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詹桂華:禪養小鎮

有陽光的冬天是很好的。 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河面, 能看到河岸明豔亮麗的黃葉紅葉, 還能看到不遠的寶珠峰。 正是摘香菇的季節,

小鎮上很安靜, 鄉下的老百姓都在菇棚裡忙碌, 偶爾有汽車喇叭的鳴響。

我經常在店裡的櫥窗下曬太陽, 無論外面寒風怎麼呼嘯, 絲毫不影響享受陽光帶給我的愜意與幸福。 櫥窗開在南邊, 店面坐東朝西, 只要有太陽, 店裡就有大把大把的陽光灑進來。 一首老歌, 一把椅子, 一本好書, 一杯熱氣騰騰的茶, 一口一口地細呷, 喉頭淡淡的尾韻, 眼中安逸靜美的文字, 就能度過一個閒適的上午。 理想的生活, 就是有不急不忙的生意, 有人愛, 有茶喝, 有所期待。

看書倦了, 我就伺候一下花花草草。 天冷了, 花花草草最怕打霜。

每年的這個季節, 一直很關注天氣, 尤其是夜間的溫差, 趕在打霜前將寶貝花兒全部搬進屋子裡, 店的角角落落裡擺滿了花花草草, 自娛自樂, 營造一種境界, 也算小有禪意吧!看看花花草草有沒有長出新葉子, 再用剪刀剪掉枯葉幹花, 再用小鐵鏟松鬆土, 再用殘茶水澆澆乾燥的。 生活中, 很多事情都是互相影響的, 養花的同時, 花也在養我, 把一盆花養得很好, 心裡有一種成就感和富足感, 還能從養花中悟出很多智慧。 教育孩子的時候, 孩子也在教育我, 直到有一天, 孩子長大了, 性格很好, 品行很好, 我們做父母的, 也就幸福了。

有時候, 我也出去走走, 大橋上站站, 就在店附近隨意看看。 鄰居們多是很勤勞的, 也很會持家過日子, 自己種的菜園、自留地都豐收了。 夏家老嫂子砍了大捆大捆的雪裡紅, 洗淨、曬乾, 準備製成一壇一壇的酸菜。 她的老公、兩個兒子、兩個媳婦都在外面打工, 她一個人在家帶孫子, 每天送孫子上學, 喂一頭豬子, 種菜園、挖豬菜, 從早到晚,

走路帶小跑。 年底的時候, 打工的老公、兒子、媳婦都回家過春節, 一大家子, 宰了年豬, 圍著個火爐子, 其樂融融。

後院的陳大媽將吃不完的蘿蔔切絲、蒸熟、曬乾, 待寒冬臘月年豬宰了之後, 很好的火鍋底料。 陳大媽也是在鄉下待習慣了, 勞動慣了, 勞累慣了, 每次去隨州的兒子家裡, 都惦記著老家裡的幾席菜園子、幾個雞子……

隔壁的袁妹, 雖然年輕, 卻依然勤儉, 一邊照顧著癱瘓多年的老母親, 一邊辛勤勞作, 自留地的紅薯, 煮熟、切片、曬乾、炒熟, 既美味又營養又廉價的零食。 袁妹是個愛乾淨的人, 只要是大晴天, 門前支一個鐵架子、兩棵樹之間拉一根細鐵絲, 晾滿了洗得幹乾淨的衣服和被子, 再把癱瘓的媽媽推出來洗洗頭髮、曬曬太陽。

左鄰右舍的,站著、坐著,東一句、西一句的的咵著。麻將館的老闆娘,坐在門口逗別人家的小孩。老街的單身漢,靠著河邊的大理石欄杆,陪清潔工說話。愛釣魚的馬家小夥子在太陽底下擺弄他的漁具。年輕的時候一直在外面跑江湖的胡師傅也慢慢退居二線,背對著太陽、翹個二郎腿,夾一根煙,吞雲吐霧。小鎮上的老百姓,處處充滿了煙火氣,平凡的日子,閑閒散散,或許一輩子就是這樣操勞家務、勤儉持家、相夫教子、敬老愛幼。我很喜歡這樣的平淡,平淡中隱藏著淡淡的美、淡淡的快樂、淡淡的幸福。

我們是山區小鎮,小鎮上沒有大型廠礦和企業,因此,鎮上常住的居民除了部分做生意的,大多是地道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佛教聖地禪養下的農民,當然懂得鋤田搭架、種豆種瓜,一方面勤勞,一方面敬重泥土,和大自然友好相處,一方面對萬物懷有敬畏之心,地裡什麼都種,稻穀、玉米、花生、大豆、芝麻、五穀雜糧,自給自足,應有盡有。山區小鎮的農民,大多是很淳樸的,眉目裡都是和善,穿透歲月沉澱下來的,那些只可意會、語言說不清的東西,還有內心成熟、自信、和生活的平實自在,無論他們穿著多麼樸素,我都覺得很美。小鎮上的居民,無論貧窮或者富有,他們都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我是農村長大的娃子,父母都是種地的,因為姊妹四個都讀書,在當地是出了名的特困戶,接受了很多鄰里鄉親政府的幫助。感謝父母,小時候的貧窮,給予了我們一生的精神富有,擁有了最寶貴的財富——感恩。

小時候,每天放學之後,就去棉花地裡鋤草,草生生不息,怎麼都鋤不完。深秋裡,每天都去山上薅一擔松毛,每天燒火做飯,每天都沒有攢下的松毛。有時候就對父母埋怨。現在仔細回想,心裡卻滿是感激,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也懂得了生活不易,父母不易,珍惜生活,孝敬父母。生活就是這樣,父母越是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長大後越是懂得感恩。

二十多年生活在這個小鎮,越來越覺得自己和周圍的老百姓都是一樣的與世無爭,都是一樣的淳樸自然,都是一樣的淡泊安靜,但也不缺乏對生活的嚮往和努力。一年四季,我們的身體裡都萌生著春天花開、夏天繁盛、秋天收斂、冬天儲藏;一年四季,我們隨時都和佛教大洪山對話,跟泥土對話,跟泉水對話,跟日月星辰對話,修身養性的寶地!

七十多歲的老人深山挖的野葛根

九十三歲的老人來趕集

悠閒且滿目期待的老人

作者簡介:詹桂華,筆名桂子,隨州市長崗鎮人,“大洪山文藝”小編。70後,一位享受小鎮煙火人生的文學女子,偶有文字見諸報刊雜誌。

左鄰右舍的,站著、坐著,東一句、西一句的的咵著。麻將館的老闆娘,坐在門口逗別人家的小孩。老街的單身漢,靠著河邊的大理石欄杆,陪清潔工說話。愛釣魚的馬家小夥子在太陽底下擺弄他的漁具。年輕的時候一直在外面跑江湖的胡師傅也慢慢退居二線,背對著太陽、翹個二郎腿,夾一根煙,吞雲吐霧。小鎮上的老百姓,處處充滿了煙火氣,平凡的日子,閑閒散散,或許一輩子就是這樣操勞家務、勤儉持家、相夫教子、敬老愛幼。我很喜歡這樣的平淡,平淡中隱藏著淡淡的美、淡淡的快樂、淡淡的幸福。

我們是山區小鎮,小鎮上沒有大型廠礦和企業,因此,鎮上常住的居民除了部分做生意的,大多是地道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佛教聖地禪養下的農民,當然懂得鋤田搭架、種豆種瓜,一方面勤勞,一方面敬重泥土,和大自然友好相處,一方面對萬物懷有敬畏之心,地裡什麼都種,稻穀、玉米、花生、大豆、芝麻、五穀雜糧,自給自足,應有盡有。山區小鎮的農民,大多是很淳樸的,眉目裡都是和善,穿透歲月沉澱下來的,那些只可意會、語言說不清的東西,還有內心成熟、自信、和生活的平實自在,無論他們穿著多麼樸素,我都覺得很美。小鎮上的居民,無論貧窮或者富有,他們都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我是農村長大的娃子,父母都是種地的,因為姊妹四個都讀書,在當地是出了名的特困戶,接受了很多鄰里鄉親政府的幫助。感謝父母,小時候的貧窮,給予了我們一生的精神富有,擁有了最寶貴的財富——感恩。

小時候,每天放學之後,就去棉花地裡鋤草,草生生不息,怎麼都鋤不完。深秋裡,每天都去山上薅一擔松毛,每天燒火做飯,每天都沒有攢下的松毛。有時候就對父母埋怨。現在仔細回想,心裡卻滿是感激,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也懂得了生活不易,父母不易,珍惜生活,孝敬父母。生活就是這樣,父母越是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長大後越是懂得感恩。

二十多年生活在這個小鎮,越來越覺得自己和周圍的老百姓都是一樣的與世無爭,都是一樣的淳樸自然,都是一樣的淡泊安靜,但也不缺乏對生活的嚮往和努力。一年四季,我們的身體裡都萌生著春天花開、夏天繁盛、秋天收斂、冬天儲藏;一年四季,我們隨時都和佛教大洪山對話,跟泥土對話,跟泉水對話,跟日月星辰對話,修身養性的寶地!

七十多歲的老人深山挖的野葛根

九十三歲的老人來趕集

悠閒且滿目期待的老人

作者簡介:詹桂華,筆名桂子,隨州市長崗鎮人,“大洪山文藝”小編。70後,一位享受小鎮煙火人生的文學女子,偶有文字見諸報刊雜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