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別以為“爬”只是一個過渡,這關係到寶寶的智商!

媽媽們都知道爬行對寶寶來說, 是必不可少, 好處多多的事。 但:

寶寶爬行中的5個誤區

怎樣正確訓練寶寶爬

糾正寶寶爬行中的錯誤姿勢

你可能就不太瞭解了

今天, 我們特意邀請到“從事兒童保健、婦產科工作至今已有35年。 在兒童保健、感覺統合評估和訓練方面, 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閻寶新老師, 給媽媽們詳細講講“寶寶爬行”中的門道兒。

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

先給寶媽們看看這個

這是6種常見的寶寶爬行狀態

你覺得:

哪種才是正確的爬行姿勢呢?

你家寶貝又是怎麼爬的呢?

6種寶寶常見的爬行姿勢分別是:行軍爬、螃蟹爬、熊爬、手膝爬、倒爬和原地俯臥。

這其中只有行軍爬和手膝爬, 是正確的爬行姿勢。 其他的爬行姿勢, 都提示著寶寶的肢體力量、協調性、頸部和腰部支撐力有問題, 需要諮詢醫生, 並加強寶寶的爬行訓練。

多爬的寶寶, 更聰明!

閻老師親歷的2個寶寶:

一個寶寶2歲了, 從來沒爬過。 在距離寶寶2米外的地方放了一個大蘋果, 蘋果和寶寶之間擺著一個“爬行筒”, 家長鼓勵寶寶爬過去就能拿到蘋果了, 結果寶寶看看蘋果、再看看媽媽, 猶豫了很久也不敢爬過去夠蘋果。

另一個寶寶1歲, 經常爬。

同樣的實驗, 還沒等家長鼓勵, 寶寶已經叼著奶瓶, 嗖嗖嗖的爬過去抓到蘋果, 一隻手撐地, 把嘴裡的奶瓶放到地上, 然後倒換另一隻手抓住蘋果啃起來。 一整套動作連貫、流暢。

爬行帶給寶寶的, 不僅是增強體質和四肢力量的發展。 更能夠促進寶寶的協調性, 讓四肢更靈活, 大腦對肢體動作的控制更到位。 更重要的是:

鍛煉寶寶對於空間的敏感性和探索勇氣

以及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

一整套從思考到行動

最後獲得成功的

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一套“肢體操”, 打造完美爬行寶寶

閻老師手把手教媽媽給寶寶做“肢體操”

1.握住寶寶雙臂, 做內收-外展動作, 增加寶寶上肢力量。 做2個8拍

2.握住寶寶右手腕和小臂, 輕緩向上舉過頭頂, 再緩慢放下之身側(如果寶寶抗拒, 在握住寶寶小臂, 邊向上舉的同時, 邊輕捏幾下小臂肌肉, 幫助寶寶放鬆下來)

3.反方向也是這樣做, 握住寶寶左手腕和小臂, 向上舉。 左右手臂交替進行, 做2個8拍

4.握住寶寶的左腳踝和小腿,輕緩的做屈膝動作,使寶寶的膝蓋貼近腹部,再緩慢放下

5.反方向的腿也這樣做。握住寶寶的右腳踝和小腿,屈膝、放下。左右腿交替進行,做2個8拍

這套“肢體操”看似簡單,但暗藏玄機,做不對不僅效果全無,反而會有反總用:

首先,不管是手臂還是腿的運動,都必須要交替進行,左邊舉1次,右邊舉1次。千萬不能左邊做幾次,右邊做幾次。這是與寶寶爬行時的左右交替動作保持一致的!

其次,如果先開始的右臂上舉,那做腿部動作的時候,一定要先做左腿。先開始的是左臂上舉的話,腿部就一定要先做右腿。這個規律要牢記!

這與人體的運動神經交叉分佈相關,更與寶寶爬行時,是右手左腿一起動,左手右腿一起動的協調運動保持一致!可不能一順邊哦

6個月內的寶寶,建議躺著運動;6個月以上的寶寶,就可以坐著練習了,無論在公園還是家裡,隨時隨地都能練!

照這樣方式訓練下來的寶寶,爬的姿勢一定是對的,而且手臂和腿部力量都會很棒,足以支撐寶寶練習爬行。

如果你家寶寶已經有了錯誤的爬行姿勢,那就更要按照這樣的方法練習了,儘快糾正,提高寶寶的協調性和肢體力量。

學會了這套“肢體操”還不夠

還要繞過寶寶爬行中的這些誤區

誤區一:頂著寶寶的腳,練習爬

正解:6個月前不能頂著腳練爬,6個月後也只能頂著一隻腳練爬

“寶寶趴著的時候,頂住寶寶的腳底,就能幫助寶寶向前進了”,這是很多家長用的鍛煉方法。但其實,這是不對的!

6個月前,因為寶寶的上肢力量有限,不足以支撐整個上半身長時間抬起。這個時候用手頂住寶寶的腳,寶寶就會習慣性向前蠕動,或向前竄,但其實並沒有用到上肢的動作和力量。

這種錯誤訓練,反而會造成寶寶錯誤的爬行動作,比如上面看到的“原地俯臥”。

6個月後,可以借助頂住寶寶腳底的方式,促進寶寶爬行,但每次只能頂住寶寶一隻腳。因為寶寶的爬行動作,應該是左右側交替向前,而不是兩側一起用力向前。

如果寶寶習慣了腳底有家長幫忙頂住,又沒學會上臂交替用力向前爬,當家長沒有再頂住寶寶腳底時,寶寶就不會爬,或倒退著爬了。

誤區二:用玩具逗引,吸引寶寶爬

正解:這種方式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左側、右側交替逗

“使用寶寶喜歡的玩具,在前面吸引寶寶去抓夠,促進寶寶爬行”,這種方式雖好,但家長卻經常用錯!不是拿著玩具,在寶寶面前晃一晃、逗一逗這麼簡單,而是要注意:

當寶寶抬起左手要夠玩具時,玩具馬上挪到寶寶前方靠近右手側,因為這時寶寶就會放下左手,轉而用右手去抓夠

當寶寶抬起右手要夠玩具時,玩具再挪到寶寶前方靠近左手側,寶寶就會再放下右手,換左手去抓夠。

依次交替,慢慢向前並更換方向移動玩具,寶寶就慢慢學會交替抬起左右手,向前爬了。

但如果玩具只是在寶寶面前沒有左右變換,寶寶會習慣于只用一隻手去抓夠,不僅練習爬行的進度慢,更有可能讓一側肢體的力量和協調性發展落後,反而不利於寶寶協調性發展了。

誤區三:寶寶不愛爬,是因為懶

正解:不是寶寶懶,而是家長過分心疼,和留給寶寶的爬行空間不夠

很多媽媽,尤其是老人,看到寶寶練習爬行太辛苦了,不是磕到碰到,就是費半天勁一頭汗了,也爬不出半米。索性,抱起寶寶玩,覺得早晚要會走的,爬不爬的也不那麼重要。

爬的重要性前面說過,不再過多重複,建議家長別因為一時的心疼,就讓寶寶錯過了寶貴的爬行時機,影響到孩子長大後的協調運動能力。

還有,如果寶寶房間有太多能夠撐起身體站立的傢俱,可供寶寶爬行的空間太小,寶寶也不愛爬。站起來的視野多開闊呀,寶寶當然更喜歡站了。所以,幫助寶寶練習爬行時,儘量在開闊一些的客廳或其他房間進行,最好是大人能跟寶寶一起爬起來,寶寶會更有興趣練習的。

誤區四:越早走路的寶寶,更聰明

正解:寶寶走路早晚,和聰不聰明沒關係。反而是爬行足夠多的寶寶,更聰明。

很多家長喜歡比孩子,“我家寶寶走路早,身體好、更聰明;你家寶寶走的晚,發育慢……”走路早晚,不僅和智商無關,反而是爬太少,對寶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是個阻礙。

所以,請至少訓練、陪伴、鼓勵寶寶爬行,半年以上(6個月-1歲),甚至更久。

誤區五:寶寶爬行不用訓練

順其自然就好

正解:寶寶爬行運動的發展,的確應該順氣自然,但特殊情況下不行。

比如早產兒寶寶,或者出生時遇難產的寶寶,剖腹產的寶寶,最好別只靠“順其自然”。家長需要格外注意觀察寶寶的發育狀況,給寶寶必要的訓練。

尤其是出生時用過產鉗,或早期發現有腦部或神經損傷的寶寶,更要加強訓練。1歲內寶寶的神經損傷是有機會修復的,千萬別錯失良機。

4.握住寶寶的左腳踝和小腿,輕緩的做屈膝動作,使寶寶的膝蓋貼近腹部,再緩慢放下

5.反方向的腿也這樣做。握住寶寶的右腳踝和小腿,屈膝、放下。左右腿交替進行,做2個8拍

這套“肢體操”看似簡單,但暗藏玄機,做不對不僅效果全無,反而會有反總用:

首先,不管是手臂還是腿的運動,都必須要交替進行,左邊舉1次,右邊舉1次。千萬不能左邊做幾次,右邊做幾次。這是與寶寶爬行時的左右交替動作保持一致的!

其次,如果先開始的右臂上舉,那做腿部動作的時候,一定要先做左腿。先開始的是左臂上舉的話,腿部就一定要先做右腿。這個規律要牢記!

這與人體的運動神經交叉分佈相關,更與寶寶爬行時,是右手左腿一起動,左手右腿一起動的協調運動保持一致!可不能一順邊哦

6個月內的寶寶,建議躺著運動;6個月以上的寶寶,就可以坐著練習了,無論在公園還是家裡,隨時隨地都能練!

照這樣方式訓練下來的寶寶,爬的姿勢一定是對的,而且手臂和腿部力量都會很棒,足以支撐寶寶練習爬行。

如果你家寶寶已經有了錯誤的爬行姿勢,那就更要按照這樣的方法練習了,儘快糾正,提高寶寶的協調性和肢體力量。

學會了這套“肢體操”還不夠

還要繞過寶寶爬行中的這些誤區

誤區一:頂著寶寶的腳,練習爬

正解:6個月前不能頂著腳練爬,6個月後也只能頂著一隻腳練爬

“寶寶趴著的時候,頂住寶寶的腳底,就能幫助寶寶向前進了”,這是很多家長用的鍛煉方法。但其實,這是不對的!

6個月前,因為寶寶的上肢力量有限,不足以支撐整個上半身長時間抬起。這個時候用手頂住寶寶的腳,寶寶就會習慣性向前蠕動,或向前竄,但其實並沒有用到上肢的動作和力量。

這種錯誤訓練,反而會造成寶寶錯誤的爬行動作,比如上面看到的“原地俯臥”。

6個月後,可以借助頂住寶寶腳底的方式,促進寶寶爬行,但每次只能頂住寶寶一隻腳。因為寶寶的爬行動作,應該是左右側交替向前,而不是兩側一起用力向前。

如果寶寶習慣了腳底有家長幫忙頂住,又沒學會上臂交替用力向前爬,當家長沒有再頂住寶寶腳底時,寶寶就不會爬,或倒退著爬了。

誤區二:用玩具逗引,吸引寶寶爬

正解:這種方式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左側、右側交替逗

“使用寶寶喜歡的玩具,在前面吸引寶寶去抓夠,促進寶寶爬行”,這種方式雖好,但家長卻經常用錯!不是拿著玩具,在寶寶面前晃一晃、逗一逗這麼簡單,而是要注意:

當寶寶抬起左手要夠玩具時,玩具馬上挪到寶寶前方靠近右手側,因為這時寶寶就會放下左手,轉而用右手去抓夠

當寶寶抬起右手要夠玩具時,玩具再挪到寶寶前方靠近左手側,寶寶就會再放下右手,換左手去抓夠。

依次交替,慢慢向前並更換方向移動玩具,寶寶就慢慢學會交替抬起左右手,向前爬了。

但如果玩具只是在寶寶面前沒有左右變換,寶寶會習慣于只用一隻手去抓夠,不僅練習爬行的進度慢,更有可能讓一側肢體的力量和協調性發展落後,反而不利於寶寶協調性發展了。

誤區三:寶寶不愛爬,是因為懶

正解:不是寶寶懶,而是家長過分心疼,和留給寶寶的爬行空間不夠

很多媽媽,尤其是老人,看到寶寶練習爬行太辛苦了,不是磕到碰到,就是費半天勁一頭汗了,也爬不出半米。索性,抱起寶寶玩,覺得早晚要會走的,爬不爬的也不那麼重要。

爬的重要性前面說過,不再過多重複,建議家長別因為一時的心疼,就讓寶寶錯過了寶貴的爬行時機,影響到孩子長大後的協調運動能力。

還有,如果寶寶房間有太多能夠撐起身體站立的傢俱,可供寶寶爬行的空間太小,寶寶也不愛爬。站起來的視野多開闊呀,寶寶當然更喜歡站了。所以,幫助寶寶練習爬行時,儘量在開闊一些的客廳或其他房間進行,最好是大人能跟寶寶一起爬起來,寶寶會更有興趣練習的。

誤區四:越早走路的寶寶,更聰明

正解:寶寶走路早晚,和聰不聰明沒關係。反而是爬行足夠多的寶寶,更聰明。

很多家長喜歡比孩子,“我家寶寶走路早,身體好、更聰明;你家寶寶走的晚,發育慢……”走路早晚,不僅和智商無關,反而是爬太少,對寶寶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是個阻礙。

所以,請至少訓練、陪伴、鼓勵寶寶爬行,半年以上(6個月-1歲),甚至更久。

誤區五:寶寶爬行不用訓練

順其自然就好

正解:寶寶爬行運動的發展,的確應該順氣自然,但特殊情況下不行。

比如早產兒寶寶,或者出生時遇難產的寶寶,剖腹產的寶寶,最好別只靠“順其自然”。家長需要格外注意觀察寶寶的發育狀況,給寶寶必要的訓練。

尤其是出生時用過產鉗,或早期發現有腦部或神經損傷的寶寶,更要加強訓練。1歲內寶寶的神經損傷是有機會修復的,千萬別錯失良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