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天拿出2小時,做最重要的事

最近讀了《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一書, 由喬西·大衛斯博士著, 陶文佳譯。

這是一本理論與實踐指導並存的書, 力求在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內做到最高效。

它從5個策略層面進行分析, 幫助我們工作舒心、生活愜意。

一、把握好每天關鍵的抉擇點, 做最重要的事

大部分情況下, 我們都是在自動模式下做事, 即按照神經的常規程式進行一項的活動。

比如, 回復郵件, 我們會一封接一封地回復下去;流覽網頁, 我們會從一個頁面跳到另一個頁面。

一般, 除非有什麼事情打斷你, 否則很難從這種狀態下出來。

當手頭的事情已完成或被中斷,

我們從自動模式中走出來, 我們往往條件反射式地從一個任務跳到另一個任務, 卻很少停下來想想接下來最好做什麼。

這源於停下來會讓我們產生不適感, 要麼覺得時間過去這麼久卻沒做成什麼事很煩躁, 要麼覺得不管接下來做什麼必須得忙起來否則會有負罪感和壓力感。

“作為認識上的懶惰者, 只要有可能, 我們就會更傾向於依賴自動的神經性常規行為, 而不是有意識的抉擇。 ”

匆忙進行下一件事情, 很可能此事情只是比較輕鬆但並不重要或者並不適合在當下的時間段完成。

由此, 導致了我們浪費掉很多的時間。

神經性常規行為停止的那一刻, 存在著一個抉擇點, 它是我們能否實現高效兩小時的關鍵點之一,

也就是在抉擇點上, 我們能夠決定如何最大化地使用接下來的時間段。

最大限度地利用抉擇點, 我們需要:珍惜每一個抉擇點。

“抉擇點能夠讓你與眼下最關注的事保持一定的距離, 做出更有策略性、更有意識的選擇”。

研究表明, 營造出心理學上的距離會帶來更高層次的思考, 做出長遠的規劃和打算, 否則, 很容易舍遠求近、本末倒置。

提前為抉擇點做好相應計畫, 當我們設想了被中斷後將如何行動, 會讓神經回路提前做好準備, 更順暢地進行接下來的任務。

不要隨便開始一項任務, 除非它值得做, 時刻牢記自己當天最重要的事情, 不要自動去做一些簡單重複而意義不大的事情, 在做事情之前,

一定要考慮值還是不值。

二、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能量和情緒

通常, 我們在做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之前很容易先做一些看上去很緊急的事情。

為其他的事情忙了很久, 等回過頭來卻已感到很累, 這種心理疲憊極大的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果。

這是因為, 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自控行為以後, 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引起心理疲憊, 在這種情況下再去完成另外一件需要自控或高度自控的任務就會艱難很多。

即便做一些日常的、不重要的決定, 也會讓人在接下來的自控任務中缺乏足夠的動力。 哪怕感覺自己什麼也不做, 我們也會很累。

因此, 任何時候要事第一是最明智的選擇, 尤其要做的是創造性且用時較長的任務。

切記, 要事之前, 一定要盡力避免做其他消耗心理能量的事情, 情緒具有調節功能, 會影響我們的表現和發揮。

不管它是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 運用得當, 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和應對眼下的情況。

憤怒會促使人們做出接近某個人、物體或想法的行為。

比如他人反對你的戀愛, 你會憤怒, 更想和戀人在一起。

他人鄙視你, 你會在憤怒的驅使下試圖證明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明知冒一個險是正確的, 但是不敢, 那就想辦法讓自己憤怒起來。

悲傷會讓我們變得緩慢而專注、陷入沉思, 這時的我們比較理性客觀, 化悲傷為動力會產生很強大的能量。

適度的焦慮能讓我們高度警覺、對任何突發狀況準備就緒。

積極的情緒會讓我們富有創造性, 心理能量充足, 我們要學會保持好心情。

當情緒變差時, 我們可以試著調節自己的情緒, 深呼吸、想想讓自己開心的事情盡情大笑一場、或者乾脆小憩。

當我們放棄一些事情時, 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這時, 我們需要學會“策略性無能”。

學會取捨,把最佳的心理能量留給最重要的事情,“出色地完成事關緊要的工作,而不是平庸地完成所有的工作”。

三、無需對抗分心,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專注,大腦的構造決定了它會不斷在不同的注意點之間迅速切換。

從進化的角度講,探測到正在靠近我們的人、動物等是一種生存策略,而專注於一件事情,忽略潛在的危險,會讓我們處於暴露狀態。

我們的注意力系統似乎原本就是用來掃描和檢測的,好讓人能夠對意外的東西做出反應,並不斷地發現我們周圍的變化,瞭解哪些東西是新事物。

隨時改變注意力,有利於我們迅速適應環境。

研究發現,當人們強迫自己不去想某件事時,反而容易想這件事。同理,強迫自己不分心,往往事與願違。

想保持專心,我們就要拿開辦公時讓自己分心的干擾物,如與手機保持距離,或者暫停網路。

再就是,我們可以進行冥想。研究者發現冥想練習能更有效地保持注意力,每天拿出十到十五分鐘就會有明顯的效果。

如果還是無法保持專注,那就允許自己分心。

尤其在解決非常困難的問題時,不妨讓思緒飄一會兒,琢磨一些難度不大又不相關的工作,這還有助於我們找到更有創造性的解決策略。

這也是為什麼越強迫自己專注硬啃困難和麻煩的事情,反而感覺越來越亂,而在放鬆的時候,創造力反而很高。

另外,分心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想未來的打算,這有助於我們做出長遠的計畫。

我們有兩種方法放任思緒飄飛:

一種是主動分心:讓自己轉移到難度適中且不會持續太久的任務上,比如整理桌面和書架,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聽音樂想想用了什麼樂器。

一種是覺察注意力:放任我們的思緒去它想去的地方,再溫和地將它帶回我們眼下進行的事情上來,但無需關注每一個想法。

當我們開始分心,請相信自己,我們的大腦只是需要幾分鐘處理資訊、重啟或更新一下而已,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

在這期間,不要迅速跳到一個任務上,也不必產生挫敗感。

四、掌握飲食和運動的訣竅

研究發現,脂肪的作用很強大,當人們攝入脂肪而非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時,一些執行功能會得到顯著提升,效果可持續3小時。

而在血糖水準以及調節血糖水準的荷爾蒙平衡方面,脂肪所起的作用沒有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明顯。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作用不盡相同,碳水化合物更側重提高短期記憶力,而蛋白質則更令人集中注意力。

相較於脂肪和蛋白質,關於碳水化合物對精神能力的影響的研究要多一些。

而碳水化合物的影響力取決於它們的升糖指數,這個指數用於衡量一份碳水化合物會提升多少血糖指數。

糖分在血液中迴圈時是以葡萄糖形式存在,而葡萄糖是身體和大腦最主要的燃料之一。

大多未經加工的蔬菜和水果在升糖指數上比穀物、麵包、曲奇、蛋糕、糖果、砂糖要低。

香蕉是升糖指數比許多水果都高,燕麥和藜麥的升糖指數比大部分穀類要低。

多種水果炸成的果汁,相比於未加工的水果可能含有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升糖指數低的早餐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執行功能,在用餐後的兩小時效果最明顯。

研究者推測,多次而小量的用餐能夠幫人體控制血糖水準,使血糖保持穩定,這對思考有著積極的影響。

很忙的時候,堅果是最佳的零食。

多喝水。一杯水就能讓我們的頭腦變得敏銳,而體內丟掉2%的水,就會對短期記憶和注意力造成損傷。

不要喝太多含咖啡因的飲料,適量的咖啡因會增強你的心理能量。

多運動。有一個大規模的分析顯示,運動半小時左右即刻且持續地提升執行功能。

而且許多研究結果證明了保持運動的習慣對於人的健康、幸福感、形象都有長遠的益處。

五、營造好的工作環境

● 聲音對我們的工作是有影響的

辦公室斷斷續續的講話聲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影響你工作的噪音之一,你可以用降噪耳機避免自己被干擾。

背景音樂可以提升積極情緒,提高運動方面的表現,但會影響閱讀。

有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噪音(70分貝左右)或許可以幫你提高創造力,而太高(85分貝左右)或太低的噪音(50分貝左右)則可能不會有什麼幫助。

如果想大大提高工作成效,一個獨立的、遠離噪音干擾的環境很有必要,你可以嘗試在家辦公一兩個小時。

● 光線也會影響我們的工作

研究認為,偏藍的白光(就像天氣晴朗的光線)可以喚醒視網膜上的受光體神經中樞細胞,而這些細胞會與人腦的生物鐘相關聯,幫助我們更加警醒和有活力。

這說明,比起光線暗的房間,明亮的房間可以使你的精神狀態更好,你可以把燈泡換成偏藍色的,這有助於我們完成需要注意力和邏輯思考的分析性任務。

而暗淡的光線會給人無拘無束感,可以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如果你在構思或設計,不妨找個光線昏暗的環境。

● 工作空間也會影響我們的工作

保持工作空間整潔,收起干擾物,工作一會兒走動走動都可以讓我們變得高效;

我們也可以對小環境做出改變,在桌前擺放植物或景色畫、魚缸,給自己的心理能量充電,水生和鳥鳴也會使我們重獲活力。

本書所提的2小時,是因為這種時長容易做到,又足以使我們完成每天最重要的任務。

經過刻意練習,我們可以創造高效4小時或只需更少的時間。

我們不可能等待所有的條件完備才開始一項工作,只要我們能保持清醒的思考,當下就是最好的開始時間。

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精力和作息規律,固定一個時間段做最重要的事情;

每到固定的時間段,我們就去做規劃好了的事情,這會形成一種強大的習慣,做起事情來就容易多了。

每天拿出2小時,做最重要的事。

學會取捨,把最佳的心理能量留給最重要的事情,“出色地完成事關緊要的工作,而不是平庸地完成所有的工作”。

三、無需對抗分心,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專注,大腦的構造決定了它會不斷在不同的注意點之間迅速切換。

從進化的角度講,探測到正在靠近我們的人、動物等是一種生存策略,而專注於一件事情,忽略潛在的危險,會讓我們處於暴露狀態。

我們的注意力系統似乎原本就是用來掃描和檢測的,好讓人能夠對意外的東西做出反應,並不斷地發現我們周圍的變化,瞭解哪些東西是新事物。

隨時改變注意力,有利於我們迅速適應環境。

研究發現,當人們強迫自己不去想某件事時,反而容易想這件事。同理,強迫自己不分心,往往事與願違。

想保持專心,我們就要拿開辦公時讓自己分心的干擾物,如與手機保持距離,或者暫停網路。

再就是,我們可以進行冥想。研究者發現冥想練習能更有效地保持注意力,每天拿出十到十五分鐘就會有明顯的效果。

如果還是無法保持專注,那就允許自己分心。

尤其在解決非常困難的問題時,不妨讓思緒飄一會兒,琢磨一些難度不大又不相關的工作,這還有助於我們找到更有創造性的解決策略。

這也是為什麼越強迫自己專注硬啃困難和麻煩的事情,反而感覺越來越亂,而在放鬆的時候,創造力反而很高。

另外,分心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想未來的打算,這有助於我們做出長遠的計畫。

我們有兩種方法放任思緒飄飛:

一種是主動分心:讓自己轉移到難度適中且不會持續太久的任務上,比如整理桌面和書架,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聽音樂想想用了什麼樂器。

一種是覺察注意力:放任我們的思緒去它想去的地方,再溫和地將它帶回我們眼下進行的事情上來,但無需關注每一個想法。

當我們開始分心,請相信自己,我們的大腦只是需要幾分鐘處理資訊、重啟或更新一下而已,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

在這期間,不要迅速跳到一個任務上,也不必產生挫敗感。

四、掌握飲食和運動的訣竅

研究發現,脂肪的作用很強大,當人們攝入脂肪而非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時,一些執行功能會得到顯著提升,效果可持續3小時。

而在血糖水準以及調節血糖水準的荷爾蒙平衡方面,脂肪所起的作用沒有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明顯。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作用不盡相同,碳水化合物更側重提高短期記憶力,而蛋白質則更令人集中注意力。

相較於脂肪和蛋白質,關於碳水化合物對精神能力的影響的研究要多一些。

而碳水化合物的影響力取決於它們的升糖指數,這個指數用於衡量一份碳水化合物會提升多少血糖指數。

糖分在血液中迴圈時是以葡萄糖形式存在,而葡萄糖是身體和大腦最主要的燃料之一。

大多未經加工的蔬菜和水果在升糖指數上比穀物、麵包、曲奇、蛋糕、糖果、砂糖要低。

香蕉是升糖指數比許多水果都高,燕麥和藜麥的升糖指數比大部分穀類要低。

多種水果炸成的果汁,相比於未加工的水果可能含有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升糖指數低的早餐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執行功能,在用餐後的兩小時效果最明顯。

研究者推測,多次而小量的用餐能夠幫人體控制血糖水準,使血糖保持穩定,這對思考有著積極的影響。

很忙的時候,堅果是最佳的零食。

多喝水。一杯水就能讓我們的頭腦變得敏銳,而體內丟掉2%的水,就會對短期記憶和注意力造成損傷。

不要喝太多含咖啡因的飲料,適量的咖啡因會增強你的心理能量。

多運動。有一個大規模的分析顯示,運動半小時左右即刻且持續地提升執行功能。

而且許多研究結果證明了保持運動的習慣對於人的健康、幸福感、形象都有長遠的益處。

五、營造好的工作環境

● 聲音對我們的工作是有影響的

辦公室斷斷續續的講話聲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影響你工作的噪音之一,你可以用降噪耳機避免自己被干擾。

背景音樂可以提升積極情緒,提高運動方面的表現,但會影響閱讀。

有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噪音(70分貝左右)或許可以幫你提高創造力,而太高(85分貝左右)或太低的噪音(50分貝左右)則可能不會有什麼幫助。

如果想大大提高工作成效,一個獨立的、遠離噪音干擾的環境很有必要,你可以嘗試在家辦公一兩個小時。

● 光線也會影響我們的工作

研究認為,偏藍的白光(就像天氣晴朗的光線)可以喚醒視網膜上的受光體神經中樞細胞,而這些細胞會與人腦的生物鐘相關聯,幫助我們更加警醒和有活力。

這說明,比起光線暗的房間,明亮的房間可以使你的精神狀態更好,你可以把燈泡換成偏藍色的,這有助於我們完成需要注意力和邏輯思考的分析性任務。

而暗淡的光線會給人無拘無束感,可以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如果你在構思或設計,不妨找個光線昏暗的環境。

● 工作空間也會影響我們的工作

保持工作空間整潔,收起干擾物,工作一會兒走動走動都可以讓我們變得高效;

我們也可以對小環境做出改變,在桌前擺放植物或景色畫、魚缸,給自己的心理能量充電,水生和鳥鳴也會使我們重獲活力。

本書所提的2小時,是因為這種時長容易做到,又足以使我們完成每天最重要的任務。

經過刻意練習,我們可以創造高效4小時或只需更少的時間。

我們不可能等待所有的條件完備才開始一項工作,只要我們能保持清醒的思考,當下就是最好的開始時間。

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精力和作息規律,固定一個時間段做最重要的事情;

每到固定的時間段,我們就去做規劃好了的事情,這會形成一種強大的習慣,做起事情來就容易多了。

每天拿出2小時,做最重要的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