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安全教育的5大誤區,父母犯錯後果極其嚴重!

前不久, 就職于高端幼教機構的表姐, 在家長群裡做了一個小調查:家長們如何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群內30位線上家長各抒己見, 最終得到了如下答案:“走丟了, 跟孩子說不要到處亂跑, 走散了就在原地等”、“千萬別理睬陌生人”、“對孩子反復強調, 要不聽話, 就和電視上的小孩一樣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可這樣的安全教育, 實際效果有那麼好麼?並不儘然。

我們知道, 父母應從孩子懂事起, 就對他進行安全教育, 而教育的主旨是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危險, 怎麼避開危險 。 但在進行安全教育過程中, 父母常常會走入誤區,

下面是最常見的5大誤區 , 請對號入座自行糾正。

跟爸媽走散時, 站在原地等

不要對孩子的理解能力過於自信, 敢問, 媽媽一句“走散時原地等”他真的能理解其中意思嗎?再者, 孩子理解的原地與父母理解的原地是同一個概念麼?況且, 孩子理解的原地多半是從發現找不到父母開始, 被動等待真的是最好的方式麼?反觀智慧的媽媽, 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 絕不會蜻蜓點水一句帶過, 她們會跟孩子提前約定好走散後的具體等待地點, 或讓孩子牢記父母手機號碼等, 比原地等要有效得多。

混淆魯莽與勇敢

現如今很多動漫, 打打殺殺鏡頭居多, “英雄人物”常常具備超人能力, 可刀槍不入, 淩空飛行, 而這些人物恰恰是孩子崇拜的物件, 加之崇尚勇敢精神是孩子的共性。 於是, 問題出現了, 畢竟孩子還很小, 容易混淆是勇敢與魯莽的概念。 當孩子看到某些鏡頭, 會認為是可行的而加以模仿。 所以如果電視中的“英雄”做了什麼過人的勇敢之舉時, 應告訴孩子,

遇到這樣的情況, 更多的應該開動腦筋, 而不是魯莽前行。 如果孩子魯莽地要做什麼危險的事時, 父母要及時想辦法防止出危險, 並妥善處理。

需要求教時, 先找婦女或老人

這樣的說法, 大錯特錯!資料統計:在拐賣兒童的各類刑事案件中, 實施主體多為婦女。

恰恰因為相比男性, 婦女更值得人們信任。 而老人由於資訊回饋能力差與自身的力不從心, 無論從精力、體力或者是意願上都不是最好的求救對象, 無法快速帶領孩子脫離險境。 應告訴孩子, 在求助時, 除了直接找員警叔叔, 應按照群體>個體、聚焦對象求助>散焦式求助的方式求助, 獲救可能性往往大得多。

陌生人誇讚孩子時, 該警惕嗎?

有人誇你孩子的時候, 孩子也可以友好的跟陌生人說謝謝。 但要告訴孩子, 遇到以下幾種“陌生人”時, 要多加警惕。 首先是向孩子求助的人。 如果有成人請孩子帶路等, 應立即保持安全距離, 或撥打110請求幫忙。 其次, 是要帶孩子去玩的人,然後叫孩子名字的人。 家長不要讓孩子的名字出現在衣服外邊、背包等地方。 最後是告訴孩子家裡有緊急情況的人。 應明確告訴孩子, 無論任何情況都不能跟別人走, 可請員警幫助。 平時, 要和孩子一起演練安全距離的控制, 在“陌生人”觸摸自己的時候, 迅速退後。

”恐嚇式“安全教育

這類家長進行安全教育時,往往會說:”你要不聽話,就會和電視裡的小朋友一樣被怎樣怎樣……“的確,恐嚇式教育往往見效顯著,但其實具有驚人的逆反效應或過度防禦效果,因為孩子家長越禁止的事,對孩子而言往往越具吸引力。此外,還會間接損害孩子的陽光心態。

”恐嚇式“安全教育

這類家長進行安全教育時,往往會說:”你要不聽話,就會和電視裡的小朋友一樣被怎樣怎樣……“的確,恐嚇式教育往往見效顯著,但其實具有驚人的逆反效應或過度防禦效果,因為孩子家長越禁止的事,對孩子而言往往越具吸引力。此外,還會間接損害孩子的陽光心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