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曬”出藍天保衛戰成績單 成都優良天數已超230天

一微克一微克摳出藍天, 成都說到做到。 資料顯示, 截至12月7日, 成都2017年空氣品質優良率為63%, 優良天數已達230天, 而這一數字還在持續上升, 到12月15日, 成都又拿下了3個優良天。

“這創下了成都自2013年實行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啟動PM2.5監測以來的最高水準, 也提前24天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2017年度優良天數目標任務。 ”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的語氣裡充滿欣慰, 優良天越來越多的同時, 重污染天數也在逐年減少, 從2013年的62天下降到13天, 下降幅度接近80%。

這份藍天保衛戰成績單是肯定也是鞭策, 肯定了今年以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的精准有效同時也鞭策全市上下要繼續以最大決心、最大努力,

堅決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230+”

空氣品質優良天數不斷更新

“今年冬天天氣確實好多了, 這個太陽曬起真的舒服!”幾位老人昨日在公園長椅上的閒聊, 不經意傳入記者的耳中。 抬頭看了看成都的天空, 冬天的暖陽正在藍天白雲裡鋪灑。

“冬日裡, 暖陽和銀杏更配喲!”打開微信朋友圈, 冬天的寒冷似乎也突兀地消失了, 彌漫著的, 都是一條條萬里晴空的消息, 伴著笑顏, 都是溫暖。

來自市環保局的空氣品質監測資料足以說明這冬日暖陽的“氣質”——截至12月7日, 全市優良天數達230天, 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84、52微克/立方米, 優良天數同比增加21天, PM10、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6.0%、11.9%。

短短幾天後, 紀錄再次刷新, 截至12月15日, 成都又拿下3個優良天, 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33天。

“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得益于成都的早謀劃、早佈局。 ”四川省環科院院長葉宏感歎說, 受靜穩、雨少、風速小、逆溫頻繁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 秋冬季歷來是四川盆地的重污染天氣高發期。 “而今年不同, 《成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2017年修訂版)》的施行, 降低了預警啟動門檻, 污染減排措施更准、更嚴, 參與的市民和企業更廣泛、參與方式更多元, 使得對於重污染天氣的防治從‘遭遇戰’變為了‘阻擊戰’。 ”

其實, 今冬大氣污染“阻擊戰”的序幕, 早在年初就已拉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成都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在年初就將成都平原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列為2017年全省環保“一號工程”。

省環保廳明確表示要將大氣治理一半精力投到成都平原, 並將進一步強化成、德、綿、遂、資、眉、樂、雅8個市聯防聯控。

成都也在發力。 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多次安排部署, 7次召開成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市領導組織參加的專題會、現場會近50次;同時市級部門和區(市)縣各個層級的現場會、突擊檢查也從未間斷。 現場評比、集中督辦、抽查檢查、區(市)縣排名、約談區(市)縣政府負責人……壓力層層傳遞, 為的是壓實區(市)縣、部門的責任, 保證以“最大決心”打好藍天保衛戰。

2月26日, 成都正式宣佈啟動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 即開展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汙減排、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霾“六大行動”,

實施落實責任、綜合保障等50條舉措, 對大氣污染防治實行“掛圖作戰”。

6月18日, 《實施“成都治霾十條”推進鐵腕治霾工作方案》出爐, 圍繞源頭治理、分類治理和協作治理提出了十個方面的47條細化措施, 再次表明要以鐵的決心、鐵的手段“逗硬”大氣污染, 促進成都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

“這一年來, 我們在環境監察執法過程中也深刻感受到了‘摳出藍天’的不易。 ”每天清晨, 成都市環境監察執法支隊三科副科長李冰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 便是查看有無交辦案件。 “接到案件後, 我們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核實, 看投訴情況是否屬實。 ”李冰坦言, 任何一起群眾的信訪投訴, 無論地點在哪兒, 時間是早是晚, 他們都會以最快速度進行處理,

絕不耽誤。 “這不, 這週末, 我女兒還叫我去登山呢, 我只有再次拒絕她了, 還挺不好意思的, 是有些時候沒陪她了。 ”她笑道。

這正是在霧霾“阻擊戰”前, 我市提前佈局, 開展污染治理的一個縮影。 鐵腕治霾, 就是為了讓市民看到更多藍天白雲、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

多管齊下鐵腕治霾

加快提升科技治霾成果覆蓋率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對生態環境的需要, 成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看得見”的實效, 這是政府、企業與市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來之不易、令人欣喜。 今年以來, 全市各級各部門按照市委“治霾十條”、市政府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的總體部署, 積極行動, 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開展壓減燃煤行動, 成都大力推進燃煤鍋爐淘汰和“煤改電”“煤改氣”,完成767台燃煤鍋爐的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完成總體任務的80.57%,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實現燃煤鍋爐“清零”。

開展治汙減排行動,完成88戶落後產能工藝或設備的拆除,另有12戶已實施停產、斷電、斷水,不再具備恢復生產能力。同時,全面清理整治“散亂汙”企業,已關閉取締14148家。

開展控車減油行動,淘汰黃標車2.2萬輛,全市黃標車基本淘汰完畢。大力開展機動車尾氣路檢、場檢,重點檢測重型貨車、客運汽車等。

開展清潔降塵行動。全市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全面開展建設工程文明施工達標和揚塵線上視頻監測工作,1358個符合安裝條件的建設工程項目已全部安裝揚塵線上視頻監測設備。

開展綜合執法行動,採取不定時間、不打招呼、直接奔赴現場、直接檢查的方式開展突擊檢查,並利用無人機開展航拍巡查。1—10月,全市環保行政處罰2854件,處罰金額1.8億元,偵破10起非法經營不合格柴油系列案件。

而在堅持雷霆手段的同時,科技治霾行動也在以其高效率、高成效的特點,不斷發揮巨大威力。

多功能抑塵車上配備有多個噴槍,可噴出超細的水霧,能有效抑制道路揚塵,被它洗過的街道,清新乾淨;一座座霧炮機正在“噴雲吐霧”,讓煙塵彌漫的工地少了許多印象裡的“朦朧”;截至目前,汽油車尾氣淨化裝置已安裝1500余支,大型移動除霾淨化機已意向性銷售20餘台,乘用車除霾空調濾芯已銷售1000餘個……隨著科技成果的推廣覆蓋,科技力量儼然成為“治霾”的一把好手。

今年以來,成都先後召開多次科技治霾現場辦公會和科技治霾技術與產品應用推廣會,先後協同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實施了“多尺度噴淋噴霧除霾技術”專案,組織市氣象局、中物院成都科技中心、成都資訊工程大學、成都易態易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中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在人工增雨、逆溫層人工影響、霧霾吸除、汽車尾氣治理等領域凝練了一批霧霾治理技術項目。今後,更多環保“神器”將走進我們的生活——

天府廣場周邊,“超細清水霧技術”正在進行系統安裝調試。通過高壓以霧狀的形態噴出,可以產生直徑1-10微米的高速均勻細水霧,降解距離地面10米以內的漂浮揚塵顆粒物,起到除霾、降塵、降溫、增加空氣濕度、增加負氧離子的作用;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試驗場上空,一架直升機正穿過高度僅為100米左右、厚度近200米的貼地逆溫層,向目的地區域播撒超低溫液氮。這一名為“應用冷卻技術人工影響逆溫層的研究與試驗”,旨在探索通過人工干預近地面逆溫層改善局部大氣擴散條件、進而改善空氣品質的有效途徑,這項技術也將有望緩解成都長期以來備受困擾的冬季氣象不利條件;

……

“230+”個優良天數,印證了多管齊下的各項行動對空氣品質的有效轉變。2013年—2016年,成都市PM2.5濃度分別為97、77、64、63微克/立方米,呈逐年下降態勢,2016年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了35.1%。

共治共用

人人攜手方能撥“霾”見日

每位市民都在問一個問題,成都治理好大氣污染要多久?

成都以全省3%的土地面積,支撐了全省20%的常住人口,貢獻了全省36%的GDP(超過萬億),活躍著全省30%的機動車(突破470萬輛);秋冬季節降雨大幅減少,近地面逆溫頻率上升,大氣環境容量僅為夏季的1/5。

這些無一不在說明一個道理:成都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巨大,冬季氣象擴散條件差。天不幫忙,就要靠人的努力,撥“霾”見日絕非一日之功,大氣污染防治更非一人之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如今的蔚藍,就是最好的例證。

點開“蓉e行”平臺,選擇停駛日期,點擊提交,不一會,市民張建就收到了平臺推送的確認消息,“這次我申報了3天的停駛申請,加起來我已經在’蓉e行’上申報了37天,獲得了370個積分。”來自成都市交管局的資訊顯示,自今年7月23日成都交警“蓉e行”眾治聯盟平臺上線以來,註冊用戶已達27萬餘人,“私家車停駛申報”總天數達35909天,申報車輛6483輛。

來自國內共用單車兩大領導品牌摩拜和ofo的資料顯示,成都市共用單車累計註冊用戶總數已超千萬人,日活躍用戶也在百萬量級;自去年11月、12月相繼在蓉投放以來,成都市民使用這兩大品牌單車的騎行總里程已超8億公里,相當於繞赤道約2萬圈,繞成都繞城高速超941萬圈,減少碳排放量約10萬噸,相當於植樹約2000萬棵,相當於約2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

在青羊區王家塘12號院,居民們把已經分類好的垃圾放在集中收集區,等待這些餐廚垃圾的不是垃圾清運車,而是將以好氧堆肥方式進行就地處理。“這種處理方式不僅讓社區的垃圾量減少了三分之一,還能滿足社區綠化所需。”成都“根與芽”的志願者說,目前成都已近5000位居民參與垃圾減量、分類行動。

市民行動了起來,企業也“不甘示弱”。在11月27日零時,成都拉響重污染天氣藍色預警後,國電金堂電廠等8家火電、水泥、玻璃行業企業積極回應,嚴格執行宣導性措施,對重點污染源進行特殊管控,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主動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國電金堂電廠和三瓦窯電廠降低生產負荷、減少用煤量、壓減發電量,金堂電廠達到穩定超低排放要求,三瓦窯電廠減排30%;都江堰拉法基、四川亞東和四川蘭豐水泥公司停止部分生產線、加大SNCR噴氨量,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同比均減少50%;南玻、台玻和明達玻璃降低生產量、加大SNCR噴氨量,氮氧化物總量同比分別下降47%、50%、44%……

解決成都的大氣污染問題,既需要堅定態度,也需要科學方法,更需要全社會支援。凝全市之共識,聚全市之力量,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未來,看得見藍天白雲、望得見雪山彩虹、享得了冬日暖陽的日子,將常伴左右。

著眼未來

推動污染防治常態化、長效化

鍥而不捨,方能金石可鏤。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常態化、長效化,才能保持這來之不易的藍天白雲。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如何擺陣佈局、策劃攻防,才能贏得藍天保衛戰的勝利?“繼續以鐵的手段、一以貫之的恒心堅決抓好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推進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市環保局表明了態度。

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要以堅定態度打好治霾攻堅戰。全力推進“治霾十條”和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以“零容忍”態度清理關閉“散亂汙”企業,大力實施“煤改電”“煤改氣”,全面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加快落後產能淘汰,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佈局,持續推進尾氣治理、揚塵防治、露天禁燒等綜合治理,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打好大氣治理攻堅戰。

其次要以科學方法增強治霾精准度。加強與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定期開展全市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及時更新大氣污染物源排放清單。推進科技治霾,強化環保關鍵技術創新研發和轉化運用,利用車載雷達、無人機、機動車尾氣遙感檢測等現代化手段,實現對污染源的快速發現、精准識別、及時處置。

三是以全民力量打好治霾組合拳。落實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鼓勵企業採用先進生產工藝和治理技術,從源頭堵住污染源。深入開展環保“十進”活動,大力宣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充分激發企業、學校、市民等主體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參與、共治共用、共促發展的大氣污染防治格局。

同時要抓好目標考核,根據2017年各區(市)縣空氣品質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嚴格按照《成都市空氣品質考核激勵辦法》,對不能完成任務的區(市)縣嚴格考核和處理,實行通報、約談和財政資金扣繳;對完成任務的區(市)縣進行表彰和資金獎勵。

此外,還要抓好督察執法。據瞭解,省環保督察辦將于2017年11月上旬至2018年2月中旬開展成都平原地區2017年-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察,成都市也已同步開展專項督察和執法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會同市環保督察辦,集中組織力量,分片區、分階段、分行業開展攻堅行動落實情況督察。定期公佈空氣品質排名,按月通報攻堅方案落實情況,對空氣品質惡化,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區(市)縣和市級部門進行通報,並對相關責任人約談問責;市環保局將統籌協調環保督察辦和公安環境犯罪偵查支隊,制定專項行動方案,始終對各類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保持高壓態勢,讓“凡污染、必嚴查”“凡污染、必重處”成為常態。

成都大力推進燃煤鍋爐淘汰和“煤改電”“煤改氣”,完成767台燃煤鍋爐的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完成總體任務的80.57%,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實現燃煤鍋爐“清零”。

開展治汙減排行動,完成88戶落後產能工藝或設備的拆除,另有12戶已實施停產、斷電、斷水,不再具備恢復生產能力。同時,全面清理整治“散亂汙”企業,已關閉取締14148家。

開展控車減油行動,淘汰黃標車2.2萬輛,全市黃標車基本淘汰完畢。大力開展機動車尾氣路檢、場檢,重點檢測重型貨車、客運汽車等。

開展清潔降塵行動。全市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全面開展建設工程文明施工達標和揚塵線上視頻監測工作,1358個符合安裝條件的建設工程項目已全部安裝揚塵線上視頻監測設備。

開展綜合執法行動,採取不定時間、不打招呼、直接奔赴現場、直接檢查的方式開展突擊檢查,並利用無人機開展航拍巡查。1—10月,全市環保行政處罰2854件,處罰金額1.8億元,偵破10起非法經營不合格柴油系列案件。

而在堅持雷霆手段的同時,科技治霾行動也在以其高效率、高成效的特點,不斷發揮巨大威力。

多功能抑塵車上配備有多個噴槍,可噴出超細的水霧,能有效抑制道路揚塵,被它洗過的街道,清新乾淨;一座座霧炮機正在“噴雲吐霧”,讓煙塵彌漫的工地少了許多印象裡的“朦朧”;截至目前,汽油車尾氣淨化裝置已安裝1500余支,大型移動除霾淨化機已意向性銷售20餘台,乘用車除霾空調濾芯已銷售1000餘個……隨著科技成果的推廣覆蓋,科技力量儼然成為“治霾”的一把好手。

今年以來,成都先後召開多次科技治霾現場辦公會和科技治霾技術與產品應用推廣會,先後協同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實施了“多尺度噴淋噴霧除霾技術”專案,組織市氣象局、中物院成都科技中心、成都資訊工程大學、成都易態易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中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在人工增雨、逆溫層人工影響、霧霾吸除、汽車尾氣治理等領域凝練了一批霧霾治理技術項目。今後,更多環保“神器”將走進我們的生活——

天府廣場周邊,“超細清水霧技術”正在進行系統安裝調試。通過高壓以霧狀的形態噴出,可以產生直徑1-10微米的高速均勻細水霧,降解距離地面10米以內的漂浮揚塵顆粒物,起到除霾、降塵、降溫、增加空氣濕度、增加負氧離子的作用;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試驗場上空,一架直升機正穿過高度僅為100米左右、厚度近200米的貼地逆溫層,向目的地區域播撒超低溫液氮。這一名為“應用冷卻技術人工影響逆溫層的研究與試驗”,旨在探索通過人工干預近地面逆溫層改善局部大氣擴散條件、進而改善空氣品質的有效途徑,這項技術也將有望緩解成都長期以來備受困擾的冬季氣象不利條件;

……

“230+”個優良天數,印證了多管齊下的各項行動對空氣品質的有效轉變。2013年—2016年,成都市PM2.5濃度分別為97、77、64、63微克/立方米,呈逐年下降態勢,2016年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了35.1%。

共治共用

人人攜手方能撥“霾”見日

每位市民都在問一個問題,成都治理好大氣污染要多久?

成都以全省3%的土地面積,支撐了全省20%的常住人口,貢獻了全省36%的GDP(超過萬億),活躍著全省30%的機動車(突破470萬輛);秋冬季節降雨大幅減少,近地面逆溫頻率上升,大氣環境容量僅為夏季的1/5。

這些無一不在說明一個道理:成都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巨大,冬季氣象擴散條件差。天不幫忙,就要靠人的努力,撥“霾”見日絕非一日之功,大氣污染防治更非一人之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如今的蔚藍,就是最好的例證。

點開“蓉e行”平臺,選擇停駛日期,點擊提交,不一會,市民張建就收到了平臺推送的確認消息,“這次我申報了3天的停駛申請,加起來我已經在’蓉e行’上申報了37天,獲得了370個積分。”來自成都市交管局的資訊顯示,自今年7月23日成都交警“蓉e行”眾治聯盟平臺上線以來,註冊用戶已達27萬餘人,“私家車停駛申報”總天數達35909天,申報車輛6483輛。

來自國內共用單車兩大領導品牌摩拜和ofo的資料顯示,成都市共用單車累計註冊用戶總數已超千萬人,日活躍用戶也在百萬量級;自去年11月、12月相繼在蓉投放以來,成都市民使用這兩大品牌單車的騎行總里程已超8億公里,相當於繞赤道約2萬圈,繞成都繞城高速超941萬圈,減少碳排放量約10萬噸,相當於植樹約2000萬棵,相當於約2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

在青羊區王家塘12號院,居民們把已經分類好的垃圾放在集中收集區,等待這些餐廚垃圾的不是垃圾清運車,而是將以好氧堆肥方式進行就地處理。“這種處理方式不僅讓社區的垃圾量減少了三分之一,還能滿足社區綠化所需。”成都“根與芽”的志願者說,目前成都已近5000位居民參與垃圾減量、分類行動。

市民行動了起來,企業也“不甘示弱”。在11月27日零時,成都拉響重污染天氣藍色預警後,國電金堂電廠等8家火電、水泥、玻璃行業企業積極回應,嚴格執行宣導性措施,對重點污染源進行特殊管控,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主動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國電金堂電廠和三瓦窯電廠降低生產負荷、減少用煤量、壓減發電量,金堂電廠達到穩定超低排放要求,三瓦窯電廠減排30%;都江堰拉法基、四川亞東和四川蘭豐水泥公司停止部分生產線、加大SNCR噴氨量,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同比均減少50%;南玻、台玻和明達玻璃降低生產量、加大SNCR噴氨量,氮氧化物總量同比分別下降47%、50%、44%……

解決成都的大氣污染問題,既需要堅定態度,也需要科學方法,更需要全社會支援。凝全市之共識,聚全市之力量,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未來,看得見藍天白雲、望得見雪山彩虹、享得了冬日暖陽的日子,將常伴左右。

著眼未來

推動污染防治常態化、長效化

鍥而不捨,方能金石可鏤。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常態化、長效化,才能保持這來之不易的藍天白雲。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如何擺陣佈局、策劃攻防,才能贏得藍天保衛戰的勝利?“繼續以鐵的手段、一以貫之的恒心堅決抓好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推進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市環保局表明了態度。

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要以堅定態度打好治霾攻堅戰。全力推進“治霾十條”和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以“零容忍”態度清理關閉“散亂汙”企業,大力實施“煤改電”“煤改氣”,全面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加快落後產能淘汰,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佈局,持續推進尾氣治理、揚塵防治、露天禁燒等綜合治理,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打好大氣治理攻堅戰。

其次要以科學方法增強治霾精准度。加強與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定期開展全市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及時更新大氣污染物源排放清單。推進科技治霾,強化環保關鍵技術創新研發和轉化運用,利用車載雷達、無人機、機動車尾氣遙感檢測等現代化手段,實現對污染源的快速發現、精准識別、及時處置。

三是以全民力量打好治霾組合拳。落實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鼓勵企業採用先進生產工藝和治理技術,從源頭堵住污染源。深入開展環保“十進”活動,大力宣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充分激發企業、學校、市民等主體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參與、共治共用、共促發展的大氣污染防治格局。

同時要抓好目標考核,根據2017年各區(市)縣空氣品質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嚴格按照《成都市空氣品質考核激勵辦法》,對不能完成任務的區(市)縣嚴格考核和處理,實行通報、約談和財政資金扣繳;對完成任務的區(市)縣進行表彰和資金獎勵。

此外,還要抓好督察執法。據瞭解,省環保督察辦將于2017年11月上旬至2018年2月中旬開展成都平原地區2017年-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察,成都市也已同步開展專項督察和執法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會同市環保督察辦,集中組織力量,分片區、分階段、分行業開展攻堅行動落實情況督察。定期公佈空氣品質排名,按月通報攻堅方案落實情況,對空氣品質惡化,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區(市)縣和市級部門進行通報,並對相關責任人約談問責;市環保局將統籌協調環保督察辦和公安環境犯罪偵查支隊,制定專項行動方案,始終對各類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保持高壓態勢,讓“凡污染、必嚴查”“凡污染、必重處”成為常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