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漢俊:“心正”方能行正

劉漢俊:“心正”方能行正

党建治學

貞觀初年的某天, 唐太宗得到十幾把好弓, 這位年輕時就善射、自以為能識天下良弓的皇帝,

得意地請製作弓箭的師傅欣賞, 沒想到師傅說都不好。 唐太宗追問其故, 弓箭師傅說:“木心不正, 則脈理皆邪”, 木紋的心都不在正中, 這樣的弓雖然剛勁有力, 但射出去的箭卻不直, 所以“非良弓也”。 原理簡單, 道理深刻, 講出了做人做事做官要“正心”這個真諦。

做人講良心。 《尚書·立政》載, “文王惟克厥宅心”, 意思是周文王十分重視通過考核官員們的心地來選賢用能。 古人講究修心, 目的是正心, 校正自己的心態是不是符合天意、事理、人倫。 心正則身正, 身正則影直;心不正看什麼都是斜的, 幹什麼都是歪的。 “居上不驕, 為下不倍(背棄)”, 在上當有仁愛之心, 在下當有忠孝之心;恕人應當寬心, 律己必先責心;說話出於真心, 交友應以誠心;安居先安心,

樂業先樂心;見賢應有慕心, 遇惡得有戒心;逢弱當有善心, 臨危須加小心。 黨員幹部要帶頭做善良人、說厚道話、辦實誠事, 不虛妄、不欺瞞、不懈怠, 做到忠誠、乾淨、擔當。 常常正心修身, 勤練“鐵布衫”“金鐘罩”, 才有“金剛不壞之身”;常常祛躁氣、除濕氣、去俗氣, 做到心靜自然涼, 海闊天更空。 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抵得了誘惑, 才能不染纖塵, 保持心地的善良、潔淨和高貴。

做事講真心。 古人講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境界, 由物及己、由近致遠的邏輯關係告訴我們, “正心”是核心, 是“格物”的目的, 是“平天下”的前提。 黨員幹部當求真理、講真心、動真格, 律己求嚴、謀事求真、創業求實。 凡事講認真, 讀書講靜心, 析理求精心,

敬業須恒心;凡事講責任, 防止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凡事有意志, 有想幹事、真幹事、幹成事的決心, 有攻堅克難、敢於勝利的信心, 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 有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著一任幹的毅力;凡事有定力, 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信、真懂、真用, 對政治紀律、政治規矩、政治原則、政治要求等要真遵守, 真正做到有守有為有擔當, 創造出得到組織認可、群眾認同的真業績。

做官講公心。 心養德, 德從心, 古代做官講求“格其非心”, 以德立人。 用什麼心來養德呢?老子說“以百姓心為心”, 這就是公心。 黨員幹部做到官德高尚、黨性純潔, 必先謹記為官之心在於公。 奉公當去私心, 防止貪火燎原、欲水滔天,

不能公權私用、公權濫用, 把權力變成尋租的工具。 用權出以公心, 有公正才有公平, 公權民賦, 當為民所用、為民造福, 有公心才有良法善策德政。 黨員幹部尤其是“關鍵少數”要有恭敬之心、恪守之心、敬畏之心, 慎獨、慎微、慎初、慎權、慎好、慎言、慎行。 遠離烏煙瘴氣, 摒棄市儈世俗, 不搞投機取巧, 更不能蠅營狗苟利慾薰心、結黨營私包藏禍心。 官心不正, 必然敗壞黨風政風, 傷害党心民心。 心術不正, 必走邪路;才厚德薄, 必有歪心;德不配位, 必有災禍, 位子越高危害越大。

修好良心、真心、公心, “三嚴三實”是良方, 是清醒劑、常備藥。 要有百步穿楊之功, 須有良弓在握。 “心正”方能走遠、行穩、不偏。

(劉漢俊:中宣部党建雜誌社總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