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日甲午之戰結束後,美國人說了十四個字,讓無數中國人臉紅

中國是一個瀕海大國, 有著悠久的海洋和海軍文化積澱。 在中國海軍漫長的歷史進程中, 明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至今仍為國人所樂道。 到清朝時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海軍的力量逐漸落後其他國家,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是中國人心中的痛, 日本崛起于亞洲也是從這場戰爭開始的。 其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黃海海戰更是讓紐約時報都深感惋惜。

對於兩國海軍的實力英國斐利曼特海軍中特有過精准的評論:“比較兩軍實力為計, 但以參與黃海戰鬥之軍艦相對照, 已可得出正確結論矣。 是役也, 無論噸位、負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艦, 實以日本艦隊為優。 該國軍艦除赤誠外, 性能約略一致, 艦體大小由二千二百噸至四千二百噸, 俱為甫竣工之新銳艦。 中國方面, 雖有定遠, 鎮遠二巨艦, 噸位各七千四百噸, 其次經遠, 來遠兩艦, 噸位亦各二千九百噸,

但不過虛具裝甲巡洋艦之名而已。 其餘各艦, 或噸位小, 實力弱, 或艦型不稱, 裝備不當。 ”因此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是實力不對等的。

除此之外在清政府內部也是搖擺不定的, 駐紮朝鮮的清軍將領葉志超曾向李鴻章獻上中下三策:增援、回國、堅守。 李鴻章嫌上策過於激進, 下策有過於保守希望選擇中策, 卻遭到光緒反對, 然而光緒的隨後的幾次下旨均未得到李鴻章的積極貫徹, 這是因為李鴻章自有他的一套——以夷制夷。 慈禧太后更是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 翁同龢曾在日記中說到, 戰前, “上意一力主戰, (皇太后)並傳懿旨亦主戰”, “皇太后諭不准有示弱語”;但隨著戰局惡化, 慈禧又成了主和派首腦。

在將帥的選擇上清政府也是失誤連連, 丁汝昌本是陸將, 由陸入海時也並未接受系統的海軍訓練, 自身能力就有所不足。 北洋水師的艦長(舊稱管帶), 絕大多數是福建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的前幾屆畢業生, 其教學水準實在是不敢恭維。

而日本方面明治維新後, 設海軍省,

統一籌畫管理海軍事務;後又設軍令、軍政機構, 以完善統一指揮體系;實行普遍義務兵制, 確立現役與預備役結合的近代常備軍制度。 而清廷雖然早在1885年就設立了海軍衙門, 但海軍衙門並無專人管理, 還存在派系鬥爭。 這兩種體制對海軍建設的不同效率是顯而易見的

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1895年1月20日, 日軍入侵我國山東半島東端的榮成灣, 後又向威海發起進攻, 旨在與北洋水師決戰。 威海衛之戰中, 丁汝昌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 但未得到上級命令, 無奈港內待援, 致北洋海軍陷入絕境。 最後在彈盡糧絕, 援軍來援的希望破滅之後, 北洋水師投降, 但丁汝昌等3位高級將領當場自殺殉國。

美國《紐約時報》對此的評論為:“他們向世人展示, 在四萬萬個中國人中, 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東西要比生命更寶貴。 ”短短四十四個字道盡了清朝的腐朽和英雄的悲壯。

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支持, 否則就是在沙子上修城堡風一吹就垮了。 好在今天人民軍隊背後有一個強大的中國。這就保證了歷史的悲劇不會重演。

好在今天人民軍隊背後有一個強大的中國。這就保證了歷史的悲劇不會重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