

誰也不會想到, 網約車和外賣, 這兩個原本沒有任何交集的行業, 竟然會打成一團, 而其各自背後的獨角獸——滴滴和美團, 最終也會走到劍拔弩張的地步。

如果沒記錯, 去年的烏鎮大會上, 移動互聯網三巨頭“TMD”還在一起談笑風生, 共同探討中國互聯網下半場的深刻話題。 或許, 也就是從那開始, M和D打起了下半場的小九九。

當然, 先下手的就是美團。

今年2月14日, 情人節的當天, 美團APP上悄悄地出現了打車的功能。 儘管只是限於南京市一地, 但對於已經在出行界封王的滴滴來說, 這無疑就是造反。

程維應該明白, 相對于優步和易到, 美團是一個更難啃的骨頭:有強大的資本、流量、資料做支撐, 就算動一動滴滴目前的位置, 也並非癡人說夢。

據資料分析公司易觀的資料, 目前, 美團APP+大眾點評, 其總月活躍用戶數在1.5億左右, 而滴滴App月活躍用戶則為9200萬。 不敢想像, 對於立足於o2o的美團來說, 線下消費這一環節會從滴滴那兒搶來多少的市場。

所以, 你必須要腦補這樣一個消費場景:如果用戶訂餐之後, 美團立馬送過去一張打車去餐廳的優惠券, 他會不會拒絕……細思極恐。

事實上, 匆匆上線的打車業務, 已經讓王興看到了希望。

從2月份在南京開始試點, 到7月份正式獲得南京地區網約車牌照, 再到如今面向八個城市遍地開花, 美團的觸角已經越來深入到滴滴的神經。

據瞭解, 在美團打車上線南京市之後, 美團對乘客和司機都推出了一系列優惠, 如新乘客一分錢坐車、紅包補貼等政策。

更要命的是, 美團最後還動了滴滴的定價機制, 把司機抽成降到了8%, 這一招稱得上釜底抽薪了。

本月初, 美團宣佈在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時, 成立了出行事業部, 王興說, “要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優質的出行選擇。 ”

王興的觀點很明確:跟位置相關的服務, 美團都要做, 這是戰略和格局的問題, 而不是單純地跟滴滴競爭。

但不管王興怎麼說, 作為“TMD”一極中的滴滴, 也不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嘴中的肥肉被別人叼去。 於是, 它反擊了。

也是在本月,據36氪報導,滴滴內部一個十人左右的團隊正在嘗試做一款與“美團外賣相似的產品”,團隊負責人是滴滴資深產品骨幹。有意思的是,“滴滴外賣”首先上線城市同樣為南京。

這就好玩了:你美團不是要diss我嗎?你可以做出行,那我為什麼不能做外賣!新一輪的撕逼大戰,就此開始。

不過,如果你要是簡單地理解成這是滴滴的意氣用事,那就大錯特錯了——

很多人不知道,早在2015年11月,滴滴就戰略性地投資了美團的競爭對手餓了麼。據瞭解,程維至今還是餓了麼的董事成員之一。

投資餓了麼一個月後,在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上,羅胖一句“用滴滴為什麼就不可以叫一個速食呢?”引來了不少人驚愕的目光,而當時程維就在台下。

一切的矛盾似乎都埋藏在這一年多前,而真正的戰役眼看就要打響了。那麼,這場看似雙方都“出力不討好”的行為,究竟為何呢?

這還要從它們的“老師”——Uber說起。

雖然滴滴憑藉資本的力量把Uber趕出中國,但和Uber相比,其步調還是慢了半拍。事實上,“出行+外賣”的模式已經被Uber在美國得到證實,其UberEats食品配送服務在母公司醜聞不斷的情況下,已經拓展到200個城市,並在近40個城市獲得盈利。

據稱,作為Uber旗下的外賣業務,在一些地方要比其騎行業務做得更好。UberEats在第二季度占公司全球交易額的近十分之一,這也就意味著,該業務2017年有望實現30億美元以上的銷售總額。

很顯然,UberEats的成功必定會刺激到滴滴和美團的神經。在當前背景之下,無論是想擴大自身生態鏈還是防禦性應對,滴滴外賣、美團打車都顯得毫無違和感。

註定這是一場無法回避的戰爭。但現在的問題是,究竟誰會笑到最後?是雙輸還是雙贏?一切都還不可知。

而就目前戰爭的初級階段來看,滴滴似乎是慢了半拍。儘管說它搞外賣不是意氣用事,但也明顯能感覺到其匆匆應戰的急迫。並且,隨著網約車新政的出臺,包括新殺出了共用單車,滴滴正在遭遇階段性市場發展的瓶頸期。為了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也許拓展業務只是一種求生的手段。

“一個人如果自我設限,自己的成長就會受到影響。”王興的“邊界論”道出了美團的野心。

“當你努力到無能為力,上帝會給你開一扇窗。”程維的“門窗論”也不知能否讓滴滴“逢凶化吉”。

好戲就要開始了……

也是在本月,據36氪報導,滴滴內部一個十人左右的團隊正在嘗試做一款與“美團外賣相似的產品”,團隊負責人是滴滴資深產品骨幹。有意思的是,“滴滴外賣”首先上線城市同樣為南京。

這就好玩了:你美團不是要diss我嗎?你可以做出行,那我為什麼不能做外賣!新一輪的撕逼大戰,就此開始。

不過,如果你要是簡單地理解成這是滴滴的意氣用事,那就大錯特錯了——

很多人不知道,早在2015年11月,滴滴就戰略性地投資了美團的競爭對手餓了麼。據瞭解,程維至今還是餓了麼的董事成員之一。

投資餓了麼一個月後,在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上,羅胖一句“用滴滴為什麼就不可以叫一個速食呢?”引來了不少人驚愕的目光,而當時程維就在台下。

一切的矛盾似乎都埋藏在這一年多前,而真正的戰役眼看就要打響了。那麼,這場看似雙方都“出力不討好”的行為,究竟為何呢?

這還要從它們的“老師”——Uber說起。

雖然滴滴憑藉資本的力量把Uber趕出中國,但和Uber相比,其步調還是慢了半拍。事實上,“出行+外賣”的模式已經被Uber在美國得到證實,其UberEats食品配送服務在母公司醜聞不斷的情況下,已經拓展到200個城市,並在近40個城市獲得盈利。

據稱,作為Uber旗下的外賣業務,在一些地方要比其騎行業務做得更好。UberEats在第二季度占公司全球交易額的近十分之一,這也就意味著,該業務2017年有望實現30億美元以上的銷售總額。

很顯然,UberEats的成功必定會刺激到滴滴和美團的神經。在當前背景之下,無論是想擴大自身生態鏈還是防禦性應對,滴滴外賣、美團打車都顯得毫無違和感。

註定這是一場無法回避的戰爭。但現在的問題是,究竟誰會笑到最後?是雙輸還是雙贏?一切都還不可知。

而就目前戰爭的初級階段來看,滴滴似乎是慢了半拍。儘管說它搞外賣不是意氣用事,但也明顯能感覺到其匆匆應戰的急迫。並且,隨著網約車新政的出臺,包括新殺出了共用單車,滴滴正在遭遇階段性市場發展的瓶頸期。為了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也許拓展業務只是一種求生的手段。

“一個人如果自我設限,自己的成長就會受到影響。”王興的“邊界論”道出了美團的野心。

“當你努力到無能為力,上帝會給你開一扇窗。”程維的“門窗論”也不知能否讓滴滴“逢凶化吉”。

好戲就要開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