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最後一次農民起義,反對袁世凱統治,先後同北洋軍20余萬人作戰

1912年2月,袁世凱逼清帝遜位, 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 滿清滅亡。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從此開始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時代。

1913年2月, 原本應該出任民國總理的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 由此引發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開創了民國武力解決爭端的先例, 也開創了民國軍閥混戰的先例。 與此同時, 在河南的一支農民起義軍也接受了革命党人聯合反袁的要求, 積極在河南地區發動武裝起義, 策應南方革命軍的討袁戰爭, 這支起義軍的首領就是河南寶豐人 白朗。 白朗起義也被 稱為中國最後的農民起義。

白朗, 河南寶豐人, 以其身材高瘦, 腿長行快, 故因其名偕音而綽號“白狼”, 官方也誣稱其為“狼匪”。 農民出身的白朗, 青年時代曾投巡防營當兵, 槍法頗精, “雖目不識丁, 而膽略頗壯”, 後因“犯律潛逃”回鄉。 白朗從巡防營回到家鄉之後, 便以“打富濟貧”為旗號“拉杆”起事, 成為嘯集山林的綠林頭目。 武昌起義爆發之際, 白朗就在家鄉組織二三十人回應起事, 至1912年冬, 以白朗為首的農民軍發展成為六七百人的軍隊, 在河南西部地區來回馳騁, 名聲大振。 民國初年, 河南災荒嚴重,

經濟凋敝, 再加上河南都督張鎮芳作威作福, 巧取豪奪, 河南大地哀鴻遍野, 民眾水深火熱, 災民成群。 深處苦難的災民無處為生, 只能投身綠林。 滿腔壯志的白朗充分利用災民失望、怨恨的反抗情緒, 積極聯合其他綠林頭目, 以舞陽縣母豬峽為根據地, 打著劫富濟貧的口號, 聚眾抗官, 從而吹響了白朗起義的號角。

袁世凱

1913年二次革命前夕, 初具規模的白朗起義軍接受了革命党人聯合反袁的要求, 積極在河南地區發動武裝起義, 策應南方革命軍的討袁戰爭, 他們勢如破竹, 先後攻克唐河、禹縣等地, 在均縣、魯山、寶豐等地, 與鄂、豫、陝三省聯軍激戰。 1913年9月, 張勳率武衛前軍攻克南京, 各地宣佈取消獨立, 孫中山、黃興等逃往日本, 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然而令袁世凱意想不到的是, 白朗起義軍非但沒有被 消滅, 反而發展到了近萬人, 白朗自稱中華民國扶漢討袁司令大都督。 1914年2月, 袁世凱令陸軍總長段祺瑞兼代河南都督, 指揮包括鄂豫皖地方部隊在內的北洋政府軍共數萬人“圍剿”白朗起義軍。

此時, 英、俄等國駐京使館武官趕赴河南, 以“觀戰”為名為段祺瑞出謀獻策。 起義軍聲東擊西, 突圍後又西進鄂北, 在老河口殲滅兩千多北洋軍, 並攻克荊紫關。 段祺瑞部署各部隊分八路“圍剿”, 袁世凱令第7師師長陸建章為西路“剿匪”督辦, 率數萬人對起義軍前堵後追。

1914年4月6日,白朗突破陝督張鳳翽萬餘人阻截西上,克周至、乾縣、戶縣、彬縣、鳳翔、隴縣等地,進入甘肅。隨後,破伏羌(今甘肅甘穀)、天水等地,擊斃總兵馬國仁。但由於起義軍長期奔襲作戰,缺少兵員及後勤補給,隊伍只得由大小將領帶領分散活動,不久即被北洋政府軍隊各個擊破。於是起義軍決定沿原來路線折回河南家鄉,在官軍追擊堵截下,白朗軍一路苦戰,傷亡慘重,及回到河南魯山﹑寶豐一帶時,已潰不成軍。1914年8月初,白朗率領數百人在魯山石莊與官軍搏戰,負傷身亡,時年41歲,其部隊潰散,起義失敗。白朗起義歷時三年,先後轉戰豫鄂皖陝甘五省,征程數千里,先後同北洋政府軍隊二十多萬人作戰,攻破縣城四十餘座和許多關隘,所到之處“劫富濟貧”,沉重打擊了各地的封建勢力,衝擊了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1914年4月6日,白朗突破陝督張鳳翽萬餘人阻截西上,克周至、乾縣、戶縣、彬縣、鳳翔、隴縣等地,進入甘肅。隨後,破伏羌(今甘肅甘穀)、天水等地,擊斃總兵馬國仁。但由於起義軍長期奔襲作戰,缺少兵員及後勤補給,隊伍只得由大小將領帶領分散活動,不久即被北洋政府軍隊各個擊破。於是起義軍決定沿原來路線折回河南家鄉,在官軍追擊堵截下,白朗軍一路苦戰,傷亡慘重,及回到河南魯山﹑寶豐一帶時,已潰不成軍。1914年8月初,白朗率領數百人在魯山石莊與官軍搏戰,負傷身亡,時年41歲,其部隊潰散,起義失敗。白朗起義歷時三年,先後轉戰豫鄂皖陝甘五省,征程數千里,先後同北洋政府軍隊二十多萬人作戰,攻破縣城四十餘座和許多關隘,所到之處“劫富濟貧”,沉重打擊了各地的封建勢力,衝擊了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