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易經》《金剛經》共同揭示出這條天規,讀懂了就是高人

《易經》是中華大道之源,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的最高經典之一。 在這兩部經典中, 有一條教義是共同的, 這就是變化、不居、不住。

變動不居, 周流六虛

《周易》上告訴我們,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推而變化生”, 萬事萬物總是處在永恆的變化之中。

“易之為書也, 不可遠, 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 周流六虛, 上下無常, 剛柔相易, 不可為典要, 唯變所適。 ”易道講求的就是變化, 永遠處在變化之中, 四方上下周流無礙,

不停留在某一點上。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 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 所以, “變”是《易經》的精髓和靈魂。 整個《易經》說的就是“變”。 高等智慧的人, 不但知變, 而且能適應這個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變是我們保持活力和生機, 不斷進取的第一法門。 漢代智聖東方朔曾經告誡兒子說, 與物變化, 隨時之宜, 無有常家。 意思就是要隨時準備應對外界的變化, 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 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一點上。 孔子說, 君子不器。 不器就是不成為任何一種專門的器具, 要隨時變化, 不要把自己的才能、興趣等等完全限制於某一點, 故步自封、畫地為牢。

所以, 老子和孔子不約而同地讚美水, 因為水是沒有形的,

隨時變化的, 也是諸物中最符合道的。

無所住而生其心

同樣地, 《金剛經》中講, 無所住而生其心。

住, 是停滯、固守之意。 應無所住:即心靈不要凝滯, 不要被所思所慮所蒙蔽。

所謂“不住色生心, 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聲香味觸法, 這些東西都是不斷變化的, 如霧亦如電,

在這些東西上面住心, 是毫無意義的。

一般人的心總是是有所得、有所住的, 正因為如此, 才遮蔽了本自具足的智慧。

《壇經》記載:五祖弘忍為六祖惠能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 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何期自性, 本無動搖;何期自性, 能生萬法。 "

惠能的意思是說, 人的本性是自在清淨的, 具足一切的。 如果人的心在聲香味觸法, 這些方生方死, 不斷變化的東西上停滯, 就會生出妄念、妄心。

妄念、妄心是虛妄的, 不真實的, 它們蒙蔽我們的本心本性, 讓我們顛倒夢想。 縱觀人的一生, 煩惱、痛苦都來自人的妄念、妄心。 只有我們擺脫了這個妄念、妄心, 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的本性, 自性, 具足一切智慧。

所以, 不管是《易經》中的不居, 還是《金剛經》中的不住, 都告訴我們, 不要凝滯於外物, 不要因為方生方死的外物, 產生妄念、妄心, 只有這樣, 才能真正回歸自性本心。

圖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