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冬至吃湯圓習俗的由來

冬至吃湯圓習俗的由來

1、冬至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 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 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 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闔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 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2、冬至吃湯圓禦寒滋補又潤肺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 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欲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

中醫歷來將湯圓視為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

3、冬至吃湯圓是圓滿的象徵

遠古帝堯的時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歲時節氣。 到了周朝已有冬節,君王要在冬至日舉行祭天的。 至漢以後,每年冬至,都有舉行祭天、祀神、拜祖、賀冬等行事。

到了唐宋兩代,祭禮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舉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語。 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湯圓,祀神祭祖,而後一家團圓,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民間習俗,冬至這天吃了湯圓,就長了一歲了。 以前,在農業社會,冬至前一兩天,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應節的祭品,並準備做湯圓,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漿,壓榨水份後,成為「圓仔米妻」在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來,把它搓成圓仔,圓仔又分為紅白兩種,紅的叫「金圓」,白的叫「銀圓」。 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闔家圍吃湯圓。 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冬至習俗還吃什麼

1、冬至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 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 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 聽過最極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頓,一頓不落,年糕變著法兒地吃出花樣: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2、冬至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其他習俗

1、冬至習俗-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後便進入春天。 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 這些諺語和順L:I溜在許多古籍:蔔部多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冬至習俗-祭天

歷代統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北宋時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舉行,明清時則在北京天壇的圓丘。圓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它像征著天圓,故用來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齋戒沐浴,住在齋宮,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

這些諺語和順L:I溜在許多古籍:蔔部多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冬至習俗-祭天

歷代統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北宋時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舉行,明清時則在北京天壇的圓丘。圓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它像征著天圓,故用來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齋戒沐浴,住在齋宮,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