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自然,是孩子最初的詩性之源

看點 市面上流傳著一種說法, 有格局的教育, 是在孩子小的時候, 賦予其生命的寬度。 而認識自然、瞭解自然正是感知生命的過程。 孩子能從自然中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感覺, 知道令地球有靈而美, 並不只有人類這種生物, 而是一切形態。 《給孩子的自然圖鑒》就是這樣一套書, 書中收錄了320種植物的手繪和說明, 包含哺乳、爬行、兩栖、鳥、魚、節肢動物、無脊椎等456種動物。 教孩子從身邊開始認知, 給予孩子心靈上的滿足感。

文丨吳微 編輯丨李臻

01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安徒生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 事實上到現在還是, 但隨著年齒漸長, 安徒生留給我的心靈印記, 越不僅限於那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 安徒生最感動我的地方, 是他故事的每處角落, 都有一些植物靜默無言地生長在那裡, 比如柳樹、接骨木、樅樹, 草本中有大薊、矢車菊、風信子、牛蒡等等,

這些樹和花有時是主角, 講人的情感和故事, 更多時候卻藏著佈景中, 但沒有它們, 故事就會失去很多令人感喟的遐想。

小人魚的眼睛藍的如同矢車菊, 拇指姑娘在擺脫青蛙母子, 逃到森林時, 用草葉為自己編織了一張床, 掛在牛蒡樹葉上;《薊的遭遇》裡面, 開著紫花的大薊是主角, 它因為被青年別在扣眼裡而感到榮耀;樅樹一心嚮往長大, 嚮往耶誕節的一夜繁華, 卻在閣樓裡突然覺悟到, 森林中的青春原本有多麼寶貴。

而在安徒生所有故事中, 我最喜歡的是《柳樹下的夢》:從小一起長大的小克努得一直愛著小約翰妮, 他們穿過醋栗叢相會, 一起去花園裡玩——一所花園裡有一棵美麗的柳樹, 另一所花園裡長著接骨木。

成年後的克努得成為一名鞋匠學徒, 而搬去哥本哈根的約翰妮成為舞臺上耀眼的歌唱明星, 當他們重遇時, 他們一起談接骨木媽媽和柳樹爸爸, 但約翰妮始終嫁給了一個她的世界裡的人。 克努得失意地從哥本哈根走回故鄉, 最後凍死在路旁的柳樹下。

這篇傷感的故事如同一支圓潤憂傷的旋律, 一直盤旋在我心裡, 但其最婉轉動人的地方卻不是愛情悲劇本身, 而是通過克努得的歷程展現出來的生命的孤獨, 以及柳樹和接骨木這些丹麥本地植物在故事中營造的那種超越時空的氛圍。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 我只能感知到這些綠意紛繁的場景, 給我帶來的閱讀之愉悅, 等我成年, 我開始意識到, 安徒生作為一個詩性的作家, 他之所以能打動兒童, 同時也能激蕩所有成年人內心的原因, 有很大一部分, 是他文字間流露出的, 其對自然物種的敏感和表現力。

植物可能是陪伴人類時間最悠長的一種存在, 植物本身能帶給人的情感遷移, 無論是作為生命力的鼓舞, 還是作為我們孤獨內心的鏡像, 植物給我們的投射, 都比我們實際瞭解的都多。

02

我對植物的偏好, 說起來並不是從讀安徒生開始的, 或者可以倒過來說, 對植物的特殊親近感和辨識力, 讓我對很多文學和詩, 產生更強的感知力。

我能辨認出很多種南方常見植物的名稱和屬性, 至少在社區裡的花樹和雜草,我基本都能認識,我留意它們的生長、變化,從冬天末尾的第一朵茶花、到結香、豆梨、桃花;二月蘭、紫紅成片的三葉草花、還有根本不引人注意的鵝續斷、蒲公英、鴨蹠草、婆婆納;還有背陰處的青苔,在不同的生長期也有各種好看的樣貌……認識很多植物,在我朋友們看來是我有趣的地方——當然我後來接觸一些做自然筆記的朋友,我這點“知識”又有點不夠瞧,但我想強調的是,認識植物這件事本身給我的愉悅感,簡直無法言傳。

在生活未定的求學、工作中,我每住定一個地方,最先注意的就是周圍的植物,整個南方,植物的種類其實並沒有什麼千差萬別的變化,社區裡的樟樹,跟小時候家鄉路邊的樟樹一樣碧綠芳香,端午節前後,蜀葵就開花了,下班打照面的時候,簡直像看見老朋友;在報社工作的時候,院子裡竟有株木瓜海棠,簡直是意外之喜;有時候路過花店,看見這兩年流行起賣長出花序的大株商陸,頓時想到小時候拿它果子做顏料、踩了滿地紅痕的往事,心裡也全是溫暖安定的感覺。

在我自己的體驗裡,與植物同在的感覺,是一種讓我能更寬闊地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感覺,是知道令地球有靈而美的,不只是人類這種生物,而是一切形態。

我到現在還能記得小學時候,老師通知全校打掃衛生,其中有一項任務是拔草,我每次都能沉醉在自己的“任務區”裡,觀察萹蓄米粒大的花朵有多麼完美,三棱草的狹長葉子有多麼精美的紋路,還有木賊這種好玩的植物,纖細筆直不生一片葉子。

你說,如果一個孩子的世界裡有這麼多美妙的東西,她的個性怎麼會偏狹、頑固,與人不善?當她遭遇挫折,童年時代從自然中汲取的力量,總會讓她的精神在失意中轉向更積極美妙的事物,而不是因自己的創傷一味怨艾,要和自己的損失做無望的計算和搏鬥。

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是,有格局的教育,是在孩子小的時候,賦予其生命的寬度。我自己的經驗是,自然能夠給孩子最初的詩性,這種詩性或多或少溝通孩子與永恆意義的對話,讓她在關鍵時刻,有力量掙脫自己的局限。哪怕掙脫一點,也是夠的。

03

什麼是親近自然?這是我一直想去跟朋友探討的。美國的做法是戶外生存,他們有童子軍的傳統,教孩子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中國孩子當然也可以參加這樣的訓練,但更方便的,是從辨識自然開始,從認識生活中的植物和動物、昆蟲開始。

日本和韓國的童書中,所謂“家門口的自然課”,一直都是熱門的主題。我小時候沒有這樣的書,說起來很奇妙,那時候給我植物知識啟蒙的,是兩本“常用中草藥圖譜”,兩本像老版《新華字典》大小的工具書,兩本書都有豐富的圖繪,一本是黑白線描的,一本是彩印的,其實就是彩色的那本,幫我認出了無數路邊、牆縫裡無名的小草。

那樣的書老早就沒有了,我一直幫女兒留意描繪真實的植物書。我一直相信的一點是,如何能與植物溝通,首先是你得知道它們的名字,就像你認識一個人類的新朋友一樣。

所以,如果一本書能幫助孩子在真實世界裡認出一朵花,是件很妙的事!懂得它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落葉,知道它可以成為食物,或者有毒(厲害的植物!),我覺得這些“冷知識”可以給孩子心靈上滿足感,超過任何一門技藝的學習。

中信出版集團新出的《給孩子的自然圖鑒》就是這樣一套書,一本植物圖鑒,收錄了320種植物的手繪和說明;另一本是動物圖鑒,包含了哺乳、爬行、兩栖、鳥、魚、節肢動物、無脊椎等456種動物。

這套圖譜的概念我也很喜歡,叫做“從身邊開始認識”。書其實源自韓國,但我跟女兒一起翻了一遍,和中國的常見植物種類基本上是一樣的。

在翻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對於一個個體而言,何謂故鄉?放下家族根系文化不談,從情感上看,故鄉無非童年,童年的同伴戲耍、童年的一草一木、童年的魚蟲花鳥……這些曾在手邊朝夕見聞的朋友,總會在人生路上某個時刻,以安靜的面貌,偶然又慰籍到你的孤獨。

但首先,你要認得它。

《給孩子的自然圖鑒》

已在外灘教育微店上架

至少在社區裡的花樹和雜草,我基本都能認識,我留意它們的生長、變化,從冬天末尾的第一朵茶花、到結香、豆梨、桃花;二月蘭、紫紅成片的三葉草花、還有根本不引人注意的鵝續斷、蒲公英、鴨蹠草、婆婆納;還有背陰處的青苔,在不同的生長期也有各種好看的樣貌……認識很多植物,在我朋友們看來是我有趣的地方——當然我後來接觸一些做自然筆記的朋友,我這點“知識”又有點不夠瞧,但我想強調的是,認識植物這件事本身給我的愉悅感,簡直無法言傳。

在生活未定的求學、工作中,我每住定一個地方,最先注意的就是周圍的植物,整個南方,植物的種類其實並沒有什麼千差萬別的變化,社區裡的樟樹,跟小時候家鄉路邊的樟樹一樣碧綠芳香,端午節前後,蜀葵就開花了,下班打照面的時候,簡直像看見老朋友;在報社工作的時候,院子裡竟有株木瓜海棠,簡直是意外之喜;有時候路過花店,看見這兩年流行起賣長出花序的大株商陸,頓時想到小時候拿它果子做顏料、踩了滿地紅痕的往事,心裡也全是溫暖安定的感覺。

在我自己的體驗裡,與植物同在的感覺,是一種讓我能更寬闊地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感覺,是知道令地球有靈而美的,不只是人類這種生物,而是一切形態。

我到現在還能記得小學時候,老師通知全校打掃衛生,其中有一項任務是拔草,我每次都能沉醉在自己的“任務區”裡,觀察萹蓄米粒大的花朵有多麼完美,三棱草的狹長葉子有多麼精美的紋路,還有木賊這種好玩的植物,纖細筆直不生一片葉子。

你說,如果一個孩子的世界裡有這麼多美妙的東西,她的個性怎麼會偏狹、頑固,與人不善?當她遭遇挫折,童年時代從自然中汲取的力量,總會讓她的精神在失意中轉向更積極美妙的事物,而不是因自己的創傷一味怨艾,要和自己的損失做無望的計算和搏鬥。

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是,有格局的教育,是在孩子小的時候,賦予其生命的寬度。我自己的經驗是,自然能夠給孩子最初的詩性,這種詩性或多或少溝通孩子與永恆意義的對話,讓她在關鍵時刻,有力量掙脫自己的局限。哪怕掙脫一點,也是夠的。

03

什麼是親近自然?這是我一直想去跟朋友探討的。美國的做法是戶外生存,他們有童子軍的傳統,教孩子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中國孩子當然也可以參加這樣的訓練,但更方便的,是從辨識自然開始,從認識生活中的植物和動物、昆蟲開始。

日本和韓國的童書中,所謂“家門口的自然課”,一直都是熱門的主題。我小時候沒有這樣的書,說起來很奇妙,那時候給我植物知識啟蒙的,是兩本“常用中草藥圖譜”,兩本像老版《新華字典》大小的工具書,兩本書都有豐富的圖繪,一本是黑白線描的,一本是彩印的,其實就是彩色的那本,幫我認出了無數路邊、牆縫裡無名的小草。

那樣的書老早就沒有了,我一直幫女兒留意描繪真實的植物書。我一直相信的一點是,如何能與植物溝通,首先是你得知道它們的名字,就像你認識一個人類的新朋友一樣。

所以,如果一本書能幫助孩子在真實世界裡認出一朵花,是件很妙的事!懂得它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落葉,知道它可以成為食物,或者有毒(厲害的植物!),我覺得這些“冷知識”可以給孩子心靈上滿足感,超過任何一門技藝的學習。

中信出版集團新出的《給孩子的自然圖鑒》就是這樣一套書,一本植物圖鑒,收錄了320種植物的手繪和說明;另一本是動物圖鑒,包含了哺乳、爬行、兩栖、鳥、魚、節肢動物、無脊椎等456種動物。

這套圖譜的概念我也很喜歡,叫做“從身邊開始認識”。書其實源自韓國,但我跟女兒一起翻了一遍,和中國的常見植物種類基本上是一樣的。

在翻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對於一個個體而言,何謂故鄉?放下家族根系文化不談,從情感上看,故鄉無非童年,童年的同伴戲耍、童年的一草一木、童年的魚蟲花鳥……這些曾在手邊朝夕見聞的朋友,總會在人生路上某個時刻,以安靜的面貌,偶然又慰籍到你的孤獨。

但首先,你要認得它。

《給孩子的自然圖鑒》

已在外灘教育微店上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