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對著水閱讀 火之書——《慈悲與玫瑰》編輯手記之一

一切具有成長性的東西都有其原生的脆弱性,

包括權力與欲望等。 但正因其脆弱,

才有可能在超越和戰勝的過程中,

通往神性和美, 抵達慈悲與善。

——熊培雲

讀完《慈悲與玫瑰》, 再不懼凡塵紮心。

哪怕世間萬象依舊濃霧彌漫, 也有螢火自揣於懷。

即使百枷鎖身, 靈魂也可藉此微光, 穿過黑暗,

尋得天真和安寧。

——簡以寧

1、 水火相容

我大約患有輕微的社交恐懼症。

以致至愛親朋, 都要離得遠遠的, 才不怕失去。

所以, 直到《慈悲與玫瑰》已經出版面世, 與作者熊培雲先生在現實裡仍然不熟。 是故此刻動手寫這篇手記之前, 尚需到網上將熊老師所有的視頻都搜羅出來, 花了兩天一夜, 通宵不眠不吃不喝匆覽一遍, 方加深實體音容印象, 以使下筆之際, 神魂有所依附。

幸好, 文字即路徑。

一些人, 只需讀他們的文字, 便可傾心相交, 不需任何現實的寒暄。

品格自顯, 氣度儼然。

作為編輯, 比一般讀者會更詳細而系統地閱讀作品, 敲骨吸髓, 對它的汁味感受更烈, 營養吸收得更充分, 當然, 若有毒素也可能侵入得更深。

在《慈悲與玫瑰》一書中, 熊培雲縱橫穿梭, 從廣泛的現實與歷史中裁取物料, 揮鞭舞劍, 從邏輯出發展開思辨之鋒;亦手撫柔詞, 經由深入個體心靈的悲欣, 抵達寬闊無垠之境。

他讓我重新燃起久違的閱讀和編纂的熱情。

書稿中, 時可驚見對世事人心極為犀利狠准的洞察, 亦可看到他反躬自身、面向他者、探詰世界的內察外究的智慧和勇氣。

雲兄(熊培雲閱讀量極為廣博, 又兼身負天縱之才, 十數年來, 乘萬里雲, 觀數國風, 執忠腸, 解奧義, 力求文可變風俗, 學可究天人, 很是令人悅服歆羨。

是故, 年齡上, 雖然我比他虛長幾歲, 但多數時候, 皆以“雲兄”為謂, 奉呈敬意)的文字, 若冬夜的火光, 充滿暖人的溫度, 亦如沙漠裡的清泉, 潤澤那一片無邊際的乾涸。

如同世間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 終將在或對峙或諧調的秩序中歸統於宇宙, 縱橫在雲兄胸中的對世間蒼生的如水深情, 對時局世事的洞若觀火, 皆得以一統於他的筆底, 水火相容。

2、 渡劫波

羅馬尼亞作家齊奧朗曾說, 寫一本書時, 要喚醒某個人, 用鞭子抽疼他。

在我眼裡, 《慈悲與玫瑰》顯然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甚至, 嚴重一些說, 他啟開了我心靈世界的後半生。

若然我前半生弱視而蒙昧, 那麼, 自編讀此書始, 則生出一種變化, 即, 長久盤踞於雙眼上的白翳遽然被拂去, 一時間, 萬物清晰, 百事洞明。

說實話, 讀完此書, 我的內心變得堅硬而強大, 同時, 也更柔軟, 和清亮。

他從多重角度, 喚醒我對自我對他者對群體對社會的善與惡、美與醜的重新覺悟, 對私心與公德, 正義與邪惡的重新定義, 以及從神性的角度,

去認知和體察生命中的愛與恨、苦難與荒誕。

比如, 你以為世人均只是各自單純地努力活著, 對惡毒基本毫無防備。 可突然會竄出一些根本不認識的生人莫名其妙地攻擊你, 無中生有, 造謠侮蔑……從前以為, 只需採取隱忍克制、不理不睬、不辯不駁, 事情便會過去, 你自己和眾人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然淡忘, 如此, 便可保持一種雅量, 一種高貴, 甚至傲慢。

讀《慈悲與玫瑰》, 有所省悟。

如果你永遠保持隱忍、克制, 造謠者誣衊者根本不會認為你寬容而高貴, 他們只會將你的克制看作退縮, 將你的包容視同軟弱, 從而變本加厲, 廣泛傳播。 且, 當謠言不斷擴散, 不斷變體, 甚至互相激發從而形成更離奇的侮辱時, 你如何面對?

我擔心的不是壞勢力團結起來, 而是他們的互相激發。 (《慈悲與玫瑰》)

這是最可怕的惡對善的戰勝。

如何渡過這樣的深劫?

在《慈悲與玫瑰》的開篇之作“命運不可知”中,熊培雲談到長期遭受不良惡少欺侮、差點殺人的少年舊事,誠實面對,不忌不諱,冷靜剖析心態。他的反省,隱含著尖銳的自驚。“當我看到一個人殺人的時候,我會想,也許他只是在擔負另一個我的罪與罰。”

他的好友何平教授,遭人陷害入獄,出來後,熊培雲問他,如果你出獄後妻離子散,變得一無所有,會不會起殺心呢?教授怔住了。

“這世上作惡的不是人心,而是對人心徹底的剝奪。”(《慈悲與玫瑰》)

關於心理救贖,以及更深層面的殺與救,他用了三篇文章來詳述,“命運不可知”“射殺希特勒”“勇敢的良心”。在“射殺希特勒”一文中,亨利•坦迪據說晚年也不後悔當年沒有殺害受傷的希特勒:“如果重新有這麼一次機會,面對一個不知道未來的傷兵,我還是會選擇,讓他離開……”

而憑良心辦事者戴斯蒙德們,他們的不殺人,所要保衛的,是人類的基本善。

畢竟,用殺人的刀去刻慈悲的佛經,需要花漫長的時間,走很遠的心路。

所幸熊培雲在中學遇到一位良師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作者),得他忠告,從而使心靈不曾被囚禁在仇恨的樊籬中。

自由在高處。

齊奧朗說,如果不寫作,我會變成一個殺人犯。表達,是一種解放。

閱讀熊培雲洋洋數十萬言,我深深地理解,那些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及因表達而獲得的人性的昇華。

3、使用肋骨的方式

《慈悲與玫瑰》給我的另一記長鞭,是關於私心和公德的闡釋。

我寧願世人能正視自私,承認人的局限,並在此基礎上變得謙卑,而不是自以為懷著公心,從此道德完美,卻難掩逼人就範的囂張。而這恰恰是歷史上那些道德烏托邦不斷走向反面的原因。

一個人的自私可以通過另一個人的自私進行平衡。相較而言,集體以善之名發起的衝鋒則更有可能輪番衝垮任何個體。

我相信這世界上的確有一些願意“拆下肋骨當火把”的人,但他只能這樣要求自己,而不能強求別人。如何用好自己的肋骨,是每個人的分內之事。 (《慈悲與玫瑰》)

雲兄在本書中,從多個側面談到無私心即無公德;對自我的成全,也即對公共的成全;談到個人奮鬥之於個人以及社會的重要性。

這些觀點,置諸個人,可令個體在自我限度內得以健康的發展,置於整體,則可使個人與他者與社會達成一種有序的平衡。

當然,這些觀點也許並非第一次進入視野,但在之前,它們從不曾被我正置於胸,放到一個思想的高地去領悟和引領生活。

一直以為自己超塵脫俗,不在人間,權錢名利,乃鳥人之鳥事。

直到有一天。

那天,我在微信裡遇到一個前同事,湖南文藝出版社的名編湯亞竹先生。他成了這次事件的記憶入口。

某回,部裡在北京郊區舉辦編輯培訓班。我們在賓館電梯裡迎頭碰上。至此際,已有十年未見。

只見他指著我,對他的同伴(湖南文藝另一個年輕的男編輯似乎是叫楊曉瀾)說,她可把我們害苦了!

我吃驚不小。啥情況啊?十年未見,如此見面禮?咋害人了?

湯老師摸著腦袋,靦腆地笑著說,當年你離開社裡後,劉清華社長在全社大會上說,那個簡以寧是個好編輯,你們要向她學習,讀書筆記文案寫作……下苦功夫的態度和方法……

我瞪大雙眼發癡:怎麼我就從沒聽過這話呢,早餐店裡買南瓜餅時碰見過劉社長啊,他可一句話沒說。

哈哈哈哈哈。

湯老師:哎,你說你那個動不動幾萬幾十萬字讀書筆記的苦功夫的下法……豈不是把我們都害慘!

……

記不清後面具體的言辭是怎樣謙虛的了。印象裡似乎應該極為端莊嫻雅謙遜溫婉地、微笑地向他及千里之外的劉清華社長致了謝。然後在一起去培訓中心食堂的路上,我甚至還蹲下身子用手機給幾朵可愛的鮮蘑菇拍了照,又仰起頭拍下了銀杏樹高大巍峨的雄姿。

然而,當結束一天會議,晚上獨自回到賓館房間,站在窗前,眺望著遠處黝黑高立的群山時,兩股熱流,自雙目中瀑布一般噴薄而出。

十年後的一句“好編輯”,讓我多年來一直繃著的裝著的對一切似乎都無所謂(連我自己也被騙到以為是真的無所謂!)的虛偽面孔,被無情撕下。

原來還是有人看見。原來我所做的一切努力,並不都是零。

花無數心血策劃編纂的圖書獲獎。諸般努力,一系列各類圖書銷量相當可觀……但,獎與獎金與我一毛錢關係沒有。

自認為是淩波仙子微步于銀河邊上。是鯤鵬萬里翔於九天。凡間俗事,不值一提。要提,也只須大碗喝酒,上山打虎,過就過他個豪邁慷慨,天地悠悠,瀟灑走四方!

後來,得緣出版過一些佛學書籍。也拜見過一些高僧大德。在深山古刹的佛陀前,雙手合什,閉目虔拜,心神靜穆。

然而,這一場暗夜的熱淚狂奔,讓一切虛偽的面具棄置於地。乃驟然明白,自己從來不曾修得佛緣,亦不曾從靈魂深處誠心察知到我佛慈悲的偉力。

委屈。

可是,沒有人為這場委屈買單。除了我自己。

若無規則,為何不去爭取規則?若有規則,為何不依則而行?若規則不合理,為何不據理力爭?

如若世上人人都如我從前那般,假惺惺地坐在虛榮虛偽的寶座上,似乎一切都無所謂,那,整個國家豈具契約精神,整個社會哪有公理可言?

所以,當看到雲兄將這句“自救乃第一天理”作為全書的啟示語放到腰封上,將“無私心即無公德,如果關心自己的利益是罪惡,那麼活著本身即是罪惡”放到封底用語的頭條時,深知,這將成為普惠廣眾、開啟心智的驚雷之語。

抱怨,念茲於心?抱怨,其實是弱者的一種惰性表現,誠如雲兄所言,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弱者,最不缺的就是絕望。抱怨只能磨滅一個人的意志,絕望更是直接消解你此前所做的一切努力。

那,在規則的綱領下努力爭取自己應得的一切,然後繼續往前?——“忙完這一陣,就可以……忙下一陣了”。

如何選擇,全在你自己。不要奢望環境和他人,會為你而作任何改變。

真正的利己是以不犧牲他人為界,否則他也將受到來自其他利己者的損害。……一個人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個人奮鬥,不僅光彩而且還可以塑造他的靈魂。 (《慈悲與玫瑰》)

每個人若認真咀嚼並充分理解這些話,那麼,在奔忙的道途中,便如揣火把,既可照亮自己的道路,也可惠及路上的廣眾。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且,為此一飲,自己去劈柴,制瓢,尋路,跋涉,方到達水之所在,並取而飲。

劈柴,制瓢,尋路,跋涉,取水……哪樣不需付出百倍的心力智慧,經歷無數的艱難險阻?

何等光明磊落!豈是罪過!

不僅非罪惡,且可在跋涉和奮鬥的過程中,經歷風險,鍛煉意志,開闊視野,成就強大的心靈,走出一條正大堂皇的路。

4、脆弱如花

當今世界,甚至可說古往今來,幸福感,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最內在的問題。並非有錢有權有勢有健康,就一定會比其他人更幸福。當面臨彷徨恐懼、虛無焦慮、病痛脆弱的多重夾擊時,人何以自處?

《慈悲與玫瑰》的眾多文章裡,雲兄以己為例,以史為鑒,在解讀眾多前賢智慧的同時,道出自己的理解。

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生活。 (加繆)

(梁實秋)站在中國人精神生活的立場想像另一種可能,即在追求政治的獨立之外,還要須臾不離不棄文學的審美價值。……

以一種和風細雨的日常的抵抗來維護一個文明人的自尊。 (《 慈悲與玫瑰》)

這世界最不易被征服的,是內心有美的追求的人。 (《慈悲與玫瑰》)

向內和解,審美激情。這是他給出的解方之一,雖非唯一,卻具恒久之力。

談到美和希望對人精神的引領,想起雲兄讓我選擇本書卷首詩的情形。

他發了若干首詩來。最後我選了這首《忍冬花》。

選這首詩,幾乎出於本能。

它使我想起米沃什的《禮物》——曾經對我具有療傷意義的詩:如此幸福的一天/霧一早就散了, 我在花園裡幹活/蜂鳥停在忍冬花上……

8月初,赴天津南開大學新校區圖書館,與雲兄商議新書的各種事情。開本,版式,用紙,章節,文章標題及順序,圖片選擇……

基本完工。當晚回京。

去天津高鐵站的路上,雲兄將車拐到海河大橋,在台兒莊路的利順德碼頭停下。說累了一天,領略一下天津的海河夏夜吧。

長河水面平靜無風,燈光燦爛,蟬鳴不息。

依欄觀河,想起《慈悲與玫瑰》,想起《忍冬花》。想起米沃什。

由米沃什,聯想到波蘭的另一位詩人紮嘎耶夫斯基。便就著海河的夜色,給雲兄讀紮氏被廣泛流傳的詩《試著讚美這遭損毀的世界》。

試著讚美這遭損毀的世界/回想六月漫長的白晝,野草莓、滴滴紅葡萄酒/那井然有序地長滿/流亡者廢棄家園的蕁麻……讚美這遭損毀的世界吧/和一隻畫眉遺落的灰色羽毛/以及重重迷失、消散又返回的/柔和之光。

據傳,9•11後,美國許多人在自家冰箱貼上這首詩,撫慰悲傷,重啟生機。

無論看似多麼強大的人與物,強權或財富,都難逃脆弱之相。

然而,人生處境中,最大的困境倒並非脆弱。相反,雲兄借用納斯鮑姆的說法,人實際上更像是一棵渴望繁盛的葡萄藤。作為一棵葡萄藤,它的脆弱也正是它的優長。借物依託,頑強生長,具有茂旺的生命力和成長性,同時也直面自身的脆弱性和不完整性,在感知脆弱擁抱脆弱中,完成蛻變和超越。

如果世界不荒誕,人類不脆弱,我們靠什麼爭得人的高貴與剛強,以及超越苦難時的神性與美?

因為認識到自身的脆弱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了寬容的價值,並且盡可能不用恐懼或者欲望去考驗人性,哪怕是以忠誠和真愛的名義。 (《慈悲與玫瑰》)

某種意義上,寫“我在世間萬物之中瞥見你/多舛的命運和你/開滿忍冬花的黎明”的熊培雲,與“從個人的生存境遇出發,從歷史和記憶中汲取力量,並不回避世界的殘缺和黑暗,而是讓我們從殘缺的世界裡辨認出善和光明”的紮嘎耶夫斯基,精神上一體相連。

“記憶和時間,雙向奔跑的河流”。

時間的偉力,無人不知。而記憶,是人抵抗時間最強大的武器。

看過足夠多的悲傷與混亂,仍然相信和期待,開滿忍冬花的黎明。

熊培雲在《慈悲與玫瑰》的開篇詩中如此陳情。

5、西西弗斯的玫瑰

越是碎片化時代,越需要整體閱讀的能力。

《慈悲與玫瑰》尤為珍貴的一點是,整本書,兼具化整為零又化零為整兩種特點。單篇文章,甚至文中段落,都可以被拿出來供讀者在碎片時間裡閱讀,自成邏輯,意義完整。然若讀者讀完全卷,返頭細思,這些文章組合成的整體會呈現出一種恢宏氣勢,內有諧和之美,衝突之烈,史之縱深,思之寬博。文章之間,既巧妙地完成邏輯自洽,又自然地達成意義互證,以及情境的互補。

獨立性與完整性,骨肉一體,飽滿通達。

當然不可能在一篇手記裡將全書的好都寫盡。

有些好,以及他的新嘗試,只能浮光掠影,點過幾筆,具體的新鮮和獨特,尚待讀者們自己去挖掘。

雲兄一直心懷文學夢,在本書中,他小試牛刀,以轟動一時的羅爾事件寫了一篇短小說,《殺死一個求救者》。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一個人的誠意給予,不說必會開出善果,也可結下心花。然而,花開九朵,朵朵色不同。現實生活中原本善意而沒有立場的人們,很容易被一些大詞所誘惑,比如真相,只要有人以真相為旗幟,登高一呼,不明全部真相的人們,便可能蜂擁而來,以“真相”為名,殺死真相,“殺死一個求救者”。

這篇短小說(是不是他面向公眾發表的處女小說?),文筆洗練,結構巧妙,想像力奇特,對群體行善作惡的狂歡,以善為名行惡、施害與被害的互變,描寫得入木三分。文字不動聲色,冷靜前行,敘述者隱藏在事件和人物中,以至簡達幽深,以平和冷靜傳遞一種深刻的哀矜。

“喂,仁濟,好久不見!”那個人遠遠地認出了我。

“嘿,原來是你啊,鴨舌帽!”我笑著對他說。

那天在河邊坐了很久,我們只知道對方的名字,卻都忘記了自己曾經生活在一個叫烏合城的地方。

施害者和受害者最終都得到拋屍河底的命運。

讀到這裡,說不出的悲涼。

個體自治,群體互信。方能構建一個溫良寬憫的社會。

說幾句題外話。

如前章所述,喜歡熊培雲的文字。

且認為,依雲兄的天賦高才,以及極敏銳的感受力,如果他願意,並有時間,他將在文學的窄域或者闊境中大有作為。

當然,宣示喜歡和肯定,是一件危險的事。

似乎一間淺塘,尚未揮鋤,就見了底。露怯。

然,墨雲拖雨,水闊天低。究竟誰解寒冬趣?

世上事事人人,相互悅納,又各許春秋。

也就管不了那許多,喜歡便喜歡,肯定便肯定,露怯便露怯吧。

人生如飛駒過隙,間不容髮。

瞭解他每日讀書寫作十多小時的狀態後,更常警惕自己不要做敷衍和混業之人。既立身於此,便須將生命和深情,與作品捆綁,絲絲浸透,方不負作者所托。

之謂生命,指沉浸其中的點點滴滴時間,流淌成河漢般的洪流。

深情呢,乃攜一腔摯血,到那些詞語建造成的星球去,驚鋒刃,識嶙峋,隨雲舞,觀鳥飛。

且,將這般浸漫中的編讀所得,不遺餘力,悉數知會讀者,以期福澤閱讀路上的有緣人。

讀《慈悲與玫瑰》,有如雅斯貝爾斯在“論教育的本質”中所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之前,幾乎從未得機挖掘過自己潛藏最深的內心,對人生往事也幾乎從不回顧。只管埋頭前行。於是,反復多次,一次又一次,跌倒在同樣類似的坑洞。跌進去不算,還如加繆筆下的墨爾索,“無所謂。”大不了就一生唄,“什麼都無所謂”。

這本書卻讓我看到了,我的前半生,活得多麼虛偽,多麼矯情!她以冰與火的雙重節奏,反復交替抽疼我,教會我以一種質樸而坦然、恭謹而尊嚴的態度,真實地面對生活,面對自我,面對內心,面對他者,面對社會,面對世界。

於我個人來說,《慈悲與玫瑰》,真的成了改變並指引我後半生人生方向的聖經。

綜觀全書,熊培雲以其寬闊眼界縱筆於當下及歷史,以溫暖而警醒的文字,吟詠善德和愛,呼喚公義和寬恕;同時,亦不憚於接近並與人性的醜惡撕扯搏殺;與異於自己的理論觀點及治學為人之方式,更不迂回躲避,而是姿容端正,胸懷廣大,手執思想的鋼刃,迎頭激辯(哪些觀點哪些方式引發他的論戰精神,請讀者們自己去讀書吧)。

面對一團混沌、被愛恨情仇糾纏不休、在終極哲學意義上充滿苦難和荒誕的人生,他以一顆慈憫智慧之心,從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永無止境地推石上山的行為中,為人們尋到神性,尋到幸福和愛的能力,尋到一種抵抗苦難且荒誕之人生的心靈之器。

而是他們的互相激發。 (《慈悲與玫瑰》)

這是最可怕的惡對善的戰勝。

如何渡過這樣的深劫?

在《慈悲與玫瑰》的開篇之作“命運不可知”中,熊培雲談到長期遭受不良惡少欺侮、差點殺人的少年舊事,誠實面對,不忌不諱,冷靜剖析心態。他的反省,隱含著尖銳的自驚。“當我看到一個人殺人的時候,我會想,也許他只是在擔負另一個我的罪與罰。”

他的好友何平教授,遭人陷害入獄,出來後,熊培雲問他,如果你出獄後妻離子散,變得一無所有,會不會起殺心呢?教授怔住了。

“這世上作惡的不是人心,而是對人心徹底的剝奪。”(《慈悲與玫瑰》)

關於心理救贖,以及更深層面的殺與救,他用了三篇文章來詳述,“命運不可知”“射殺希特勒”“勇敢的良心”。在“射殺希特勒”一文中,亨利•坦迪據說晚年也不後悔當年沒有殺害受傷的希特勒:“如果重新有這麼一次機會,面對一個不知道未來的傷兵,我還是會選擇,讓他離開……”

而憑良心辦事者戴斯蒙德們,他們的不殺人,所要保衛的,是人類的基本善。

畢竟,用殺人的刀去刻慈悲的佛經,需要花漫長的時間,走很遠的心路。

所幸熊培雲在中學遇到一位良師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作者),得他忠告,從而使心靈不曾被囚禁在仇恨的樊籬中。

自由在高處。

齊奧朗說,如果不寫作,我會變成一個殺人犯。表達,是一種解放。

閱讀熊培雲洋洋數十萬言,我深深地理解,那些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及因表達而獲得的人性的昇華。

3、使用肋骨的方式

《慈悲與玫瑰》給我的另一記長鞭,是關於私心和公德的闡釋。

我寧願世人能正視自私,承認人的局限,並在此基礎上變得謙卑,而不是自以為懷著公心,從此道德完美,卻難掩逼人就範的囂張。而這恰恰是歷史上那些道德烏托邦不斷走向反面的原因。

一個人的自私可以通過另一個人的自私進行平衡。相較而言,集體以善之名發起的衝鋒則更有可能輪番衝垮任何個體。

我相信這世界上的確有一些願意“拆下肋骨當火把”的人,但他只能這樣要求自己,而不能強求別人。如何用好自己的肋骨,是每個人的分內之事。 (《慈悲與玫瑰》)

雲兄在本書中,從多個側面談到無私心即無公德;對自我的成全,也即對公共的成全;談到個人奮鬥之於個人以及社會的重要性。

這些觀點,置諸個人,可令個體在自我限度內得以健康的發展,置於整體,則可使個人與他者與社會達成一種有序的平衡。

當然,這些觀點也許並非第一次進入視野,但在之前,它們從不曾被我正置於胸,放到一個思想的高地去領悟和引領生活。

一直以為自己超塵脫俗,不在人間,權錢名利,乃鳥人之鳥事。

直到有一天。

那天,我在微信裡遇到一個前同事,湖南文藝出版社的名編湯亞竹先生。他成了這次事件的記憶入口。

某回,部裡在北京郊區舉辦編輯培訓班。我們在賓館電梯裡迎頭碰上。至此際,已有十年未見。

只見他指著我,對他的同伴(湖南文藝另一個年輕的男編輯似乎是叫楊曉瀾)說,她可把我們害苦了!

我吃驚不小。啥情況啊?十年未見,如此見面禮?咋害人了?

湯老師摸著腦袋,靦腆地笑著說,當年你離開社裡後,劉清華社長在全社大會上說,那個簡以寧是個好編輯,你們要向她學習,讀書筆記文案寫作……下苦功夫的態度和方法……

我瞪大雙眼發癡:怎麼我就從沒聽過這話呢,早餐店裡買南瓜餅時碰見過劉社長啊,他可一句話沒說。

哈哈哈哈哈。

湯老師:哎,你說你那個動不動幾萬幾十萬字讀書筆記的苦功夫的下法……豈不是把我們都害慘!

……

記不清後面具體的言辭是怎樣謙虛的了。印象裡似乎應該極為端莊嫻雅謙遜溫婉地、微笑地向他及千里之外的劉清華社長致了謝。然後在一起去培訓中心食堂的路上,我甚至還蹲下身子用手機給幾朵可愛的鮮蘑菇拍了照,又仰起頭拍下了銀杏樹高大巍峨的雄姿。

然而,當結束一天會議,晚上獨自回到賓館房間,站在窗前,眺望著遠處黝黑高立的群山時,兩股熱流,自雙目中瀑布一般噴薄而出。

十年後的一句“好編輯”,讓我多年來一直繃著的裝著的對一切似乎都無所謂(連我自己也被騙到以為是真的無所謂!)的虛偽面孔,被無情撕下。

原來還是有人看見。原來我所做的一切努力,並不都是零。

花無數心血策劃編纂的圖書獲獎。諸般努力,一系列各類圖書銷量相當可觀……但,獎與獎金與我一毛錢關係沒有。

自認為是淩波仙子微步于銀河邊上。是鯤鵬萬里翔於九天。凡間俗事,不值一提。要提,也只須大碗喝酒,上山打虎,過就過他個豪邁慷慨,天地悠悠,瀟灑走四方!

後來,得緣出版過一些佛學書籍。也拜見過一些高僧大德。在深山古刹的佛陀前,雙手合什,閉目虔拜,心神靜穆。

然而,這一場暗夜的熱淚狂奔,讓一切虛偽的面具棄置於地。乃驟然明白,自己從來不曾修得佛緣,亦不曾從靈魂深處誠心察知到我佛慈悲的偉力。

委屈。

可是,沒有人為這場委屈買單。除了我自己。

若無規則,為何不去爭取規則?若有規則,為何不依則而行?若規則不合理,為何不據理力爭?

如若世上人人都如我從前那般,假惺惺地坐在虛榮虛偽的寶座上,似乎一切都無所謂,那,整個國家豈具契約精神,整個社會哪有公理可言?

所以,當看到雲兄將這句“自救乃第一天理”作為全書的啟示語放到腰封上,將“無私心即無公德,如果關心自己的利益是罪惡,那麼活著本身即是罪惡”放到封底用語的頭條時,深知,這將成為普惠廣眾、開啟心智的驚雷之語。

抱怨,念茲於心?抱怨,其實是弱者的一種惰性表現,誠如雲兄所言,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弱者,最不缺的就是絕望。抱怨只能磨滅一個人的意志,絕望更是直接消解你此前所做的一切努力。

那,在規則的綱領下努力爭取自己應得的一切,然後繼續往前?——“忙完這一陣,就可以……忙下一陣了”。

如何選擇,全在你自己。不要奢望環境和他人,會為你而作任何改變。

真正的利己是以不犧牲他人為界,否則他也將受到來自其他利己者的損害。……一個人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個人奮鬥,不僅光彩而且還可以塑造他的靈魂。 (《慈悲與玫瑰》)

每個人若認真咀嚼並充分理解這些話,那麼,在奔忙的道途中,便如揣火把,既可照亮自己的道路,也可惠及路上的廣眾。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且,為此一飲,自己去劈柴,制瓢,尋路,跋涉,方到達水之所在,並取而飲。

劈柴,制瓢,尋路,跋涉,取水……哪樣不需付出百倍的心力智慧,經歷無數的艱難險阻?

何等光明磊落!豈是罪過!

不僅非罪惡,且可在跋涉和奮鬥的過程中,經歷風險,鍛煉意志,開闊視野,成就強大的心靈,走出一條正大堂皇的路。

4、脆弱如花

當今世界,甚至可說古往今來,幸福感,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最內在的問題。並非有錢有權有勢有健康,就一定會比其他人更幸福。當面臨彷徨恐懼、虛無焦慮、病痛脆弱的多重夾擊時,人何以自處?

《慈悲與玫瑰》的眾多文章裡,雲兄以己為例,以史為鑒,在解讀眾多前賢智慧的同時,道出自己的理解。

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生活。 (加繆)

(梁實秋)站在中國人精神生活的立場想像另一種可能,即在追求政治的獨立之外,還要須臾不離不棄文學的審美價值。……

以一種和風細雨的日常的抵抗來維護一個文明人的自尊。 (《 慈悲與玫瑰》)

這世界最不易被征服的,是內心有美的追求的人。 (《慈悲與玫瑰》)

向內和解,審美激情。這是他給出的解方之一,雖非唯一,卻具恒久之力。

談到美和希望對人精神的引領,想起雲兄讓我選擇本書卷首詩的情形。

他發了若干首詩來。最後我選了這首《忍冬花》。

選這首詩,幾乎出於本能。

它使我想起米沃什的《禮物》——曾經對我具有療傷意義的詩:如此幸福的一天/霧一早就散了, 我在花園裡幹活/蜂鳥停在忍冬花上……

8月初,赴天津南開大學新校區圖書館,與雲兄商議新書的各種事情。開本,版式,用紙,章節,文章標題及順序,圖片選擇……

基本完工。當晚回京。

去天津高鐵站的路上,雲兄將車拐到海河大橋,在台兒莊路的利順德碼頭停下。說累了一天,領略一下天津的海河夏夜吧。

長河水面平靜無風,燈光燦爛,蟬鳴不息。

依欄觀河,想起《慈悲與玫瑰》,想起《忍冬花》。想起米沃什。

由米沃什,聯想到波蘭的另一位詩人紮嘎耶夫斯基。便就著海河的夜色,給雲兄讀紮氏被廣泛流傳的詩《試著讚美這遭損毀的世界》。

試著讚美這遭損毀的世界/回想六月漫長的白晝,野草莓、滴滴紅葡萄酒/那井然有序地長滿/流亡者廢棄家園的蕁麻……讚美這遭損毀的世界吧/和一隻畫眉遺落的灰色羽毛/以及重重迷失、消散又返回的/柔和之光。

據傳,9•11後,美國許多人在自家冰箱貼上這首詩,撫慰悲傷,重啟生機。

無論看似多麼強大的人與物,強權或財富,都難逃脆弱之相。

然而,人生處境中,最大的困境倒並非脆弱。相反,雲兄借用納斯鮑姆的說法,人實際上更像是一棵渴望繁盛的葡萄藤。作為一棵葡萄藤,它的脆弱也正是它的優長。借物依託,頑強生長,具有茂旺的生命力和成長性,同時也直面自身的脆弱性和不完整性,在感知脆弱擁抱脆弱中,完成蛻變和超越。

如果世界不荒誕,人類不脆弱,我們靠什麼爭得人的高貴與剛強,以及超越苦難時的神性與美?

因為認識到自身的脆弱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了寬容的價值,並且盡可能不用恐懼或者欲望去考驗人性,哪怕是以忠誠和真愛的名義。 (《慈悲與玫瑰》)

某種意義上,寫“我在世間萬物之中瞥見你/多舛的命運和你/開滿忍冬花的黎明”的熊培雲,與“從個人的生存境遇出發,從歷史和記憶中汲取力量,並不回避世界的殘缺和黑暗,而是讓我們從殘缺的世界裡辨認出善和光明”的紮嘎耶夫斯基,精神上一體相連。

“記憶和時間,雙向奔跑的河流”。

時間的偉力,無人不知。而記憶,是人抵抗時間最強大的武器。

看過足夠多的悲傷與混亂,仍然相信和期待,開滿忍冬花的黎明。

熊培雲在《慈悲與玫瑰》的開篇詩中如此陳情。

5、西西弗斯的玫瑰

越是碎片化時代,越需要整體閱讀的能力。

《慈悲與玫瑰》尤為珍貴的一點是,整本書,兼具化整為零又化零為整兩種特點。單篇文章,甚至文中段落,都可以被拿出來供讀者在碎片時間裡閱讀,自成邏輯,意義完整。然若讀者讀完全卷,返頭細思,這些文章組合成的整體會呈現出一種恢宏氣勢,內有諧和之美,衝突之烈,史之縱深,思之寬博。文章之間,既巧妙地完成邏輯自洽,又自然地達成意義互證,以及情境的互補。

獨立性與完整性,骨肉一體,飽滿通達。

當然不可能在一篇手記裡將全書的好都寫盡。

有些好,以及他的新嘗試,只能浮光掠影,點過幾筆,具體的新鮮和獨特,尚待讀者們自己去挖掘。

雲兄一直心懷文學夢,在本書中,他小試牛刀,以轟動一時的羅爾事件寫了一篇短小說,《殺死一個求救者》。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一個人的誠意給予,不說必會開出善果,也可結下心花。然而,花開九朵,朵朵色不同。現實生活中原本善意而沒有立場的人們,很容易被一些大詞所誘惑,比如真相,只要有人以真相為旗幟,登高一呼,不明全部真相的人們,便可能蜂擁而來,以“真相”為名,殺死真相,“殺死一個求救者”。

這篇短小說(是不是他面向公眾發表的處女小說?),文筆洗練,結構巧妙,想像力奇特,對群體行善作惡的狂歡,以善為名行惡、施害與被害的互變,描寫得入木三分。文字不動聲色,冷靜前行,敘述者隱藏在事件和人物中,以至簡達幽深,以平和冷靜傳遞一種深刻的哀矜。

“喂,仁濟,好久不見!”那個人遠遠地認出了我。

“嘿,原來是你啊,鴨舌帽!”我笑著對他說。

那天在河邊坐了很久,我們只知道對方的名字,卻都忘記了自己曾經生活在一個叫烏合城的地方。

施害者和受害者最終都得到拋屍河底的命運。

讀到這裡,說不出的悲涼。

個體自治,群體互信。方能構建一個溫良寬憫的社會。

說幾句題外話。

如前章所述,喜歡熊培雲的文字。

且認為,依雲兄的天賦高才,以及極敏銳的感受力,如果他願意,並有時間,他將在文學的窄域或者闊境中大有作為。

當然,宣示喜歡和肯定,是一件危險的事。

似乎一間淺塘,尚未揮鋤,就見了底。露怯。

然,墨雲拖雨,水闊天低。究竟誰解寒冬趣?

世上事事人人,相互悅納,又各許春秋。

也就管不了那許多,喜歡便喜歡,肯定便肯定,露怯便露怯吧。

人生如飛駒過隙,間不容髮。

瞭解他每日讀書寫作十多小時的狀態後,更常警惕自己不要做敷衍和混業之人。既立身於此,便須將生命和深情,與作品捆綁,絲絲浸透,方不負作者所托。

之謂生命,指沉浸其中的點點滴滴時間,流淌成河漢般的洪流。

深情呢,乃攜一腔摯血,到那些詞語建造成的星球去,驚鋒刃,識嶙峋,隨雲舞,觀鳥飛。

且,將這般浸漫中的編讀所得,不遺餘力,悉數知會讀者,以期福澤閱讀路上的有緣人。

讀《慈悲與玫瑰》,有如雅斯貝爾斯在“論教育的本質”中所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之前,幾乎從未得機挖掘過自己潛藏最深的內心,對人生往事也幾乎從不回顧。只管埋頭前行。於是,反復多次,一次又一次,跌倒在同樣類似的坑洞。跌進去不算,還如加繆筆下的墨爾索,“無所謂。”大不了就一生唄,“什麼都無所謂”。

這本書卻讓我看到了,我的前半生,活得多麼虛偽,多麼矯情!她以冰與火的雙重節奏,反復交替抽疼我,教會我以一種質樸而坦然、恭謹而尊嚴的態度,真實地面對生活,面對自我,面對內心,面對他者,面對社會,面對世界。

於我個人來說,《慈悲與玫瑰》,真的成了改變並指引我後半生人生方向的聖經。

綜觀全書,熊培雲以其寬闊眼界縱筆於當下及歷史,以溫暖而警醒的文字,吟詠善德和愛,呼喚公義和寬恕;同時,亦不憚於接近並與人性的醜惡撕扯搏殺;與異於自己的理論觀點及治學為人之方式,更不迂回躲避,而是姿容端正,胸懷廣大,手執思想的鋼刃,迎頭激辯(哪些觀點哪些方式引發他的論戰精神,請讀者們自己去讀書吧)。

面對一團混沌、被愛恨情仇糾纏不休、在終極哲學意義上充滿苦難和荒誕的人生,他以一顆慈憫智慧之心,從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永無止境地推石上山的行為中,為人們尋到神性,尋到幸福和愛的能力,尋到一種抵抗苦難且荒誕之人生的心靈之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