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消化不良的中醫對策

疾病概述

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 經檢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

本病歸屬於中醫學“胃痞”“腹痛”“嘔吐”等範疇。 中醫學認為, 導致這些病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感受外邪, 如暑、濕、寒、熱等外界不正常的氣候, 我們平時所說的經常著涼受寒可以歸為這一類;飲食所傷, 如暴飲暴食、偏食辛辣肥甘厚味、溫涼失宜、飲食不衛生等;情志失調, 如因工作生活過大而出現煩惱鬱怒、抑鬱思慮、精神緊張等可歸為這一類;臟腑虛弱, 多見於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 多因先天的體質差異, 加上長期飲食不節, 饑飽失調, 或久病之後, 或年老體弱所致。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養生指導

1、常用穴位介紹及定位

主穴:足三裡、中脘、內關、公孫、梁丘、胃俞、脾俞、太沖、天樞、三陰交、肝俞、神闕、上脘。

公孫:足內側緣, 當第1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共2穴。

梁丘: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 髕骨外上緣上2寸, 共2穴.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共2穴。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共2穴。

天樞:在腹中部平臍中, 臍中旁開2寸。

神闕:肚臍正中。

上脘: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中上5寸。

2、操作方法

(1)艾灸:取上脘、中脘、神闕、天樞、足三裡, 用點燃的艾條在穴位上行溫和灸, 每穴10~15分鐘, 溫度以溫熱而不灼燙為適宜。 也可在中脘、神闕穴各置2毫米厚生薑片, 上置艾炷灸治15分鐘, 如感灼燙可再加一片生薑。 或將艾灸盒置於胃脘部, 每日1次, 至症狀大多好轉甚或消失為止。 也可用灸筒(百笑灸)治療, 首先拔開灸蓋, 將醫用膠布套入灸筒, 撕斷醫用膠布底紙, 將灸筒粘貼於上脘、中脘或神闕、天樞穴, 將灸炷放入灸蓋內並點燃, 將灸蓋套入灸筒, 左右旋轉筒身, 調節出氣孔大小, 使施灸溫度適中。 皮膚熱感消失, 灸筒壁涼, 表明灸炷燃燒完畢, 即可移去本艾灸裝置。 施灸完畢, 用鑷子取出灸炷, 放入盛水容器, 確保灰燼熄滅。

(2)按摩:用掌揉上脘、中脘、天樞,

用指揉足三裡、公孫、三陰交, 每穴各按揉1分鐘, 足三裡重點按揉。 也可以用手掌以胃脘部及神闕為中心做圓周摩法, 順時針方向摩動, 每次300~500下, 摩擦以溫度較熱、舒適為度。

(3)刮痧:督脈、膀胱經雙側脾俞至三焦俞;刮至發紅或出現痧痕為度。

(4)拔罐:取梁丘、足三裡、膀胱經, 從脾俞穴至尾骶部八髎穴拔罐, 留罐5~10分鐘。

(5)耳穴:用雙手按揉整個耳朵, 清潔耳部, 耳貼神門、肝、腎、脾、胃、食道、小腸、三焦、大腸、直腸、交感, 耳穴每日按壓5~8次, 每次每穴2秒, 以產生熱、脹、痛感為度。 保留3日後去掉, 兩耳交替使用。 以上3種療法每日1次, 做10次觀察療效。

3、注意事項

以上方法皆為臨床易操作且療效可靠, 如果時間不允許, 可以只選一二種。 艾灸時, 著重灸足三裡、中脘。 按摩時的力度以自己能承受為度, 不宜過大。 耳穴貼好後一定要按壓, 否則效果不佳。

4、日常調理

(1)飲食調理:飲食要以清淡為主。 多吃含消化酶的食物, 如水果、木瓜、蘋果、山楂、番茄、生魚片等;多吃高纖維食物, 如紅薯、海藻、牛蒡等;山藥蓮子粥:山藥(50克)和蓮子(20~30克)煮粥;山楂粥:山楂20克左右、米30克共煮粥, 煮的過程中可加入三兩片薄姜,粥成後加些許糖即可。平時應少吃多餐,飲水和進食不宜過飽。保持飲食均衡,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促進胃腸蠕動。提倡清燉,食物要軟,如米粥、細麵條、蒸蛋羹等,細嚼慢嚥,切勿進食過快。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脹氣不消化食物,忌堅硬油膩食品。

(2)起居調理:平時應隨氣候變化注意增減衣服,居處冷暖適宜,避免風寒暑濕等不良氣候,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一日三餐要有規律,忌食辛辣生冷,忌烈性酒和過量酒。保持心情舒暢,保持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增強機體免疫力等。這樣才能預防消化不良等病的發生。

(3)精神調理:消化不良與情緒因素關係密切,所以在繁重壓抑的工作之餘學會放鬆自己是非常必要的,儘量做到身心愉快,可適當進行運動,如瑜伽、太極拳、散步等。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糾正睡眠不足對胃腸消化功能的影響。《壽世保元》有雲:“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可見美妙的音樂有助於消化,適當地聽一些歡快的音樂,能對機體產生良性刺激,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有利於消化。

後記:

古語雲:“上工治未病。”人們在平時要多注意自我的調護,以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從而遠離消化不良。以上對消化不良的調理方法,簡便有效。①飲食至關重要;②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境;③適當的艾灸及按摩有助於預防或緩解消化不良;④腹部鍛煉可以增加胃腸功能,預防消化不良。

本文選自《滬上中醫名家養生保健指南叢書》之《白領人士的經絡養生》

叢書總主編:施杞

本冊主編:吳煥淦

(白芷 重樓 附子)

煮的過程中可加入三兩片薄姜,粥成後加些許糖即可。平時應少吃多餐,飲水和進食不宜過飽。保持飲食均衡,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促進胃腸蠕動。提倡清燉,食物要軟,如米粥、細麵條、蒸蛋羹等,細嚼慢嚥,切勿進食過快。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脹氣不消化食物,忌堅硬油膩食品。

(2)起居調理:平時應隨氣候變化注意增減衣服,居處冷暖適宜,避免風寒暑濕等不良氣候,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一日三餐要有規律,忌食辛辣生冷,忌烈性酒和過量酒。保持心情舒暢,保持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增強機體免疫力等。這樣才能預防消化不良等病的發生。

(3)精神調理:消化不良與情緒因素關係密切,所以在繁重壓抑的工作之餘學會放鬆自己是非常必要的,儘量做到身心愉快,可適當進行運動,如瑜伽、太極拳、散步等。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糾正睡眠不足對胃腸消化功能的影響。《壽世保元》有雲:“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可見美妙的音樂有助於消化,適當地聽一些歡快的音樂,能對機體產生良性刺激,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有利於消化。

後記:

古語雲:“上工治未病。”人們在平時要多注意自我的調護,以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從而遠離消化不良。以上對消化不良的調理方法,簡便有效。①飲食至關重要;②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境;③適當的艾灸及按摩有助於預防或緩解消化不良;④腹部鍛煉可以增加胃腸功能,預防消化不良。

本文選自《滬上中醫名家養生保健指南叢書》之《白領人士的經絡養生》

叢書總主編:施杞

本冊主編:吳煥淦

(白芷 重樓 附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