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世君:與時俱進,做跨界融合的教學行動者

摘要:她是一名教師, 堅信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 將文化積澱為人格, 35年杏壇不輟耕耘, 獨樹一幟。 她也是一位跨界的行動主義者, 熱愛現代教育技術, 玩轉攝影錄影、製圖排版、慕課, 是中文專業的現代教育資訊技術達人。

張世君, 國家二級教授, 我校文學院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我校首屆傑出教學貢獻獎獲得者、我校“十佳授課教師”。

(張世君)

秀立杏壇, 碩果累累: 從知識青年到知名教授

談到鍾愛的教書生涯, 張世君說:“這是一件充滿生命激情, 令我動力無限的事情。 我以自己的生命去感染學生的生命, 讓更多年輕的生命煥發熠熠光彩, 這是做教師最大的幸福。 而我天生是一個適合做教師的人, 這不僅因為我喜歡表達, 喜歡智慧幽默的脫口秀, 還因為我具有20世紀50年代生的那代人特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是我們那代‘知青’中的文化倖存者, 僥倖浮出水面。 ”

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張世君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熱愛自由的品質, 以火鍋聞名於世的重慶城賦予她熱情、豪放、勤奮、勇敢和不怕挫折失敗的堅毅性格。 初中畢業後, 她下鄉當知青, 先後當過工人、幹部、教師, 並最終選擇教書作為自己畢生的職業。

1982年研究生畢業後, 她在西南師範大學工作了10年, 41歲南下廣州。 多年來, 張世君形成的積極追求上進的慣性, 使她像磁鍼繞著磁極旋轉一樣不能停頓下來。 已經具有教授職稱的她, 45歲時毅然報考博士研究生, 挑戰自我, 了卻自己完成中國最高學歷教育的心願, 48歲如願穿上博士服。

張世君睿智風趣, 善於演講, 她的課堂對學生充滿魔力。 她滿懷熱情, 組織學生開展《外國文學史》實踐教學工作坊活動, 演出課堂劇, 製作光碟送給每一位元學生。 惟有對教學、對學生滿懷熱忱, 才能保持一以貫之的激情, 讓課堂永遠充滿活力與吸引力。

(張世君製作的課堂劇光碟)

張世君獨闢蹊徑的教學藝術在國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002年, 張世君教授受邀在中央電視臺10頻道《百家講壇》主講歐美小說和《紅樓夢》的空間敘事藝術系列講座, 還先後在廣州羊城學堂、廣州圖書館、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粵電集團、各地圖書館等單位講授中外文學講座。

(張世君在“百家講壇”開講)

2017年, 張世君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主講的慕課《〈紅樓夢〉的空間藝術》, 受眾達到2萬多人, 媒體熱議:“好大一個慕課之家”, 張世君教授躋身“萬人戶”。

自1982年在高校任教至今, 張世君教授35年杏壇不輟耕耘, 獨樹一幟, 成就斐然。 先後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外國文學史》《外國電影史》《〈紅樓夢〉的空間藝術》《比較文學研究》《影視藝術專題研究》等多門課程。

張世君獨立出版配有精美插圖的《外國文學史》、《外國電影史》、《外國文學史多媒體課件》等教材3部, 獲得省部級及校級以上教學和教學圖書獎勵10多項。 同時主持包括國家精品課程《外國文學史》網站、《外國文學史網路課程》網站、廣東省“151工程”《紅樓夢文化專題學習》網站、廣東省研究生示範課程《比較文學》網站、《外國文學史》學生實踐教學網站、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生實踐教學網站等教學網站6個。

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外,張世君還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歐美小說模式》和省部級教學科研專案多項,獨立出版學術著作6部,堅持文學創作,出版小說、散文、紀實文學6部,沉醉於教學、科研、寫作中,創造生命的價值。

以“工匠精神”推動教育現代化

張世君主要研究方向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敘事學研究,學術視野開闊,無論是外國文學研究還是對中國明清小說研究,教學和研究視角獨特。她以工匠精神對抗千篇一律的傳統思維,將文學、文化、藝術、技術、多媒體教學跨界融合。

作為一位跨界的行動主義者,她熱愛現代教育技術,擁有專業視頻編輯系統,玩轉攝影錄影、製圖排版,是中文專業的現代教育資訊技術達人。

(張世君的書房)

張世君不拘泥於課本,善於創新,精益求精製作圖文並茂、繪聲繪影、具有個性化的多媒體課件。為了製作真正的融文字、圖像、視頻、聲音於一體的多媒體課件,做到插播的視頻小而精,張世君長期收集圖像視頻資源,熟悉影碟,大量看片,記錄播放時間,確定需要內容,精心剪輯視頻段落,一幀一幀截取視頻圖像,剪輯了2000余段視頻段落。

假日張世君和女兒背起行囊走天下,進行教學采風,拍攝了大量照片和視頻資料,這些第一手資料,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她的《外國文學史》課件更新了幾代,最後一版主要以西方建築為背景範本,《紅樓夢》課件以清代繪畫為背景範本,課件中以組圖形式多方面表現課程內容,自創連環畫式分鏡頭組圖,還把這種組圖方式用到教材編寫和慕課教學中。

(張世君母女走讀世界采風)

張世君對工匠精神的尊崇,源于她的工人父親的影響。“我父親所處的時代還是一個工業化時代,他不可能有信息化時代的技能和技術,但是他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有對抗機械化、同質化製造的含義,對於文學教學來說,需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生活在當下資訊化時代的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完善自己。”她說。

張世君建設圖文並茂、繪聲繪影的視聽課程,建立視、聽、讀、寫、做、編、演於一體的教學模式,讓文學課堂具有現代資訊技術的含金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快樂學習,建構研究,遠離平庸,讓創新思維在文學課程的跨學科天空飛翔。

像母親一樣教人求真求知、教人做人

思想決定行動,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教師的思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教師有博大的思想境界,才有可能培育出有益於國家民族的人才。

一個教師能走多遠,他的學生才能走多遠。張世君說:我有責任像母親那樣去教我的同齡人和所有人的孩子,教育學生首先學會做人、做好人、做有誠信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其次才是做學問、出國、經商賺錢等。教師要教書,更要育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文化積澱為人格。

慕課《〈紅樓夢〉的空間藝術》是一門文化素質課、通識課,按通俗說法,是“不技術”“沒技術”的。張世君認為,一個人可以有技術,但是不一定有文化素質。文化素質是學習技術的基礎,一個善良厚道、公平明理的人,有獨立思考能力、有思想的人,是一定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的。她希望學習慕課的同學既有文化素質,又有專業技術,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針對慕課萬人大課堂少數學生慕課中抄襲作業的現象,張世君態度明朗,堅決抵制,杜絕抄襲和變相抄襲,呼籲自覺遵守學術規範,讓師生共同維護學術道德,學慕課,首先學做人,光明磊落,不耍心眼,不玩花招,老老實實學習。

【張世君寄語學子】

做人要有誠信,學會處理好社會人際關係。一個人能否成功其實是一個“三三制”,三分能力,三分人際關係,三分機遇,留一分自由給自己。

要有追求理想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金錢,金錢只是你的事業成就的附屬品。只為錢而活會很辛苦,因為錢是掙不完的;為夢想而活,為事業而活會很快樂。

一個人只有不斷追求上進才能獲得精神的解放和心靈的自由,要像磁鍼繞著磁極旋轉不能停下來一樣,形成追求上進的慣性,身不由己地往前趕。它能把我們從痛不欲生的境遇中拯救出來。

腳踏實地,做一個有道德、有文化、服務社會的公民。

今日編輯:吳曉媛

責任編輯:杜明燦

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外,張世君還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歐美小說模式》和省部級教學科研專案多項,獨立出版學術著作6部,堅持文學創作,出版小說、散文、紀實文學6部,沉醉於教學、科研、寫作中,創造生命的價值。

以“工匠精神”推動教育現代化

張世君主要研究方向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敘事學研究,學術視野開闊,無論是外國文學研究還是對中國明清小說研究,教學和研究視角獨特。她以工匠精神對抗千篇一律的傳統思維,將文學、文化、藝術、技術、多媒體教學跨界融合。

作為一位跨界的行動主義者,她熱愛現代教育技術,擁有專業視頻編輯系統,玩轉攝影錄影、製圖排版,是中文專業的現代教育資訊技術達人。

(張世君的書房)

張世君不拘泥於課本,善於創新,精益求精製作圖文並茂、繪聲繪影、具有個性化的多媒體課件。為了製作真正的融文字、圖像、視頻、聲音於一體的多媒體課件,做到插播的視頻小而精,張世君長期收集圖像視頻資源,熟悉影碟,大量看片,記錄播放時間,確定需要內容,精心剪輯視頻段落,一幀一幀截取視頻圖像,剪輯了2000余段視頻段落。

假日張世君和女兒背起行囊走天下,進行教學采風,拍攝了大量照片和視頻資料,這些第一手資料,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她的《外國文學史》課件更新了幾代,最後一版主要以西方建築為背景範本,《紅樓夢》課件以清代繪畫為背景範本,課件中以組圖形式多方面表現課程內容,自創連環畫式分鏡頭組圖,還把這種組圖方式用到教材編寫和慕課教學中。

(張世君母女走讀世界采風)

張世君對工匠精神的尊崇,源于她的工人父親的影響。“我父親所處的時代還是一個工業化時代,他不可能有信息化時代的技能和技術,但是他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有對抗機械化、同質化製造的含義,對於文學教學來說,需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生活在當下資訊化時代的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完善自己。”她說。

張世君建設圖文並茂、繪聲繪影的視聽課程,建立視、聽、讀、寫、做、編、演於一體的教學模式,讓文學課堂具有現代資訊技術的含金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快樂學習,建構研究,遠離平庸,讓創新思維在文學課程的跨學科天空飛翔。

像母親一樣教人求真求知、教人做人

思想決定行動,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教師的思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教師有博大的思想境界,才有可能培育出有益於國家民族的人才。

一個教師能走多遠,他的學生才能走多遠。張世君說:我有責任像母親那樣去教我的同齡人和所有人的孩子,教育學生首先學會做人、做好人、做有誠信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其次才是做學問、出國、經商賺錢等。教師要教書,更要育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文化積澱為人格。

慕課《〈紅樓夢〉的空間藝術》是一門文化素質課、通識課,按通俗說法,是“不技術”“沒技術”的。張世君認為,一個人可以有技術,但是不一定有文化素質。文化素質是學習技術的基礎,一個善良厚道、公平明理的人,有獨立思考能力、有思想的人,是一定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的。她希望學習慕課的同學既有文化素質,又有專業技術,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針對慕課萬人大課堂少數學生慕課中抄襲作業的現象,張世君態度明朗,堅決抵制,杜絕抄襲和變相抄襲,呼籲自覺遵守學術規範,讓師生共同維護學術道德,學慕課,首先學做人,光明磊落,不耍心眼,不玩花招,老老實實學習。

【張世君寄語學子】

做人要有誠信,學會處理好社會人際關係。一個人能否成功其實是一個“三三制”,三分能力,三分人際關係,三分機遇,留一分自由給自己。

要有追求理想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金錢,金錢只是你的事業成就的附屬品。只為錢而活會很辛苦,因為錢是掙不完的;為夢想而活,為事業而活會很快樂。

一個人只有不斷追求上進才能獲得精神的解放和心靈的自由,要像磁鍼繞著磁極旋轉不能停下來一樣,形成追求上進的慣性,身不由己地往前趕。它能把我們從痛不欲生的境遇中拯救出來。

腳踏實地,做一個有道德、有文化、服務社會的公民。

今日編輯:吳曉媛

責任編輯:杜明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