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8中外院士“智援”福田

12月13日, 由福田區政府聯合深圳市專家人才聯合會共同舉辦的“新格局 新方略 新超越 深圳2017院士專家高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論壇高峰會”在福田舉行。

福田區區長高聖元、常務副區長黃偉、區委組織部部長盧文鵬、副區長劉智勇等福田區領導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等18位院士出席了會議。 本次高峰會由院士專家諮詢圓桌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院士福田企業行3部分組成。

18位院士雲集福田, 圍繞福田區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展開討論。 院士們運用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創新成果,

共同把脈福田的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 也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建言獻策。

本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張光岩

策劃/統籌:劉麗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產業發展

主打金融+科技 對標曼哈頓和矽谷

福田是深圳中心城區, 經濟基礎扎實, 社會發展良好, 兩大口岸直通香港, 在灣區發展中具有巨大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河套片區”開發、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設、深港融合發展, 這些也為福田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深圳是科技創新的沃土。 福田是投資興業福地、企業總部高地, 是產業發展旺地。 我們在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方面做得非常認真, 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援、空間支持、人才支持,

還有專門為企業服務的機構。 十分歡迎院士、專家的科研專案落戶福田, 我們將竭誠做好服務工作。 ”高聖元表示, 福田有能力、也有責任,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建區以來, 福田區創造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奇跡, 實現了速度、品質、效益3個飛躍式提升。 轄區進入中國500強的深圳企業有10家, 約占全市的40%。 同時聚集了全市69%以上的持牌金融總部機構、50%以上的創投機構、70%的物流總部、60%的安防企業總部。

2016年,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61.44億元, 增長8.6%, 接近國內中等城市經濟體量……福田“中心城區”功能逐步形成, 成為深圳全市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 優質資源集聚, 積澱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近期, 國家發改委到福田區調研河套開發工作;福田區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成立的“深圳創新及技術中心”已入駐保稅區。 接下來, 福田將主導打造以“金融+科技+文化”為特色的現代產業引領區, 對標曼哈頓和矽谷, 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創新發展力度, 加快實施研發投入、人才引進等“八項倍增計畫”, 大力引進高科技含量的企業和創新團隊, 推動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

據介紹, 福田區未來主打產業將是金融+科技;雙輪驅動將會成為福田區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在新興產業領域, 福田將會重點發展新金融、新科技、新文化、新健康產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專家人才聯合會會長孟建民表示, “專家人才聯合會將致力於發揮各領域專家人才的作用,

把這個組織打造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影響力的專家人才之家, 成為政府得力的科技智庫, 成為企業發展的智囊團, 為深圳乃至全國的創新驅動、科學技術發展進步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同時, 也做好人才服務工作, 為專家人才搭建專案服務平臺。 ”

人才培養

發展高等教育 打造創新人才“棲息地”

福田作為金融、科技強區, 如何促進科技創新, 又該如何選擇建設科技強區的路徑?李焯芬強調, 如何實現人才引進是福田區未來的工作重點。 除此之外, 福田區應把自身已有的配件利用起來, 組織專業人士積極研究科研成果, 造福本區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滕錦光認為, 福田區實行人才引進政策的力度是十分大的,

但區政府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使得這個政策更符合香港專家學者的要求, 吸引他們積極地參與進來。 針對香港和深圳制度的不同, 滕錦光建議區政府在“河套地區”的發展上出臺特殊政策。

說到未來的發展,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徐政和表示, “創新是重中之重, 但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創新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他提出, 高校、學生和企業都是可以大力利用的資源, 政府應積極鼓勵他們進行創新, 開發未來新產品和新技術, 這樣不僅僅幫助企業得到了創新, 還為培養將來的創新型人才做了鋪墊。

創新驅動的發動機實質是人才驅動。 矽谷之所以成為創業者的聚集地和創新的聖地, 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種能充分發揮人才創造力的體制和文化,高頻的人才流動使這裡始終引領著技術與產業的變革。

打造世界級大灣區,需要各類人才的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人才支撐體系構建同樣十分必要。粵港澳大灣區能否複製矽谷奇跡,關鍵還在於能否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把每個城市的優秀人才,按各自的功能定位聚集,從而產生群聚效應。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針對粵港澳灣區現有的人才儲備狀況,支撐灣區建設需要構建什麼樣的人才體系,如何實現灣區內人才流動與融合以及目前存在的困境和破解的思路作了《在大灣區的崛起中—融全球智力·建世界級灣區》主題報告,對深圳人才情況進行了分析並探討了高等教育和大灣區的關係。

陳十一提出了3點建議和對策:一是把高等教育作為深圳戰略發展的核心;二是加強國際合作,創新“人才共用”新模式;三是營造一流環境,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週期的人才服務生態體系。

“一個沒有一所一流大學的城市是一個不完整的城市。”在報告中,陳十一說,強大的高等教育是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發達的灣區經濟也能反哺高等教育,催生和造就出世界一流大學。

長期規劃

構建“一核三帶一軸” 升級打造“八大片區”

今年11月,福田區發佈了《福田區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7-2035)》,提出構建“一核三帶一軸”總體佈局,升級打造“八大片區”,將中央活力區定位為粵港澳金融商務核心區,河套—福保片區定位為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

在研討福田區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環節中,院士們針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將中心活力區打造成粵港澳金融商務核心區的核心要點是什麼,如何進行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的產業規劃和功能設計等問題提出了各自的建議。

李焯芬提到,香港本身有很多優勢值得深圳借鑒和學習,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它的人才優勢,尤其是科技人才所佔據的比例較大。但香港的工業基本為零,香港的院士專家所研發的成果無法產業化。因此,“河套片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此具有重要意義,福田區乃至深圳能夠借此機會引進這些科研成果,實現雙贏的共同發展。

在回應“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滕錦光表示,“希望香港和深圳能夠多進行交流和溝通,討論出更加適合兩地的具體方案。”

福田區是深圳中心區,城區建設成熟,可供開發土地較少,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如何進行科學的城區規劃,加強現存空間利用,以及如何實現空間再造滿足創新產業的發展同樣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作為一名福田區的“本土”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對福田區在產業、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發展計畫十分支持,並對福田區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著重提到了“河套片區”,“河套片區”的發展標誌著兩個城市、兩種體制之間的緊密融合,能碰撞出無法想像的巨大能量。孟建民提出,要在未來的發展中遵循“回歸本源”原則和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讓建築服務於人民,從而創造出健康的城市和健康的城區。”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志剛也從能源供應方面提出了看法,“發展以後,如何實現能源結構優化配置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方面實現突破是未來的關鍵所在。”

灣區發展

粵港澳城市群互聯互通 軌道交通一體化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初步具備了成為新的世界級灣區的條件,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新佈局,也是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新動力。“一帶一路”倡議引發世界關注,通過發展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助力沿線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發展。

從粵港澳大灣區到“一帶一路”,如何推進資源的對接和融合,促成各類創新元素的化學聚變?李焯芬作了《從大灣區到“一帶一路”》的主題報告。他通過介紹和對比粵港澳大灣區、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的相關情況,總結出了灣區經濟的四大特徵:高度開發、宜居宜業、創新引領、區域協同。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灣區城市群及創新產業相結合的優勢,同時有宜居城鎮及綠色空間,極具發展潛力。

李焯芬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 通過沿岸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促進中國與各國之間在商貿、文化各方面的合作。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工業產品及科技創新產品,可以輸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擴展市場。金融服務、物流服務、專業技術服務亦可以為“一帶一路”作出貢獻,同時促進大灣區的未來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說道,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們國家競爭力的代表,也是對深圳目前發展狀況的一個提升和超越,“要想更好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我們必須具備創新的思維和開放的視野。”他重點從交通發展方面提出了建議,“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保障,尤其是管道交通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如何實現網路化、協同化和經濟化是未來需要思考的重點。”

灣區經濟的發展常依託于資源、要素高度集聚的中心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在於加強粵港澳城市間的互聯互通。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地鐵集團總工程師陳湘生作了《城軌交通—城市空間—土地立體空間的協同——粵港澳灣區軌道交通與城市協同發展》的主題報告,從國家戰略、國家對深圳的城市定位、深圳發展的4個難以為繼、深圳城市發展目標4個方面闡述了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與城市協同發展的戰略需求。

陳湘生指出,粵港澳灣區的佈局中,軌道交通一體化是關鍵。“要以廣州和深圳為中心構建中心密集、往週邊放射,團簇成網的城市軌道網路,加快深圳市軌道交通網佈局和建設。”他表示,建地鐵就是建城市,要借助軌道交通優化深圳城市空間結構,高效利用地下空間,綜合羅湖、深圳北站、前海等深圳交通樞紐與城市空間協同發展,配合福田、深圳東站、車公廟等其他綜合樞紐因地制宜、空間協同,最終做到樞紐與城市空間規劃建設運營協調。

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種能充分發揮人才創造力的體制和文化,高頻的人才流動使這裡始終引領著技術與產業的變革。

打造世界級大灣區,需要各類人才的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人才支撐體系構建同樣十分必要。粵港澳大灣區能否複製矽谷奇跡,關鍵還在於能否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把每個城市的優秀人才,按各自的功能定位聚集,從而產生群聚效應。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針對粵港澳灣區現有的人才儲備狀況,支撐灣區建設需要構建什麼樣的人才體系,如何實現灣區內人才流動與融合以及目前存在的困境和破解的思路作了《在大灣區的崛起中—融全球智力·建世界級灣區》主題報告,對深圳人才情況進行了分析並探討了高等教育和大灣區的關係。

陳十一提出了3點建議和對策:一是把高等教育作為深圳戰略發展的核心;二是加強國際合作,創新“人才共用”新模式;三是營造一流環境,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週期的人才服務生態體系。

“一個沒有一所一流大學的城市是一個不完整的城市。”在報告中,陳十一說,強大的高等教育是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發達的灣區經濟也能反哺高等教育,催生和造就出世界一流大學。

長期規劃

構建“一核三帶一軸” 升級打造“八大片區”

今年11月,福田區發佈了《福田區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7-2035)》,提出構建“一核三帶一軸”總體佈局,升級打造“八大片區”,將中央活力區定位為粵港澳金融商務核心區,河套—福保片區定位為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

在研討福田區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環節中,院士們針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將中心活力區打造成粵港澳金融商務核心區的核心要點是什麼,如何進行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的產業規劃和功能設計等問題提出了各自的建議。

李焯芬提到,香港本身有很多優勢值得深圳借鑒和學習,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它的人才優勢,尤其是科技人才所佔據的比例較大。但香港的工業基本為零,香港的院士專家所研發的成果無法產業化。因此,“河套片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此具有重要意義,福田區乃至深圳能夠借此機會引進這些科研成果,實現雙贏的共同發展。

在回應“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滕錦光表示,“希望香港和深圳能夠多進行交流和溝通,討論出更加適合兩地的具體方案。”

福田區是深圳中心區,城區建設成熟,可供開發土地較少,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如何進行科學的城區規劃,加強現存空間利用,以及如何實現空間再造滿足創新產業的發展同樣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作為一名福田區的“本土”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對福田區在產業、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發展計畫十分支持,並對福田區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著重提到了“河套片區”,“河套片區”的發展標誌著兩個城市、兩種體制之間的緊密融合,能碰撞出無法想像的巨大能量。孟建民提出,要在未來的發展中遵循“回歸本源”原則和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讓建築服務於人民,從而創造出健康的城市和健康的城區。”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志剛也從能源供應方面提出了看法,“發展以後,如何實現能源結構優化配置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方面實現突破是未來的關鍵所在。”

灣區發展

粵港澳城市群互聯互通 軌道交通一體化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初步具備了成為新的世界級灣區的條件,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新佈局,也是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新動力。“一帶一路”倡議引發世界關注,通過發展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助力沿線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發展。

從粵港澳大灣區到“一帶一路”,如何推進資源的對接和融合,促成各類創新元素的化學聚變?李焯芬作了《從大灣區到“一帶一路”》的主題報告。他通過介紹和對比粵港澳大灣區、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的相關情況,總結出了灣區經濟的四大特徵:高度開發、宜居宜業、創新引領、區域協同。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灣區城市群及創新產業相結合的優勢,同時有宜居城鎮及綠色空間,極具發展潛力。

李焯芬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 通過沿岸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促進中國與各國之間在商貿、文化各方面的合作。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工業產品及科技創新產品,可以輸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擴展市場。金融服務、物流服務、專業技術服務亦可以為“一帶一路”作出貢獻,同時促進大灣區的未來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說道,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們國家競爭力的代表,也是對深圳目前發展狀況的一個提升和超越,“要想更好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我們必須具備創新的思維和開放的視野。”他重點從交通發展方面提出了建議,“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保障,尤其是管道交通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如何實現網路化、協同化和經濟化是未來需要思考的重點。”

灣區經濟的發展常依託于資源、要素高度集聚的中心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在於加強粵港澳城市間的互聯互通。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地鐵集團總工程師陳湘生作了《城軌交通—城市空間—土地立體空間的協同——粵港澳灣區軌道交通與城市協同發展》的主題報告,從國家戰略、國家對深圳的城市定位、深圳發展的4個難以為繼、深圳城市發展目標4個方面闡述了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與城市協同發展的戰略需求。

陳湘生指出,粵港澳灣區的佈局中,軌道交通一體化是關鍵。“要以廣州和深圳為中心構建中心密集、往週邊放射,團簇成網的城市軌道網路,加快深圳市軌道交通網佈局和建設。”他表示,建地鐵就是建城市,要借助軌道交通優化深圳城市空間結構,高效利用地下空間,綜合羅湖、深圳北站、前海等深圳交通樞紐與城市空間協同發展,配合福田、深圳東站、車公廟等其他綜合樞紐因地制宜、空間協同,最終做到樞紐與城市空間規劃建設運營協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