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熙駕崩,是天命使然還是被人謀害

1

西元1722年的冬天格外冷。 十一月十三日晚, 凜冽的寒風搖晃著暢春園裡的宮燈, 燭影搖紅, 悲聲戚戚, 69歲的清聖祖康熙帝駕崩了。

康熙在位61年, 他的駕崩不啻於晴天霹靂, 但與此同樣令人震撼的是:遺詔中的皇位繼承人既不是素有“賢王”之稱的八阿哥胤禩, 也不是在康熙晚年格外得寵的皇十四子胤禵, 而是向來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的四阿哥胤禛。

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 他的即位之突然, 再加上此後康熙諸子在政治上的興衰, 以及年羹堯、隆科多這兩位助雍正登基的有功之臣陸續遭到誅殺和幽禁,

這種種現象累積, 以致讓當時很多人不得不質疑康熙的死因, 甚至到了今天, 依然有歷史學家為此爭論不休。

2

關於康熙的死因, 總體來說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康熙之死是“天災”, 是壽終正寢、自然死亡;另一種觀點則傾向於認為康熙是被雍正謀害致死, 是為“人禍”。

在《大義覺迷錄》中, 康熙的病逝過程被敘述得極為簡單: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 康熙帝赴南苑打獵, 後因“聖躬不豫, 靜攝於暢春園。 ”

在史料《永憲錄》中, 也記載了康熙在十一月初七從南苑回到暢春園, 次日有病, 他還傳旨說:“偶感風寒。 本日即透汗。 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 一應奏章, 不必啟奏。 ”

3

儘管當時康熙帝已是69歲高齡, 但因“偶感風寒”就驟然喪命, 未免令人生疑——以宮廷御醫的醫術加上皇家的藥補水準, 怎麼可能連小小的“風寒”都無法醫治?這是否意味著康熙帝之死還藏著什麼秘密?

康熙一生極為跌宕, 殺鼇拜、平三番、平準噶爾……為“康乾盛世”奠定了根基, 他雖然有平天定地之能, 卻無法化解“九子奪嫡”的尷尬。

尤其到了康熙晚年, 諸皇子覬覦皇位, 爭相拉攏朝官、結黨營私, 勾心鬥角、水火不容之勢愈演愈烈。 經歷了兩次廢立太子, 康熙為儲君人選傷透腦筋, 臨死之前都沒有透露絲毫。

4

死於這種背景之下, 又有未定的疑點, 人們首先會想到康熙的死可能與奪嫡之禍有關, 而雍正——這位最後的贏家, 自然首當其衝。

從抱恙到駕崩的六天之間, 康熙並未完全不理政事, 初九那天, 他還讓四阿哥胤禛代替自己去天壇舉行冬至祭天大禮, 這大概是因為胤禛有過類似的經驗。

此後, 胤禛多次派太監和侍衛到暢春園請安, 尤其是康熙病逝的當天, 胤禛幾次進出暢春園, 這期間沒有任何其他皇子、後妃或大臣在場, 康熙給胤禛交代了什麼, 胤禛又進宮做了什麼, 沒有人知道。 所以, 這也成了後人揣測康熙之死可能與胤禛有關的重要依據。

5

據說, 康熙最初打算傳位給十四皇子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秋, 他封胤禵為撫遠大將軍並委派軍務, 明顯地表現出了對胤禵的讚賞。 倘若胤禵就此立下軍功,

無疑能為繼承皇位增加籌碼。

但是, 誰也沒料到康熙病逝地如此突然, 雍正即位時胤禵尚在邊疆, 他一回京奔喪就被架空了兵權, 此後更是被雍正常年幽禁, 再無起事的可能。

胤禛與胤禵是一母同胞, 有人把雍正的狠心歸因於他的虛心, 民間向來有“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胤禵天下, 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的說法, 也有人說, 康熙病中“降旨召胤禵來京, 其旨為隆科多所隱, 胤禵不到, 隆科多傳旨, 遂立當今。 ”

6

而曾靜說得更是直白:“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 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 不知如何, 聖祖皇帝就崩了駕, 皇上就登了位”。 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這一說法, 就出自於此。

儘管目前並無確鑿證據, 但很多史學家還是通過多年文獻分析與考證, 尋找著蛛絲馬跡,試圖破解康熙駕崩之謎。

清史研究專家許曾重先生在《清史論叢》中,把康熙之死和雍正繼位總結為“一場以武力為後盾,精心策劃,巧妙安排的宮廷政變”,康熙之死是因為“隆科多在藥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藥”。

7

另外,清史專家孟森先生也認為雍正之所以能打敗眾多兄弟、順利爭得皇位,正是因為他 “內得力於隆科多,外得力於年羹堯”,用陰謀害死了康熙,幾年後隆、年兩人的遭遇是因為雍正急於滅口。

甚至連當時身臨現場的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都說道:“(康熙)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

種種跡象表明,康熙之死可能不像正史記載得那樣簡單,“偶感風寒”四個字可能是康熙的死因,更可能是為雍正遮羞的帷幕。

不論真相如何,康熙晚年因為子嗣奪嫡受到的打擊毋庸置疑,只歎在權力誘惑下,父子倫理與君臣綱常竟然都成了擺設,令人唏噓。

尋找著蛛絲馬跡,試圖破解康熙駕崩之謎。

清史研究專家許曾重先生在《清史論叢》中,把康熙之死和雍正繼位總結為“一場以武力為後盾,精心策劃,巧妙安排的宮廷政變”,康熙之死是因為“隆科多在藥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藥”。

7

另外,清史專家孟森先生也認為雍正之所以能打敗眾多兄弟、順利爭得皇位,正是因為他 “內得力於隆科多,外得力於年羹堯”,用陰謀害死了康熙,幾年後隆、年兩人的遭遇是因為雍正急於滅口。

甚至連當時身臨現場的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都說道:“(康熙)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

種種跡象表明,康熙之死可能不像正史記載得那樣簡單,“偶感風寒”四個字可能是康熙的死因,更可能是為雍正遮羞的帷幕。

不論真相如何,康熙晚年因為子嗣奪嫡受到的打擊毋庸置疑,只歎在權力誘惑下,父子倫理與君臣綱常竟然都成了擺設,令人唏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