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代蟠虺鏡:紋飾記錄當時對龍的認識之原始狀況

蟠虺鏡是漢代十分流行的鏡種。 流行的時問在西漢中期以後。 其形體厚重, 闊邊厚緣, 黑色皮相為多, 面飾四乳, 間布四虺, 虺之上下有飛鳥相隨, 鏡體大者還有獸首為飾。 蟠虺鏡紋飾簡潔, 製作精細, 有大漢雄風之象。 在這裡, 顯然把虺賦予龍的意念。

漢代:蟠虺鏡

在古代, 多有“龍蟲並雕”之說。 這裡自然有龍蟲不分之意。 最古的龍紋是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龍, 其形象是一種軟體的“龍”, 頭尾相似。 據此有的學者斷言“蠶”是龍的本源。 西漢蟠虺紋銅鏡的圖案絕似這種形象。

漢代:鎏金蟠虺鏡

可能當時人們不明白, 這實際上是昆蟲的幼蟲, 人們所以對其崇拜, 是因為它衍繁生殖能力特強, 且變幻神奇, 從地下蟄出後, 即能飛上天空, 變化無窮, 所以把虺當做龍的雛形。 因此, 古代曾有“虺五百年化為蛇, 千年化為龍”的說法。

漢代:蟠虺鏡

其實, 蟠虺鏡和蟠螭鏡一樣, 圖飾究竟是指何種動物, 則是一個很難說清的問題。 圖飾告訴我們, 它們是一群蟲屬群體。 “蟠”、“螭”、“虺”字皆含“蟲”字, 說明古代皆認為都屬蟲類。

漢代:蟠虺鏡2

不妨對這個蟲字再加以深究,《辭海》對“蟠”的解釋是, 蟠是“盤曲而伏”極為普遍的動物。 《管子·內業》稱其“上察於天, 下極於地”。 《傳方·問神》則指明“龍蟠於泥”。 《爾雅·釋蟲》則更為明確, 曰“蟠, 鼠負”, 對這個“鼠負”, 郝懿行義疏為“長半寸許, 色如蚯蚓, 背有橫紋, 腹下多足, 生水缸底或牆根濕處”。

漢代:蟠虺鏡

同時, 《辭海》對“鼠負”的解釋是“潮蟲, 生於陸上潮濕處”。 可見, 春秋戰國及西漢初銅鏡上的蟠螭虺紋, 大體上應是指極其普通的“鼠負”, 即潮蟲。 為什麼人們對此蟲屬如此崇拜, 因為他們生活頑強, 生殖力特強, 因此把他們與龍相聯繫。 不少地方稱蚯蚓為“地龍”, 稱“耕天之龍為蟠龍”。

漢代:蟠虺鏡

上述情況說明,民間傳說,古文釋義,銅鏡的圖解,都證實“龍蟲並雕”的真實所指。當然,這些蟲都被賦予龍的屬性,只是這種龍的屬性十分的朦朧和隨意。儘管這樣,我們都不可否認,這個時期的大量銅鏡,在客觀上記錄了對龍的認識的原始狀況。

漢代:蟠虺鏡

上述情況說明,民間傳說,古文釋義,銅鏡的圖解,都證實“龍蟲並雕”的真實所指。當然,這些蟲都被賦予龍的屬性,只是這種龍的屬性十分的朦朧和隨意。儘管這樣,我們都不可否認,這個時期的大量銅鏡,在客觀上記錄了對龍的認識的原始狀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