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淮南歷史漫步丨鴻烈千秋——正說淮南王劉安

淮南王劉安是最後一任淮南王, 漢文帝元年(西元前179年)出生, 漢文帝十六年(西元前164年)襲封淮南王;漢武帝元狩元年(西元前122年)因“謀反”自殺身亡, 年58歲, 在位42年。 劉安在淮南王任內建樹頗多, 是最為傑出的一位諸侯王, 堪稱人格端莊、政績卓著, 學養深厚, 文采風流。

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 文帝把劉喜遣回城陽, 將淮南國一分為三, 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 長子劉安襲封為淮南王, 次子劉勃為衡山王, 三子劉賜為廬江王。 時年16歲的劉安成為第四任淮南王。 此時淮南國的國土面積大為縮水, 相當於今安徽省江淮之間、巢湖以北以及河南東南角一片區域。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沒有淮南國經濟社會情況的記述, 但從《史記·平准書》、《漢書·食貨志》對漢初經濟社會發展的記述, 淮南國的經濟社會狀況可以得出相應的判斷。

《史記·平准書》載:

“漢興七十餘年之間, 國家無事,

非遇水旱之災, 民則人給家足, 都鄙廩庾皆滿, 而府庫餘貨財。 京師之錢累巨萬, 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充溢露積於外, 至腐敗不可食。 眾庶街巷有馬, 阡陌之間成群, 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 守閭閻者食粱肉, 為吏者長子孫, 居官者以為姓號。 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 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 ”

《漢書·食貨志》的記述相同。 這就是漢初“文景之治”所呈現出的盛世景觀。 淮南王劉安經歷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 這一時期, 淮南國既未受到兵燹的波及, 也沒有相關天災人禍的記述。 劉安是黃老治國理念的積極擁戴者和實踐者, 江淮向來號稱富庶之地, “文景之治”的景象也就是淮南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寫照。

劉安是諸侯王中為數不多的逆境成才者。

劉安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6歲時, 其父劉長因“謀反”罪被奪去封爵, 死於流放路上。 突如其來的家境變故, 在他幼小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也許正是這樣的落差影響到他的人生走向, 使他少了王侯子弟養尊處優的生活, 多了讀書學習的選擇。 可以想見, 其父身負謀反大罪, 對家庭的影響無疑是毀滅性的, 庭前由車水馬龍而至門可羅雀, 一門孤弱飽受冷眼與排斥, 那份辛酸自不待言。 好在漢文帝還念兄弟情誼, 為劉安兄弟加封侯爵, 享有朝廷優渥的俸祿, 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 而小小年紀身為列侯, 也正是發奮圖強、接受教育的好時機。 《史記》稱他“為人好讀書鼓琴”。 潛心於讀書, 使他得以涉獵廣泛,
先秦諸子的治國理論, 秦朝亡國的歷史教訓, 西漢初年的治理實踐等等, 都有比較系統的瞭解;醉心於鼓琴, 通過指尖與琴弦的對話, 可以排遣心中的孤悶, 也培養了良好的興趣愛好, 增添了個人修養, 為以後的人生發展奠定了基礎。

劉安是諸侯王中頗具人格魅力的人。 劉安“不喜弋獵狗馬馳騁”, 溫文爾雅, 舉止有度, 廣納賢才, 以禮待人, 因此江淮間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歸附, 他的門下賓客方術之士達數千人。 就人物性格來看, 劉安與父親劉長形成鮮明反差。 淮南厲王劉長率性妄為, 喜歡招搖過市, 不僅在淮南國模仿漢文帝的派頭, 甚至在長安城也不知收斂, 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劉安是黃老“無為而治”思想的踐行者, 他主張無為而治,

修德率下, 以自己的行為樹立表率, 宣導以德服眾。 他的馭下之術體現了道德教化與法律秩序相結合的特點。 他所治下的淮南國, 雖然國土面積有限, 卻積累了豐厚的財富, 給百姓帶來許多實惠。 劉安的做法是漢初所奉行的治國策略的具體化, 淮南國的治理成效也為他著書立說奠定了實踐基礎。

劉安是諸侯王中少有的學問家, 堪稱一代宗師。 《史記》、《漢書》對劉安的學養及成就給予如實記述。 “時武帝方好藝文, 以安屬為諸父, 辯博善為文辭, 甚尊重之。 每為報書及賜, 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 初, 安入朝, 獻所作, 《內篇》新出, 上愛而秘之。 使為《離騷傳》, 旦受詔, 日食時上。 又獻《頌德》及《長安都國頌》。 每宴見, 談說得失及方技賦頌, 昏莫(暮)然後罷。”這裡所記述的是漢武帝即位不久的事。此時,漢武帝年紀不大,正是知識積累時期,對藝文興趣濃厚,對於劉安這位年長的叔父輩諸侯王是親近的,劉安的博學善辯,擅長辭賦,長篇大論倚馬可待的才氣也讓漢武帝十分羡慕。因此,漢武帝在同族叔輩中,對淮南王刮目相看,甚至常常以家宴相待,傾談由晨至暮。

劉安編著的《淮南子》,也是漢武帝即位不久後獻上的,旨在為漢武帝治國理政提供一套實用的理論。它把道家的自然天道觀與無為而治思想以及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先秦典籍、諸子學說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遵奉天道,以德立身,奉公守法,各安其分,體恤民力,取捨有度等修身做人、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以道法自然而倡言和諧。

漢武帝“愛而秘之”,劉安的心血沒有白費。劉安在《淮南子·要略》部分指出:“若劉氏之書,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權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風,以儲與扈冶。玄眇之中,精搖靡覽,棄其畛挈,斟其淑靜,以統天下、理萬物、應變化、通殊類,非循一跡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牽連之物,而不與世推移也。

故置之尋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他用自己的“劉氏之書”提出一整套系統的治國理政之術,以期傳之後世。治國理政的目的沒有達到,但傳之後世的理想則實現了。這是一部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學術著作,是一部千古奇書。這部博大精深的《淮南子》,在總結前人政治理念、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對漢初黃老思想為指導的治國實踐進行了系統總結,在日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劉安是諸侯王中具有探索精神的先行者,是他創制了豆腐。在淮南王的眾多門客中,有不少方術之士,繼承了中國歷史上的黃白之術,以追求長生為目的,鑽研煉丹技法。劉安在與他們相處的同時,也深受影響,選取食材為原料,不斷進行“煉丹”實驗,並最終製成豆腐。由此也才有了世傳的蘇非﹑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公”。劉安製成豆腐,南北朝時即有文獻記載,漢代墓葬中有壁畫留存,經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而廣布天下。

漢武帝登基之初,劉安與宮廷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漢武帝對劉安不僅尊重,甚至是仰視的。從他“每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可以看出重視的程度。司馬相如是當世奇才,辭賦高手,是漢武帝所看重的文字幕僚,在朝中也有聲望。心高氣傲的漢武帝不想在劉安面前露怯,文字書信有司馬相如幫助把關,自然不會出醜。司馬相如與劉安同歲,遊歷多地,見多識廣,資歷上與劉安也有一比。漢武帝登基初期,竇太后雖然老邁,但並沒有退出權力中心,朝中大事必須經過她的同意才能最後定度。換句話說,漢武帝的地位尚不穩固,必須虛心學習,掌握治國理政的真本領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劉安與竇太后的關係一向不錯,漢武帝還需要這位元有學問的叔輩諸侯王指教一二。

漢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竇太后辭世。對漢武帝來說,束手束腳的日子總算熬到頭了,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了。這一年,他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深深地吸引了漢武帝。造化弄人,歷史就是如此地巧合:董仲舒與劉安也是同年生人,這一年兩人同樣是45歲,同樣懷有輔君的抱負和弘揚自己學說的願望,漢武帝選擇了董仲舒。也就在這個時候,劉安逐漸受到武帝的冷落。到了元朔三年(西元前126年),漢武帝乾脆賜淮南王幾杖,免於上朝,看似關愛,實為疏離。再加上淮南王太子劉遷娶了王太后外孫女、即漢武帝同母異父的姐姐修成君的女兒為妻,兩人關係鬧得很僵,自然引起漢武帝的不快,君臣關係更為微妙了。

厄運開始降臨,來得有些始料不及。元朔五年(西元前124年),淮南太子劉遷與雷被比劍,因為技不如人而被雷被所傷。傷及淮南太子,對雷被而言實在無顏面對淮南王。雷被自知闖禍而要求投軍,遠離淮南去邊塞抗擊匈奴。淮南王劉安愛惜人才而溫言慰留,但太子劉遷不依不饒。雷被最終逃到京城告發了淮南太子的種種不法之事,由此牽扯出種種是非。癬疥之患終於釀成大禍。當淮南王與漢武帝關係密切的時候,朝廷那些察言觀色的人只會一味地諂媚,加上劉安與武安侯田蚡有交情,田蚡又是漢武帝的舅舅,即使對劉安有嫌隙的人也不敢貿然出手。等到淮南王與宮廷日益疏遠,田蚡也獲罪死去,又有人舉報淮南太子違法之事,機會終於來了。劉遷的不法之事必然牽扯淮南王劉安,經過世仇審卿與宰相公孫弘等人一番羅織和無限上綱,淮南王居然“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畔逆事”,謀反重罪被坐實。

元狩元年(西元前122年),漢武帝派宗正持節到淮南,準備收押淮南王劉安到長安。年前,漢武帝才削去淮南國兩縣,劉安十分傷感,說“吾行仁義見削,甚恥之。”此時再也不想坐進囚車承受更大恥辱,便選擇自殺,遺憾地謝幕人生。

自殺身亡的淮南王,因“被謀反”而承擔了不白之冤,後人還是從史書的記述中找到“曲筆”和“隱語”,為劉安洗脫冤情,還原風流本色。

作者:姚尚書

昏莫(暮)然後罷。”這裡所記述的是漢武帝即位不久的事。此時,漢武帝年紀不大,正是知識積累時期,對藝文興趣濃厚,對於劉安這位年長的叔父輩諸侯王是親近的,劉安的博學善辯,擅長辭賦,長篇大論倚馬可待的才氣也讓漢武帝十分羡慕。因此,漢武帝在同族叔輩中,對淮南王刮目相看,甚至常常以家宴相待,傾談由晨至暮。

劉安編著的《淮南子》,也是漢武帝即位不久後獻上的,旨在為漢武帝治國理政提供一套實用的理論。它把道家的自然天道觀與無為而治思想以及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先秦典籍、諸子學說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遵奉天道,以德立身,奉公守法,各安其分,體恤民力,取捨有度等修身做人、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以道法自然而倡言和諧。

漢武帝“愛而秘之”,劉安的心血沒有白費。劉安在《淮南子·要略》部分指出:“若劉氏之書,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權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風,以儲與扈冶。玄眇之中,精搖靡覽,棄其畛挈,斟其淑靜,以統天下、理萬物、應變化、通殊類,非循一跡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牽連之物,而不與世推移也。

故置之尋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他用自己的“劉氏之書”提出一整套系統的治國理政之術,以期傳之後世。治國理政的目的沒有達到,但傳之後世的理想則實現了。這是一部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學術著作,是一部千古奇書。這部博大精深的《淮南子》,在總結前人政治理念、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對漢初黃老思想為指導的治國實踐進行了系統總結,在日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劉安是諸侯王中具有探索精神的先行者,是他創制了豆腐。在淮南王的眾多門客中,有不少方術之士,繼承了中國歷史上的黃白之術,以追求長生為目的,鑽研煉丹技法。劉安在與他們相處的同時,也深受影響,選取食材為原料,不斷進行“煉丹”實驗,並最終製成豆腐。由此也才有了世傳的蘇非﹑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公”。劉安製成豆腐,南北朝時即有文獻記載,漢代墓葬中有壁畫留存,經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而廣布天下。

漢武帝登基之初,劉安與宮廷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漢武帝對劉安不僅尊重,甚至是仰視的。從他“每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可以看出重視的程度。司馬相如是當世奇才,辭賦高手,是漢武帝所看重的文字幕僚,在朝中也有聲望。心高氣傲的漢武帝不想在劉安面前露怯,文字書信有司馬相如幫助把關,自然不會出醜。司馬相如與劉安同歲,遊歷多地,見多識廣,資歷上與劉安也有一比。漢武帝登基初期,竇太后雖然老邁,但並沒有退出權力中心,朝中大事必須經過她的同意才能最後定度。換句話說,漢武帝的地位尚不穩固,必須虛心學習,掌握治國理政的真本領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劉安與竇太后的關係一向不錯,漢武帝還需要這位元有學問的叔輩諸侯王指教一二。

漢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竇太后辭世。對漢武帝來說,束手束腳的日子總算熬到頭了,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了。這一年,他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深深地吸引了漢武帝。造化弄人,歷史就是如此地巧合:董仲舒與劉安也是同年生人,這一年兩人同樣是45歲,同樣懷有輔君的抱負和弘揚自己學說的願望,漢武帝選擇了董仲舒。也就在這個時候,劉安逐漸受到武帝的冷落。到了元朔三年(西元前126年),漢武帝乾脆賜淮南王幾杖,免於上朝,看似關愛,實為疏離。再加上淮南王太子劉遷娶了王太后外孫女、即漢武帝同母異父的姐姐修成君的女兒為妻,兩人關係鬧得很僵,自然引起漢武帝的不快,君臣關係更為微妙了。

厄運開始降臨,來得有些始料不及。元朔五年(西元前124年),淮南太子劉遷與雷被比劍,因為技不如人而被雷被所傷。傷及淮南太子,對雷被而言實在無顏面對淮南王。雷被自知闖禍而要求投軍,遠離淮南去邊塞抗擊匈奴。淮南王劉安愛惜人才而溫言慰留,但太子劉遷不依不饒。雷被最終逃到京城告發了淮南太子的種種不法之事,由此牽扯出種種是非。癬疥之患終於釀成大禍。當淮南王與漢武帝關係密切的時候,朝廷那些察言觀色的人只會一味地諂媚,加上劉安與武安侯田蚡有交情,田蚡又是漢武帝的舅舅,即使對劉安有嫌隙的人也不敢貿然出手。等到淮南王與宮廷日益疏遠,田蚡也獲罪死去,又有人舉報淮南太子違法之事,機會終於來了。劉遷的不法之事必然牽扯淮南王劉安,經過世仇審卿與宰相公孫弘等人一番羅織和無限上綱,淮南王居然“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畔逆事”,謀反重罪被坐實。

元狩元年(西元前122年),漢武帝派宗正持節到淮南,準備收押淮南王劉安到長安。年前,漢武帝才削去淮南國兩縣,劉安十分傷感,說“吾行仁義見削,甚恥之。”此時再也不想坐進囚車承受更大恥辱,便選擇自殺,遺憾地謝幕人生。

自殺身亡的淮南王,因“被謀反”而承擔了不白之冤,後人還是從史書的記述中找到“曲筆”和“隱語”,為劉安洗脫冤情,還原風流本色。

作者:姚尚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