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如何望聞問切

中醫如何望聞問切

1、中醫如何望聞問切

“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 “神”是精神、神氣狀態;“色”是五臟氣血的外在榮枯色澤的表現;“形”是形體豐實虛弱的徵象;“態”是動態的靈活呆滯的表現。 這就是對病人面目、口、鼻、齒、舌和苔、四肢、皮膚進觀察,以瞭解病人的“神”.

“聞診”,是指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般發出的氣味。

“問診”,就是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

“切診”,就是脈診和觸診。 脈診就是切脈,掌握脈象。

觸診,就是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頒部分,察看病人的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診斷。

2、望聞問切是誰發明的

望聞問切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民間醫生扁鵲發明的,他對四診法的形成與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扁鵲,姬姓,秦氏,名緩,扁鵲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一名醫學家,在當地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尊敬,他們給他“扁鵲”的稱號實則是為了能夠配上他神醫的身份。

3、望診需要注意哪些

3.1、光線充足,避免干擾

望診時應該儘量在光線充足的自然光下進行,如果沒有天然的光線,也應該在日光燈下進行,必要時在白天的時候再進行複診,要避開有色光線和室溫高低的干擾。

3.2、充分暴露,排除假像

望診時要充分暴露受檢查的部位,以便能夠清楚的進行觀察。 對於個別與整體病情不符合的徵象,應該認真分析,排除其中由於非病理因素造成的假像。

3.3、熟悉生理,以常衡變

為了更好的識別病理體征,必須在望診前熟悉各個部位組織的正常表現和生理特點,將病理體征與生理體征進行比較,並且要熟悉各個部位組織與內在臟腑經絡的聯繫,運用整體觀念進行分析,動態觀察,從病情發展角度判斷病理體征所提示的臨床意義。

3.4、四診合參,綜合判斷

不能以望診來代替四診,單純的望診資訊不夠,資料不全,要注意將望診和其他診法密切結合,四診合參,進行綜合判斷。

看中醫什麼時候看最好

中醫看病主要採用“望、聞、問、切”方法。 其實號脈也有講究,不少中醫專家表示,早上空腹的時候號脈,得到診斷資訊最準確。

號脈最佳的時段是每天早上太陽剛升起來、人們剛起床且還未進食的時候。 陽氣剛剛進入體內,因為這個時候太陽剛剛升起。 人體在夜晚的陰氣也漸漸退去,並且此時人體經過一晚上的休息,各方面都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個時段的脈象,人體平和狀態下的真實反映。

看中醫注意事項

1、上午空腹看病(但要預防低血糖),以免舌苔被飲食影響。 有些食物和飲料本身有顏色,進食後可能導致舌苔顏色的改變而影響醫生對疾病的判斷;進食後也會使脈搏加快,影響對脈診的判斷分析。

2、到了醫院先休息一會兒。 先稍事休息以後進入診室看病,並保持一種比較平和的心態。 因為運動、生氣後會引起脈搏、面部色澤、乃至語調的變化,不利於對疾病的正確判斷

3、伸舌頭不要緊張用力。因為伸舌頭緊張用力,舌尖肌肉收縮,淡舌會變紅,紅舌會變更紅。舌伸得過久,舌下靜脈受壓,舌質可以變青紫,也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診。

3、伸舌頭不要緊張用力。因為伸舌頭緊張用力,舌尖肌肉收縮,淡舌會變紅,紅舌會變更紅。舌伸得過久,舌下靜脈受壓,舌質可以變青紫,也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