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穿越抗戰之拯救英雄》第一卷血仍未冷(連載二十二)

第二十二章 走馬北平

徐遠山清楚自己沒有雄才大略, 所以也不指望開創多輝煌的事業, 何況時空平衡也有所限制, 自己是庸人一個, 只能小打小鬧, 小摸小偷, 目標當然是鬼子、漢奸。

不過, 要接觸鬼子和漢奸, 只能往北走。

…………

民國時空, 《新秦日報》報社內編輯部。

“什麼, 你要去北平?”王淡如聽徐遠山說要去北平, 十分驚訝和不解, “這一個多月你已經寫出兩部小說, 開始寫第三部, 報社也開始按你說的那樣宣傳連載, 然後出書, 你現在去北平, 會不會誤了第三部書寫作?”

“沒事的, 你放心吧!”徐遠山微微一笑, 對於他來說,

只要做出決定, 就不再瞻前顧後, 所以語氣非常堅定, “前一陣幫收集的銀圓要送過去, 第三部《射雕英雄傳》字數最少, 但現在已寫好十多萬字, 剩下的後面半個月時間足夠完成, 我去北平這段時間也能繼續寫作, 不會中斷的。 ”

“這裡還有十幾篇文章, 報社可以看著選登。 ”徐遠山這次帶來的文章, 均屬於評論類, 如果不是這陣與報社密切關係, 他也不會考慮拿出來。

這些文章分為三類, 一是當前抗戰局勢及中日兩國力量對比分析;二是解剖日本欲霸佔中國的野心及特務機關罪行, 並呼籲國人全力抗戰;三是日軍戰術和武備解析。 這些文章是徐遠山從後世總結中選出來的, 並結合當前具體情況進行適當修改。

徐遠山並不意識到這些文章給他和當前中日兩國帶來有多大的影響,

不僅是成名之累, 也使自己成了日本特務機關的目標, 而且上了追殺名單, 還是排名靠前的那一種。

這一個多月來抄書, 他感覺到身心極為疲憊, 去北平除了給日本人和漢奸找點事外, 也有去散散心的意思。

除了正常吃飯睡覺和上午體能鍛煉長跑, 徐遠山還每天抽出兩小時到民國時期西安一家武館學習, 就是當初逛民國西安古城遇見的“西安卒華國術館”。

“西安卒華國術館”專職教授“紅拳”, 徐遠山修學“紅拳”, 並不是為了提高多少武藝, 不過是為了提高身體素質, 他著重是學武中的心態和適應。

現在是熱兵器年代, 徐遠山也不喜歡近身博殺, 不用亂拳打死老師傳,

一槍就足矣, 何況他還有瞬移絕招。

剩餘其它所有時間全部用來抄書, 緊張程度有如當年的高考前, 好在原本徐遠山就比較宅, 能坐得住, 換另一個人就未必能做得到。

而隴海鐵路剛好是今年通到西安, 西安與北京有直達客車, 坐火車到北平也就一天一夜時間。

西安火車站在北門城牆外偏東一些, 始建於1934年12月, 1935年6月1日正式啟用, 後世的西安火車站就是在原址上改建而成。

為了防止意外, 徐遠山讓報社給辦了一個記者證, 然後直接到火車站買票。

民國西安火車站很小, 主建築是仿古的屋頂, 上面正中間有“西安”大字, 從車站兩邊(進)出站, 一邊出一邊進, 站前廣場不大, 簡陋, 到處隨地可見垃圾, 好在是水泥地, 人跡寥寥,

旁邊也沒有什麼建築, 候車室外就是菜地, 菜地裡佇立著新栽下不久的木質電線杆, 整齊排列, 眼前電線杆中間的電線上還停著一排嘰嘰喳喳的小麻雀。

到售票房一問才知道, 到北平每天只有一趟客車, 上午發車到第二天晚才能到達北平, 期間火車行走需近四十個小時。

買好票後, 徐遠山叫了人力車坐上先回去, 明早再過來搭乘火車。

民國時空1935年12月18日, 徐遠山就早早趕到車站, 所帶行李不多, 主要是多準備了幾套衣服, 上車後見到的乘客也不太多, 整個車廂座位還佔用不到一半, 原因西安火車站是隴海鐵路西邊最後一個站, 加上目前營運還不到半年。

火車車廂猶如電影見到那樣, 外牆顏色是綠色, 形狀方方正正,

沒有後世的流線感。

火車在陝西界停靠四個站, 分別西安、渭南、華陰和潼關, 出陝西省後是河南的孟源。

每當火車到站停靠時, 徐遠山都下來走一走, 車站裡小商小販雖然不多, 但販賣的東西都有地方特色, 價格倒不算太貴。

到河南地界, 乘火車人就多了許多, 甭管那個年代, 河南始終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域, 相對來說河南人穿著較為破舊, 說明河南這裡比陝西關中秦川八百里較為貧窮一些。

苦不苦, 河南人民最清楚!

連年的中原大戰和混戰, 耗盡了這裡一點一滴財富, 後面還有更大的災難候著苦難的河南人民:湯恩伯的國軍殘害地方民眾, 黃河花園口人為決堤, 日軍的侵入, 中日兩國在中原連續幾年的拉鋸戰, 三年的大旱……

還有一點可以從側面來證實河南的山河殘破,抗戰八年中,華北、山西及山東的抗戰遊擊戰活躍非常,但河南中原地域卻難以開展,原因是當地經過戰亂天災後,人煙稀少,收穫也難以維持軍隊的生存。

徐遠山想到這些,情不自禁生出許多悲傷,以前他只是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抗戰時國人的艱辛,而且還是被神劇過的影視形象。而現在,深入到民國的生活中,悲天憫人的情懷油然而生。

雖然作為穿越者,卻是無能為力改變這一切,他能做到的,也就是獨行俠,扭不了歷史時空的大勢。但目睹苦難的中華大地,漸漸改變他那沒多少追求的自富思想。

民國全面抗戰之前,北方抗戰可以說一波三折。

從1931年的“9.18”,到1932年東北全境淪陷,張學良的東北軍全部退出東北,分別駐守熱河、北平、天津一代,這些地方本來也是東北老大張家的地盤。

日軍入侵東北,並沒有把東北軍的虎皮撕掉,雖然二十萬的東北軍在兩萬的日軍前節節敗退,但國民普遍認為是上層的決策造成,後世還有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爭論,這就是“9.18東北軍不抵抗之謎”,焦點在蔣介石是否下過“不抵抗”手令。

1933年初的“熱河事變”,東北軍再次潰不成軍,東北軍孱弱的戰鬥力虎皮才終於不存。

之後爆發的“長城抗戰”,宋哲元的西北軍,特別是二十九軍一戰成名,“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之神曲也由此而產生。

從1933年到1937年的“7.7”事變,北平、天津由二十九軍一軍獨大,1935年,東北軍被趕到西安,張學良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地盤。

說張學良因國家大義而挺身整出“西安事變”,後世相信的人甚少。所以才會被人懷疑:一個五毒俱全的花花公子,一個在東北淪陷之時仍摟著舞女的東北主人,也會心存國家大義?

張學良有一首打油詩,是他一生唯一“明白”的自我畫像:

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

我雖並非英雄漢,惟有好色似英雄。

同樣,有了地盤的二十九軍,又陷入東北軍的輪回,宋哲元成了華北一地的軍閥,“7.7”事變時,兵力雄厚達二十萬的二十九軍,遭日軍攻擊也是潰不成軍。

在那個年代,“抗戰”口號成了許多軍閥謀求利益的工具,甚至有的軍閥用日本人提供的武器,軍隊中有日軍士兵當著顧問,也把“反蔣抗日”口號喊得震天響。

真正戰鬥在抗日一線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後改成東北抗聯)卻很少有人關注。

徐遠山也想前往東北,給那些真正的抗日英雄幫一把,但他也知道,自己暫時還沒有這個實力和能力。

三年的大旱……

還有一點可以從側面來證實河南的山河殘破,抗戰八年中,華北、山西及山東的抗戰遊擊戰活躍非常,但河南中原地域卻難以開展,原因是當地經過戰亂天災後,人煙稀少,收穫也難以維持軍隊的生存。

徐遠山想到這些,情不自禁生出許多悲傷,以前他只是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抗戰時國人的艱辛,而且還是被神劇過的影視形象。而現在,深入到民國的生活中,悲天憫人的情懷油然而生。

雖然作為穿越者,卻是無能為力改變這一切,他能做到的,也就是獨行俠,扭不了歷史時空的大勢。但目睹苦難的中華大地,漸漸改變他那沒多少追求的自富思想。

民國全面抗戰之前,北方抗戰可以說一波三折。

從1931年的“9.18”,到1932年東北全境淪陷,張學良的東北軍全部退出東北,分別駐守熱河、北平、天津一代,這些地方本來也是東北老大張家的地盤。

日軍入侵東北,並沒有把東北軍的虎皮撕掉,雖然二十萬的東北軍在兩萬的日軍前節節敗退,但國民普遍認為是上層的決策造成,後世還有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爭論,這就是“9.18東北軍不抵抗之謎”,焦點在蔣介石是否下過“不抵抗”手令。

1933年初的“熱河事變”,東北軍再次潰不成軍,東北軍孱弱的戰鬥力虎皮才終於不存。

之後爆發的“長城抗戰”,宋哲元的西北軍,特別是二十九軍一戰成名,“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之神曲也由此而產生。

從1933年到1937年的“7.7”事變,北平、天津由二十九軍一軍獨大,1935年,東北軍被趕到西安,張學良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地盤。

說張學良因國家大義而挺身整出“西安事變”,後世相信的人甚少。所以才會被人懷疑:一個五毒俱全的花花公子,一個在東北淪陷之時仍摟著舞女的東北主人,也會心存國家大義?

張學良有一首打油詩,是他一生唯一“明白”的自我畫像:

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

我雖並非英雄漢,惟有好色似英雄。

同樣,有了地盤的二十九軍,又陷入東北軍的輪回,宋哲元成了華北一地的軍閥,“7.7”事變時,兵力雄厚達二十萬的二十九軍,遭日軍攻擊也是潰不成軍。

在那個年代,“抗戰”口號成了許多軍閥謀求利益的工具,甚至有的軍閥用日本人提供的武器,軍隊中有日軍士兵當著顧問,也把“反蔣抗日”口號喊得震天響。

真正戰鬥在抗日一線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後改成東北抗聯)卻很少有人關注。

徐遠山也想前往東北,給那些真正的抗日英雄幫一把,但他也知道,自己暫時還沒有這個實力和能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