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藥知識必學:你的三七買錯了嗎?

作者:李思博

春、冬三七的區別

三七的產地有一種說法, “兩年是草, 三年是寶。 ”意思是三七必須生長三年以上品質才好。 三七又分春三七和冬三七,

6~9月份是植物生長茂盛、生命力較強的季節, 植物的整個植株營養飽和, 屬於生命的黃金期。 故這個時候採挖的三七, 屬於藥用價值最高的, 保全了其生命的精華。 另外三七留種, 要求在冬季採收。 所以三七有春三七和冬三七之分。

▌春三七:摘除花蕾後採挖的三七, 此時採收的三七飽滿、藥效、藥性比較好, 三七的品質為最優。

▌性狀:呈圓錐形或類圓柱形。 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 質堅實, 體重。 斷面灰褐色或灰綠色。 味苦微甜。 因尚未結籽, 根飽滿, 個體較大, 體重質密、堅實而不中空, 色澤好、表面光滑。

以個大、肥壯、體重、質堅實, 表面黃褐色、斷面灰綠色者為佳。 傳統經驗也認為個大、體重、表面光滑、“銅皮鐵骨”者為佳。

▌冬三七:三七留種後採收的三七,

此時採收的三七因留種, 果實吸收根的營養和水分, 採收的三七不飽滿, 藥效與春三七相比要差一些。

▌性狀:體大質松, 外皮多皺紋抽溝, 體質輕, 不飽滿、形瘦而皺褶, 品質相對較差。

三七個子貨的鑒別

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乾燥根和根莖,

個子貨就是指整個根莖。 花開前採挖、洗淨, 分開主根、支根及根莖, 乾燥。 藥典規定三七為其原植物的根和根莖, 其中主根為臨床所用三七, 支根習稱“筋條”, 根莖習稱“剪口”, 其性狀鑒別如下:

▌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 長1~6cm, 直徑1~4cm。 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 有斷續的縱皺紋和支根痕。 頂端有莖痕, 周圍有瘤狀突起。 體重, 質堅實, 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 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 氣微, 味苦回甜。

▌筋條:圓柱形或圓錐形, 長2~6cm, 上端直徑約0.8cm, 下端直徑約0.3cm。

▌剪口:不規則的皺縮塊狀或條狀, 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 斷面中心灰綠色或白色, 邊緣深綠色或灰色。

顧客可以根據以上性狀鑒別特徵, 選擇合適的三七個子貨。

三七根莖怎樣選擇

三七個頭怎樣選擇

三七的商品規格, 春三七和冬三七按其大小分20頭(500克20個以內)、30頭、40頭、60頭、80頭、120頭等規格;很小的稱為無數頭;另有筋條(從主根上剪下的側根或細直根);剪口(主要是三七的蘆頭, 又稱羊腸頭)。 個頭越大, 價位越高。

有專家測定, 三七主根含4種皂苷(主要成分)總量的順序為60頭>80頭>40頭>20頭>100頭。 所以, 顧客在選擇三七的商品規格時, 可以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選擇。 當然一般認為個頭越大品質越好。

三七的服用方法

三七的常用炮製方法有三七粉、三七飲片,另外三七是“生打熟補”也就是生三七用於跌打損傷,熟三七有補益作用。

▌三七粉:取三七,洗淨,乾燥,碾細粉,現在一般都用機械打粉。

▌三七飲片:取三七,洗淨,蒸透,取出,及時切片,乾燥。

熟三七在藥店也有銷售的,常用的加工方法如下:

▌熟三七:取淨三七打碎,分開大小塊,用食用油炸至表面棕黃色,取出,瀝出油,研細粉。

個別三七個子貨綁有橡皮筋

藥店有時遇到這種情況,在打三七粉前,對三七進行淨化處理,發現有綁三七的橡皮筋。三七在加工、晾曬時,為了防止三七的蘆頭在運輸、搬運途中掉落,影響飲片品質,有個別的會捆綁橡皮筋。有的是“帶帽七”,帶剪口的,綁定剪口用橡皮筋,剪口是皂苷含量最高的部分。在此提醒顧客,三七打粉前一定要看一下是否有橡皮筋。

三七的選擇涉及到許多方面,藥店營業員應該進行耐心的指導。

▌參考資料

1.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5月

2. 吳儀洛.《本草從新》: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年1月

3.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2月

長按上圖3秒鐘,識別二維碼關注

喜歡的話就點贊吧!↙

三七的常用炮製方法有三七粉、三七飲片,另外三七是“生打熟補”也就是生三七用於跌打損傷,熟三七有補益作用。

▌三七粉:取三七,洗淨,乾燥,碾細粉,現在一般都用機械打粉。

▌三七飲片:取三七,洗淨,蒸透,取出,及時切片,乾燥。

熟三七在藥店也有銷售的,常用的加工方法如下:

▌熟三七:取淨三七打碎,分開大小塊,用食用油炸至表面棕黃色,取出,瀝出油,研細粉。

個別三七個子貨綁有橡皮筋

藥店有時遇到這種情況,在打三七粉前,對三七進行淨化處理,發現有綁三七的橡皮筋。三七在加工、晾曬時,為了防止三七的蘆頭在運輸、搬運途中掉落,影響飲片品質,有個別的會捆綁橡皮筋。有的是“帶帽七”,帶剪口的,綁定剪口用橡皮筋,剪口是皂苷含量最高的部分。在此提醒顧客,三七打粉前一定要看一下是否有橡皮筋。

三七的選擇涉及到許多方面,藥店營業員應該進行耐心的指導。

▌參考資料

1.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5月

2. 吳儀洛.《本草從新》: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年1月

3.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2月

長按上圖3秒鐘,識別二維碼關注

喜歡的話就點贊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