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觀點1+1 七歲男童救陌生小朋友給誰上一課?

蔣萌

七歲男童救陌生小朋友給誰上一課?

背景:12月2日, 在廣西玉林博白縣城松園路段, 一個孩子被三輪車撞倒, 躺在馬路中間, 掙扎著爬不起來。 肇事三輪車主駕車逃走。 過路車輛只是避讓, 路邊的大人選擇旁觀, 反倒是一位7歲大, 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 彎下腰雙手把受傷小男孩抱起, 拖到了旁邊安全的地方, 又找來紙巾為他擦拭。

錢江晚報發表高路的觀點:一些人為自己的冷漠找理由, 就舉扶人反被訛的例子, 為自己開脫。 可是這樣的理由真的站得住腳嗎?因為一些個案就打翻一船人, 把所有人都當成懷疑物件,

本身就不客觀。 而且, 小男孩出事的地段是市區, 馬路上有監控、馬路邊的店家也有監管, 一個簡單的重播就能調查清楚所有的真相, 並不存在被冤枉的可能。 哪怕沒有監控, 還有目擊證人, 路人可以作證, 店家也能作證。 這種在風險上的一點可能跟救一名孩子的重要性相比, 根本不值得一提。 哪怕你有顧慮, 那麼打個電話報個警, 或者在馬路上設置障礙並不難吧?那麼你打了沒有呢, 採取了積極的行為沒有?7歲的男孩扯掉了成人世界的偽裝, 它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 因為“怕被訛”的問題變得理直氣壯。 熱衷於指責社會的處置不公, 熱衷於指責人心不古, 卻對反思自己的冷漠, 反思自身的問題缺乏興趣。
沉浸在自己假想的理性之中, 恰恰忘記了, 這個社會有趨利避害的所謂理性, 更有將責任和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真正的理性。 什麼叫理性, 理性不是利益的得失算計。 在一條生命面前, 明白生命的價值, 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明白輕重緩急, 才叫理性。 基於個人利益基礎上的得失計較, 只能算是自私。

小蔣隨想:《皇帝的新裝》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創作的童話, 那個說真話的小孩戳破了所有大人的虛偽。 《皇帝的新裝》流傳一百多年了, 受眾不計其數。 然而, 當下的成年人面對類似情形, 會不會實話實說?再看本例, 7歲小男孩挺身相救另一個被車撞的小男孩, 那些袖手旁觀的成年人理當感到羞愧。 但這種刺激能否激發更多成年人面對類似情形時該出手時就出手?相信看客們的心裡會有答案。

不得不說, 明事理是一回事, 做不做是另一回事, 思想與行為未必一致是吊詭的, 又是現實的, 光進行道德譴責與人性說教, 效果有限。 很多人將矛頭指向制度與法規缺失, 固然有為自己脫責的因素, 但必須承認, “好人法”確有不足, 肇事者裝成“無私救助”也在攪渾水。 既然知道短板, 為什麼不積極彌補?免除好心人的後顧之憂, 為猶豫躊躇者撐腰鼓勁, 不授“不做還有理”的人以柄。 對此, 法律法規的制定者應當自省。 人性是複雜的, 對它拔高或者貶損, 都不符合它的本來面目。 我們需要做的是, 想方設法調動人性的積極一面, 遏制減少它的消極一面。
唯有如此, 才可能讓世界雖有寒冷卻不失溫度, 使崎嶇的人生道路不缺少互助與攙扶。

小蔣的話:大家好, 我是小蔣。 國事, 家事, 天下事, 天天都有新鮮事。 你評, 我評, 眾人評, 百花齊放任君看。 觀點各有不同, 角度各有側重, 只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