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藥不如粥:上至宮廷下到平民都愛的粥膳

淘洗一把粳米,檢點食材草藥, 支起鍋, 升起火, 細熬慢燉間, 一碗食藥一體的粥就閃亮登場了。 如此粥膳, 既能防病治病, 又可調養氣血, 是神仙也愛的好滋味。

1973年,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部珍貴的帛書《五十二病方》, 記載了用青粱米粥治療蛇傷的方法。 這或許是春秋戰國之際的民間驗方, 但卻證明了粥膳養生治病的久遠歷史。

西漢初年, 陽虛侯病得很重, 請了許多醫生來看, 都認定是“厥病”, 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 就是氣逆導致的一類疾病。 但這些醫生開出的藥方, 並沒有治好陽虛侯, 倒讓他更加虛弱。 最後, 陽虛侯的家人請來了名醫淳于意。 在看過病人之後,淳於意給出了另一種見解。 他說陽虛侯患上了“痹症”, 病灶在右脅下, 大小像杯子, 令人氣喘, 逆氣上升, 這才導致吃不下東西。

判斷好病情, 淳于意開方下藥, 讓病人服食火齊粥。 這粥一連喝了六天,

陽虛侯體內的逆氣, 在粥的作用下漸漸下行。 淳於意這才改用丸藥, 又過了六天, 陽虛侯的病就痊癒了。

火齊粥的配方現已無從知曉,但它在淳於意手中的神奇功效, 則被司馬遷記載入《史記》, 千古流傳。

到了東漢,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錄了對粥膳更為系統的認識。 於是, 粥膳也不再是偶一為之, 而成為治病調養的首選了。

張仲景說, 在服用桂枝湯後, 須“啜熱稀粥一升餘, 以助藥力。 ”桂枝湯是張仲景非常得意的一劑藥方, 而如此驗方卻要用熱粥來提升藥力, 可見藥食同源的觀念下, 古人眼中粥的地位。

除了吃藥後喝粥, 張仲景還提供了幾個把粳米和藥材一同熬煮的方子, 桃花湯、白虎湯和竹葉桂枝湯, 在煎煮的過程中都加入了粳米。

粳米這種最普通的食材, 一下子躋身藥材行列。 粳米本身就有調養功效, 再加入其他具有滋補治療效果的食材和藥材, 慢火熬制的過程, 更利於食材藥材功效的激發。 而且粥不像藥湯一般苦口, 就更受到人們的歡迎了。

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正月, 一代梟雄曹操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臨終前, 他頒佈遺囑, 也就是後世所謂《魏武遺令》。 《遺令》中提到, 曹操行軍到半夜, 突然感覺身體不適, 便命人熬了熱粥喝下, 等發出一身汗後, 再服用當歸湯, 這才令病情得到緩解。 曹操的這碗救命粥是在服藥前飲用的。 這碗粥, 幫助曹操出了一身汗, 按照現代醫學的解釋, 就是張開了毛孔, 排出了毒素。 這也是粥能幫助藥力發揮作用的重要原因。

俗話說, 是藥三分毒。 雖然都能達到治病救人的最終功效, 食物療法卻沒有藥石傷身的副作用。 米粥本身有滋養功能, 易於被人接受, 而且和大部分藥材都性質合拍, 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消除藥物本身的毒性。

粥的受眾廣泛,

上至宮廷貴族, 下到平民百姓, 都喝得起, 也喜歡喝。 而能夠寓食於療的粥膳, 尤其受到人們青睞。

至於把藥材當做食材, 則是唐代時興的做法。 比如胡麻, 唐人就喜歡添加到飯中服用。 詩人劉長卿去尋他隱居山野的朋友, 得到了一頓胡麻飯的招待, 頗為感懷, 寫下“唯有胡麻當雞黍, 白雲來往未嫌貧”的句子。

而白居易筆下的胡麻食品, 則是一碗胡麻粥:“饑聞麻粥香, 渴覺雲湯美。 ”白居易覺得胡麻粥香美可口的原因是肚子餓, 他大概不知道, 他這碗充饑的熱粥, 還是一道不折不扣的藥膳呢。 明初編纂的大型醫書《普濟方》中, 就收錄了胡麻粥的處方, 這味粥有益氣力、補衰老, 潤肺止咳等功效。

在以藥入粥盛行的唐代,白居易可算得上“食粥達人”了。 在一首題為《齋居》的詩中,他說自己在虔心齋戒、不食葷腥的日子裡,所食的便是“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詩中的“黃耆”就是中藥材“黃芪”。中醫認為,黃芪是補氣諸藥之最,固表止汗、補氣益虛,藥用價值很高。蘇軾謫居密州時,曾經大病一場,初愈後也曾“黃耆煮粥薦春盤”,用來調理病後虛弱的身體。

唐人馮贄在筆記小說《雲仙雜記》中記載,白居易在翰林院時,曾經得到皇帝御賜的一甌防風粥,“食之口香七日”。防風粥清熱祛風,除濕祛邪,可以治療風寒感冒等病症。這種用防風草、蔥白和粳米一起熬成的粥,是否真的如此香甜,令人“口香七日”,實在無從得知。但能得到皇帝的青睞,特意賜粥,也是讓白居易難以忘懷的一次體驗。

白居易最偏愛的粥,要算雲母粥。看他在詩中反復強調:“何以解宿齋,一杯雲母粥”;“何以療夜饑,一匙雲母粉”。真是晨起一杯,夜半一杯,早飯夜宵都離不開雲母粥的陪伴。雲母是一類礦物中藥材,《本草經》中記載為“味甘,平,無毒”,服用後有延年益壽的作用。白居易愛喝雲母粥,想必也存了以此養生的心願。

白居易一生顛沛,卻得以在75歲高齡辭世,這些養生粥膳對他的身體健康應該也起了很大幫助。

北宋“蘇門四學士”的張耒曾做過一篇《粥記》:“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臟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晨起食一大碗粥的好處,在張耒眼中如許多,養生的奧秘其實再簡單不過。

早餐粥稍加一點心思,就又是一道粥膳。南宋詩人楊萬里寫過一首《寒食梅粥》:“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把梅花瓣與粳米一同熬成的梅花粥,可以疏肝理氣,健脾開胃,可謂既風雅又實用。

除了楊萬里,還有不少文人喜歡這道梅花粥。梅花粥雖好,未免雅過了頭。平凡人家如果想喝粥養生,倒不妨試試南宋大詩人范成大筆下“疫鬼聞香走無處”的“口數粥”。這個“口數粥”又為何物呢?其實,它的原材料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豆子,無論赤豆、黑豆、綠豆、黃豆還是白扁豆,任何豆類都可入粥。五顏六色的豆類,在災荒之年是替代糧食的飯食,而拿來煮粥,又是滋補養生的粥膳。

黃豆健脾寬中,黑豆活血利水,綠豆消暑清熱,赤豆消腫解毒,不同顏色的豆子,有著不同的營養價值,而且隨處可見,容易烹調。豆子是地地道道的家常食材,煮成粥後的功效也在於食養滋補,而不是治病。這或許才是粥膳最深刻的奧義:以平凡的食材滋潤身心,在生活中得以養生。

美食達人蘇東坡愛喝粥,還自創過一味雜菜粥,被後人稱作“東坡羹”。不過,蘇東坡的粥更多是滿足食欲,而他弟弟蘇轍則更講究喝粥療養。

要說蘇轍和粥,就要先說茯苓。茯苓可謂是蘇轍一生的摯友。蘇轍少而多病,年輕時每到夏秋兩季,便被脾、肺病症折磨,無藥可治。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 1057年),蘇轍以18歲的年紀進士及第,可謂一舉成名,但病痛始終困擾著這位少年進士。

直到32歲那年,蘇轍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做官,有人傳授他“道士服氣法”,果然令他的身體有了改善。蘇轍從此醉心於養生學說,並發現茯苓對身體其實大有助益,於是自己嘗試製作了茯苓粥。

茯苓是一種味道甘甜的菌類,是藥材,但當做食材也未嘗不可。明代醫書《本草正》說它,“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髒,治痰之本,助藥之降。”看來,茯苓對於蘇轍的脾肺之症,正是對症之藥。脾主濕,肺主津,脾肺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吃得太幹,米粥卻是一個好選擇。

清代出現的養生著作《粥譜》,收錄了247道粥膳,堪稱粥膳大全。對於粥膳的好處,作者黃雲鵠概括得最好:“粥於養老最宜:一省費,二味全,三津潤,四利膈,五易消化。”

清代著名養生專家曹庭棟有一首《粥療歌》,通俗易懂,如果生活中也想學古人用粥來調養身體,不妨照方實行: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若想皮膚好,大米煮紅棗;氣短體虛弱,粥里加山藥;心虛氣不足,桂圓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清退高熱症,煮粥加蘆根;血壓高頭暈,胡蘿蔔粥靈;防治腳氣病,米糠煮粥飲;腸胃緩瀉症,胡桃米粥燉;頭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便秘補中氣,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葉同粥煮;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

在一首題為《齋居》的詩中,他說自己在虔心齋戒、不食葷腥的日子裡,所食的便是“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詩中的“黃耆”就是中藥材“黃芪”。中醫認為,黃芪是補氣諸藥之最,固表止汗、補氣益虛,藥用價值很高。蘇軾謫居密州時,曾經大病一場,初愈後也曾“黃耆煮粥薦春盤”,用來調理病後虛弱的身體。

唐人馮贄在筆記小說《雲仙雜記》中記載,白居易在翰林院時,曾經得到皇帝御賜的一甌防風粥,“食之口香七日”。防風粥清熱祛風,除濕祛邪,可以治療風寒感冒等病症。這種用防風草、蔥白和粳米一起熬成的粥,是否真的如此香甜,令人“口香七日”,實在無從得知。但能得到皇帝的青睞,特意賜粥,也是讓白居易難以忘懷的一次體驗。

白居易最偏愛的粥,要算雲母粥。看他在詩中反復強調:“何以解宿齋,一杯雲母粥”;“何以療夜饑,一匙雲母粉”。真是晨起一杯,夜半一杯,早飯夜宵都離不開雲母粥的陪伴。雲母是一類礦物中藥材,《本草經》中記載為“味甘,平,無毒”,服用後有延年益壽的作用。白居易愛喝雲母粥,想必也存了以此養生的心願。

白居易一生顛沛,卻得以在75歲高齡辭世,這些養生粥膳對他的身體健康應該也起了很大幫助。

北宋“蘇門四學士”的張耒曾做過一篇《粥記》:“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臟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晨起食一大碗粥的好處,在張耒眼中如許多,養生的奧秘其實再簡單不過。

早餐粥稍加一點心思,就又是一道粥膳。南宋詩人楊萬里寫過一首《寒食梅粥》:“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把梅花瓣與粳米一同熬成的梅花粥,可以疏肝理氣,健脾開胃,可謂既風雅又實用。

除了楊萬里,還有不少文人喜歡這道梅花粥。梅花粥雖好,未免雅過了頭。平凡人家如果想喝粥養生,倒不妨試試南宋大詩人范成大筆下“疫鬼聞香走無處”的“口數粥”。這個“口數粥”又為何物呢?其實,它的原材料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豆子,無論赤豆、黑豆、綠豆、黃豆還是白扁豆,任何豆類都可入粥。五顏六色的豆類,在災荒之年是替代糧食的飯食,而拿來煮粥,又是滋補養生的粥膳。

黃豆健脾寬中,黑豆活血利水,綠豆消暑清熱,赤豆消腫解毒,不同顏色的豆子,有著不同的營養價值,而且隨處可見,容易烹調。豆子是地地道道的家常食材,煮成粥後的功效也在於食養滋補,而不是治病。這或許才是粥膳最深刻的奧義:以平凡的食材滋潤身心,在生活中得以養生。

美食達人蘇東坡愛喝粥,還自創過一味雜菜粥,被後人稱作“東坡羹”。不過,蘇東坡的粥更多是滿足食欲,而他弟弟蘇轍則更講究喝粥療養。

要說蘇轍和粥,就要先說茯苓。茯苓可謂是蘇轍一生的摯友。蘇轍少而多病,年輕時每到夏秋兩季,便被脾、肺病症折磨,無藥可治。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 1057年),蘇轍以18歲的年紀進士及第,可謂一舉成名,但病痛始終困擾著這位少年進士。

直到32歲那年,蘇轍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做官,有人傳授他“道士服氣法”,果然令他的身體有了改善。蘇轍從此醉心於養生學說,並發現茯苓對身體其實大有助益,於是自己嘗試製作了茯苓粥。

茯苓是一種味道甘甜的菌類,是藥材,但當做食材也未嘗不可。明代醫書《本草正》說它,“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髒,治痰之本,助藥之降。”看來,茯苓對於蘇轍的脾肺之症,正是對症之藥。脾主濕,肺主津,脾肺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吃得太幹,米粥卻是一個好選擇。

清代出現的養生著作《粥譜》,收錄了247道粥膳,堪稱粥膳大全。對於粥膳的好處,作者黃雲鵠概括得最好:“粥於養老最宜:一省費,二味全,三津潤,四利膈,五易消化。”

清代著名養生專家曹庭棟有一首《粥療歌》,通俗易懂,如果生活中也想學古人用粥來調養身體,不妨照方實行: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若想皮膚好,大米煮紅棗;氣短體虛弱,粥里加山藥;心虛氣不足,桂圓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清退高熱症,煮粥加蘆根;血壓高頭暈,胡蘿蔔粥靈;防治腳氣病,米糠煮粥飲;腸胃緩瀉症,胡桃米粥燉;頭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便秘補中氣,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葉同粥煮;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