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戊戌六君子之——康廣仁,壯懷激烈可比譚嗣同,見識甚至超康有為

康有為胞弟康廣仁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壯懷激烈可與譚嗣同比肩, 其見識甚至超過康有為。

英雄血濺京華後, 清政府將他們的遺體棄市3日, 遂拋向郊外。 從此, 康廣仁的遺骨葬于何處, 成為一大懸謎。 有的說, 被百姓厚葬于京郊;有的說, 被維新派餘黨遷葬於上海……

經康有為在大陸的兒媳, 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龐蓮老人的講述並求證有關史料, 終於弄清了康廣仁的墓址。

當時, 康廣仁家人及維新餘黨, 在一個淒風苦雨的夜晚, 將他的遺骸偷運至香港, 默默掩埋。 康有為之母及元配夫人張雲珠逃往香港居住後, 便十幾年如一日, 守護著康廣仁的墳塋。 1913年8月9日, 康母去世, 康有為由日本奔喪歸港, 是年12月1日, 康有為租“海明”輪, 運母與弟靈柩回廣東南海縣老家, 淺葬母與弟于銀塘鄉之後岡。

康有為疼愛這位英年慘死的幼弟。 他無論住在上海新閘路辛家花園,

還是住在愚園路“遊存廬”, 經常肅立在奉有康廣仁遺像的“三本堂”前, 久久地凝視乃弟的英俊形象。

康有為到上海生活, 常常感到對不起淺葬故鄉的母與弟。 1914年, 他最寵愛的三太太何旃理病逝, 悲痛之餘, 他決定將母、弟遷葬, 與三太太同葬在一處山明水秀的勝跡。

康有為曾多次遊覽江蘇的大茅山, 此乃道教聖地, 林木森森, 濃蔭蔽日, 峰壑泉流, 渾然天成。 康有為晚年迷信風水堪輿之學, 他見大茅山集偉岸與靈秀於一爐, 遂出重金請風水先生, 一同上山尋找最佳的陵寢地。 最後, 他們選定大茅山積金峰下的青龍山, 認為此山有龍首龍尾, 坐北朝南, 狀似巨龍騰飛, 乃吉祥之處。 1920年6月16日, 康有為攜全家披麻戴孝, 扶著3具至親的靈柩, 在吹鼓手、道士那悲愴、沉鬱的號角和誦經聲中, 完成了葬禮。 是時, 康有為在親人墓前涕淚交加, 長跪不起。

1927年早春, 康有為做七十大壽前夕, 突然心思變化, 常常念叨人以葉落歸根為好, 表示要將3位親人的遺骨從大茅山遷回故鄉厚葬。 在以後的許多年中,

康有為的幼子康同凝(龐蓮丈夫, 1978年去世)一直想完成父親的遺願, 可惜天不假年。 然而, 因康氏後人絕大部分在海外, 都沒有精力去完成遷葬之事。

康有為3位親人的墳塚地處偏僻, “文革”中又被扒毀, 如今, 康廣仁墓葬大茅山的史實連當地人也不清楚了。

唯康母墓前的半截殘碑, 被大茅山的道士移至印宮保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