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校園|在冰冷的解剖台和刺鼻的福馬林間,有一位詩一般的老師教著有溫度的課

醫生與教師

一個挽救生命 一個塑造靈魂

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張黎聲老師連年被學生推舉為“明星教師”, 每年教學品質評估都是A級。 在可怕的解剖台、刺鼻的福馬林和冰冷的標本瓶間, 張黎聲將所任教的人體解剖學課程上成有溫度的人生大課, 講出了生命哲理與使命擔當。

他的個人魅力更是征服了一眾“粉絲”, 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無所不能, 唱歌、演講、辯論、主持、打鼓樣樣都行, 校園內的多項文化活動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用自身的人文素質和人格形象“春風化雨”般影響著學生, 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他們。

使命和擔當, 來自“人生大課”的啟示

“人體解剖學”是每個醫學生都必須要學習的一門專業基礎課, 這也就意味著, 每個醫學生都必須要接觸到遺體標本, 也就是業內所敬稱的“大體老師”。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 這些“大體老師”現在全部來自於遺體捐獻者。

“遺體捐獻者是值得每一位醫者與患者尊敬的, 他們為醫學事業奉獻了自己, 用身軀詮釋了無私的意義。 ”在張黎聲看來, 每一位醫學生不僅能從“大體老師”身上學到醫學知識, 還能感受到崇高的品德和人性的光輝。

於是, 張黎聲和他的團隊精心設計了“人體解剖學第一課”。

張黎聲和學生向“大體老師”鞠躬告別

在“解剖樓”一樓的實驗室裡, 二三十位學生佇立在兩架解剖台四周, 他們屏住了呼吸, 靜靜聆聽著講臺上張黎聲的深情講述:“你們的學長、2012級研究生徐欣毅, 身患白血病。 在彌留之際, 他跟媽媽說:‘我很想與我的學校一直在一起, 我很想在學校當一名老師。 ’徐欣毅去世後, 他的遺體捐贈給學校。 欣毅的媽媽說:‘我把唯一的孩子交給學校, 請善待他。 ’”“還有一位‘大體老師’生前飽受病痛折磨, 他留下了這樣的心聲:‘醫學沒有解除我的病痛, 甚至未能準確診斷我的疾病, 我願意將我的遺體貢獻給醫學研究, 幫助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講臺上,

張黎聲的聲音哽咽;講臺下, 學生的眼眶濕潤。 30分鐘的“第一課”結束, 學生們肅穆地對著“大體老師”集體默哀, 之後, 開始解剖操作。 當實驗課結束時, 大家安靜而有序地向“大體老師”鞠躬告別。

2013級針灸推拿學專業的吳冠錦剛開始對“第一課”的安排並“不以為然”, 覺得這樣有些“形式主義”, 甚至心裡吐槽過張黎聲“這個老師怎麼這麼矯情, 怎麼對課程內容之外的東西反復強調這麼多”。 課後他反思道:“可是漸漸地, 我真的發現我錯了, 而且, 我的思想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

在張黎聲的策劃下, 解剖樓的一樓被佈置成了“遺體捐獻文化長廊”, 吳冠錦和他的同學們相繼參加了“遺體捐獻追思會”, 到遺體捐獻自願者家裡訪問, 在學校與遺體捐獻登記者面對面交流和座,

在整個課程結束時給“大體老師”敬獻鮮花、書寫和敬獻感恩卡等, 在一系列的儀式和活動中, 學生們體驗和感受到了遺體捐獻者和家屬的大愛與大義, 在他們內心深處, “感恩、敬畏、責任”的情感和內在動力被激發了, 他們感悟到了生命和對社會應當具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課程結束時, 吳冠錦坦率地說, 自己眼中“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的精髓, 就是張黎聲曾在課上反復強調的一句話:“哪怕知識最終被遺忘, 在人文思想方面獲得的正能量卻永遠不會被忽略。 ”

一門“人體解剖學”的專業課, 被張黎聲演繹成了未來醫學工作者的“人生大課”。 2015年畢業季, 張黎聲鄭重地將這些“准醫生”們在人體解剖學實驗報告中寫下的心得體會集結成冊——《心路》, 他告訴記者,這本冊子的最珍貴之處在於“真實”,也許學生的話還略顯幼稚,或許其中還有錯別字,但張黎聲堅持“原汁原味”地呈現。

真實、坦率的心聲最能打動人。學生們在《心路》中充滿了對“大體老師”的敬意和感恩,甚至立志將來要以“仁心仁術”報答“大體老師”的無私奉獻,他們是這樣說的:“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你讓我們知道我們以後為了誰。”“起初曾經懼怕過冰冷的您,但現在我常會想像您生前慈祥的笑臉,是您的無私和豁達為我們鋪平了艱難的醫學之路。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無懼‘死亡’,因為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活’在我們身邊。”“所有的經歷、體會對於我來說都是一種鼓舞、一種力量,讓我時刻牢記要感恩,要努力,要承擔責任,我深知不能辜負捐獻者們的期望,這是我的承諾,對所有大體老師的承諾。”

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每一個醫學生將來從事的是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業。“事實上,在醫學生的心中,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一直都在,教師的作用只是‘揭開這層薄紗’,引導他們,激發他們對生命健康和社會責任的擔當意識和使命感。”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張黎聲深深地感到:德育也好,思政也好,關鍵取決於教師在平時的點滴影響。他用質樸的話語解釋:“無論是課上還是課後,你能讓學生心裡‘咯噔’一聲,眼眶一熱,這就足夠了。無論哪個教師都不可能讓一個學生聽完課,就突然變成另一個人,但如果今天讓他觸動一下,明天使他感動一回,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一片心潮澎湃。”

醫學專業人才的“術”與“道”

時間回到2014年,在面向全校教員的“德育創新課題”申報時,上海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張智強收到一項來自專業課教師的課題:張黎聲領銜申報的“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構建人文素質教育平臺的研究與實踐”課題。

這一課題讓全校教師眼前一亮———原來專業課還可以這麼上!確實如此,醫學不僅僅關注人的自然屬性,更不能忽視的是人的社會屬性,如果在醫學生眼中,醫學只剩下冷冰冰的知識,繁複的考試,而忘了這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那麼就失去了“仁術仁心”之道。如果能在專業課中滲透融合思政內涵,那麼,一定能夠開掘出更多的精神養料。

很快,全校教師“課程思政”的熱情和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從“古醫文”“中醫各家學說”到“急救醫學”“護理實踐”,到2015年時,學校共收到了32份申報書,經評審首批10門專業課立項,2016年又有13門課入選“德育實踐專業課程”。

作為最早涉足“德育實踐專業課程”的老教師,張黎聲在評審過程中擔任了評委,他告訴記者,評審的那天他坐在台下,親眼見證著在“中藥飲片識別”專業課上,醫學生們開始走進社區普及藥材鑒定,走進中小學帶學生做標本,培育社會責任感;“方劑學”課程將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納入教學,讓學生在課中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信心……“這一下午的課程展示讓我感觸很深,但更令人驚喜的是,前來現場觀摩學習的教師和學生越來越多,到最後走道裡都站滿了人。”

工作中的張黎聲(薛婷彥 攝)

在上海中醫大,這樣全員、全課程育人的方式,不僅為青年學子打牢了思想根基,也激發了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沒有德育意識,授業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個教書匠、手藝人。”一位參與專案的教師說,“我感覺自己從一名授課教師轉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關注教學,更關注教育;關注學生“術”的精進,更關注他們“道”的昇華。這裡的“道”與人文素質緊緊關聯,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離不開教師的“身正為範”。在張黎聲眼裡,“無論自己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的注視下,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被學生評判、模仿,而教師自身的思想、感情、信仰、習慣、學識等無一不在影響著學生。”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要做好教書育人,必須要自身過硬,既要做學問,又要有品行。

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個人品行,張黎聲無疑是過硬的。他在學科建設上全身心地投入,將教研室的特色課程“腧穴解剖學”打造成了上海市精品課程和全國中醫藥院校的標杆性課程。他先後承擔了三項研究生院的課程建設專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綜合能力、思維狀況進行總體評價。很多學生收到他批改和點評後返還的實驗報告後,感動不已:“張老師給我們點評的文字量,甚至比我們的實驗報告本身還要長!他的話切中要點,針對性強,能看出他本人對醫學的科學性、嚴謹性,他甚至還會注意到包括錯別字在內的小細節。最觸動我們的,是張老師對我們不僅有理性的評價,更有感性的關懷。”

“黎哥”的魅力“潤物細無聲”

張黎聲講得仔細,學生聽得認真

35年的教書育人生涯,張黎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科學嚴謹,激情四射,風趣幽默,耐人尋味”。他總是將複雜難懂的內容以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進行比喻和詮釋。同時努力發掘學科上的“能力訓練點”,將德育和科學素養培養融入到課程中。他對自己的講課要求很高:“除了要講出本學科的科學事實和規律外,還要講出藝術,講出哲理,引發學生對正確的‘三觀’進行感悟和思考。”張黎聲的課備受學生們的推崇,有學生在網上這樣評價張黎聲:“上張老師的課不用書,但是都能記得牢,這就是老師的本事!”

由課堂延伸至課外,張黎聲這個人也深受學生喜愛。他特別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在學生工作方面更是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只要是學生的事務他都無條件地熱心參加。他特別注重參與學生課堂以外的文化生活,作為學生心目中的“人氣嘉賓”,他經常接受學校黨校學員(學生)的採訪,與他們交流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自然而然地融入學生們的圈子,融入校園文化裡,他說,這樣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有更多地瞭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來影響學生。

張黎聲和學生交流

不少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會來找張黎聲聊天,傾訴思想,這時候,他總是爽氣地一揮手:“不管什麼時間,不管什麼問題,你儘管問!”學生的事就像是他自己的事,對待學生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在張黎聲看來,傾聽學生的訴說,盡心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進行疏導工作,花上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學生對我的信任是一種快樂和幸福,每當看到學生有了點滴的成熟和進步,我相當有成就感。”他說。

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青年教師,張黎聲始終耐心、細心對待,富有責任心。他以言傳身教和啟發的方式,對教研室的青年教師嚴格要求,鼓勵他們參加學校各種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從每一個教學環節上仔細準備,發掘和展現他們自己的潛質和特點。

除了每年都要承擔4門課程300多學時的課堂教學外,張黎聲還兼職學校工會副主席、教代會教書育人工作組組長、基礎醫學院黨委委員、部門工會主席等職務。他總是以主人翁的姿態關注著學校的發展,經常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在維護教職工權益、關心教職工生活上,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費了很多精力。儘管這樣,他依然將教學工作做得很好,兼職工作同樣做得有聲有色。

聲音洪亮,身材高大,一身西裝就能引起學生一片雀躍,“好帥”聲不斷響起;花白的頭髮象徵著睿智和才華,眼神卻始終明亮而溫和,他是校園裡名副其實的“明星教師”;“廣博的知識、睿智的談吐、隨和的性格和個人的藝術修為”,這些形容詞放在張黎聲的身上,再恰當不過。

張黎聲指導學生參加辯論賽

張黎聲的人格魅力不是刻意表演出來的,而是以他自己的文化素養為根基,不斷地“充電”更新而來。他有著眾多的校園粉絲,學生們都親切地稱他為“黎哥”。“黎哥”很忙,他總是會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場合。在“校園歌手比賽”“心理情景劇”“主題班會”上,他是受邀嘉賓;在球場上,他與學生進行著對抗性的體育比賽;在舞臺上,他與學生同台演出;在學校“廉政”主題辯論賽上,他又成了辯論指導老師;每年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和創新能力實證訓練項目,學生們總喜歡請他給出意見……

儘管臨近退休,但現在,當看到那輛永不上鎖的老舊自行車再一次停在灰白色“解剖樓”下時,學生們知道,那是張老師來了,綠樹掩映下的小樓顯得越發的溫馨。

他告訴記者,這本冊子的最珍貴之處在於“真實”,也許學生的話還略顯幼稚,或許其中還有錯別字,但張黎聲堅持“原汁原味”地呈現。

真實、坦率的心聲最能打動人。學生們在《心路》中充滿了對“大體老師”的敬意和感恩,甚至立志將來要以“仁心仁術”報答“大體老師”的無私奉獻,他們是這樣說的:“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你讓我們知道我們以後為了誰。”“起初曾經懼怕過冰冷的您,但現在我常會想像您生前慈祥的笑臉,是您的無私和豁達為我們鋪平了艱難的醫學之路。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無懼‘死亡’,因為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活’在我們身邊。”“所有的經歷、體會對於我來說都是一種鼓舞、一種力量,讓我時刻牢記要感恩,要努力,要承擔責任,我深知不能辜負捐獻者們的期望,這是我的承諾,對所有大體老師的承諾。”

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每一個醫學生將來從事的是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業。“事實上,在醫學生的心中,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一直都在,教師的作用只是‘揭開這層薄紗’,引導他們,激發他們對生命健康和社會責任的擔當意識和使命感。”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張黎聲深深地感到:德育也好,思政也好,關鍵取決於教師在平時的點滴影響。他用質樸的話語解釋:“無論是課上還是課後,你能讓學生心裡‘咯噔’一聲,眼眶一熱,這就足夠了。無論哪個教師都不可能讓一個學生聽完課,就突然變成另一個人,但如果今天讓他觸動一下,明天使他感動一回,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一片心潮澎湃。”

醫學專業人才的“術”與“道”

時間回到2014年,在面向全校教員的“德育創新課題”申報時,上海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張智強收到一項來自專業課教師的課題:張黎聲領銜申報的“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構建人文素質教育平臺的研究與實踐”課題。

這一課題讓全校教師眼前一亮———原來專業課還可以這麼上!確實如此,醫學不僅僅關注人的自然屬性,更不能忽視的是人的社會屬性,如果在醫學生眼中,醫學只剩下冷冰冰的知識,繁複的考試,而忘了這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那麼就失去了“仁術仁心”之道。如果能在專業課中滲透融合思政內涵,那麼,一定能夠開掘出更多的精神養料。

很快,全校教師“課程思政”的熱情和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從“古醫文”“中醫各家學說”到“急救醫學”“護理實踐”,到2015年時,學校共收到了32份申報書,經評審首批10門專業課立項,2016年又有13門課入選“德育實踐專業課程”。

作為最早涉足“德育實踐專業課程”的老教師,張黎聲在評審過程中擔任了評委,他告訴記者,評審的那天他坐在台下,親眼見證著在“中藥飲片識別”專業課上,醫學生們開始走進社區普及藥材鑒定,走進中小學帶學生做標本,培育社會責任感;“方劑學”課程將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納入教學,讓學生在課中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信心……“這一下午的課程展示讓我感觸很深,但更令人驚喜的是,前來現場觀摩學習的教師和學生越來越多,到最後走道裡都站滿了人。”

工作中的張黎聲(薛婷彥 攝)

在上海中醫大,這樣全員、全課程育人的方式,不僅為青年學子打牢了思想根基,也激發了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沒有德育意識,授業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個教書匠、手藝人。”一位參與專案的教師說,“我感覺自己從一名授課教師轉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關注教學,更關注教育;關注學生“術”的精進,更關注他們“道”的昇華。這裡的“道”與人文素質緊緊關聯,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離不開教師的“身正為範”。在張黎聲眼裡,“無論自己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的注視下,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被學生評判、模仿,而教師自身的思想、感情、信仰、習慣、學識等無一不在影響著學生。”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要做好教書育人,必須要自身過硬,既要做學問,又要有品行。

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個人品行,張黎聲無疑是過硬的。他在學科建設上全身心地投入,將教研室的特色課程“腧穴解剖學”打造成了上海市精品課程和全國中醫藥院校的標杆性課程。他先後承擔了三項研究生院的課程建設專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綜合能力、思維狀況進行總體評價。很多學生收到他批改和點評後返還的實驗報告後,感動不已:“張老師給我們點評的文字量,甚至比我們的實驗報告本身還要長!他的話切中要點,針對性強,能看出他本人對醫學的科學性、嚴謹性,他甚至還會注意到包括錯別字在內的小細節。最觸動我們的,是張老師對我們不僅有理性的評價,更有感性的關懷。”

“黎哥”的魅力“潤物細無聲”

張黎聲講得仔細,學生聽得認真

35年的教書育人生涯,張黎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科學嚴謹,激情四射,風趣幽默,耐人尋味”。他總是將複雜難懂的內容以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進行比喻和詮釋。同時努力發掘學科上的“能力訓練點”,將德育和科學素養培養融入到課程中。他對自己的講課要求很高:“除了要講出本學科的科學事實和規律外,還要講出藝術,講出哲理,引發學生對正確的‘三觀’進行感悟和思考。”張黎聲的課備受學生們的推崇,有學生在網上這樣評價張黎聲:“上張老師的課不用書,但是都能記得牢,這就是老師的本事!”

由課堂延伸至課外,張黎聲這個人也深受學生喜愛。他特別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在學生工作方面更是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只要是學生的事務他都無條件地熱心參加。他特別注重參與學生課堂以外的文化生活,作為學生心目中的“人氣嘉賓”,他經常接受學校黨校學員(學生)的採訪,與他們交流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自然而然地融入學生們的圈子,融入校園文化裡,他說,這樣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有更多地瞭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來影響學生。

張黎聲和學生交流

不少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會來找張黎聲聊天,傾訴思想,這時候,他總是爽氣地一揮手:“不管什麼時間,不管什麼問題,你儘管問!”學生的事就像是他自己的事,對待學生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在張黎聲看來,傾聽學生的訴說,盡心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進行疏導工作,花上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學生對我的信任是一種快樂和幸福,每當看到學生有了點滴的成熟和進步,我相當有成就感。”他說。

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青年教師,張黎聲始終耐心、細心對待,富有責任心。他以言傳身教和啟發的方式,對教研室的青年教師嚴格要求,鼓勵他們參加學校各種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從每一個教學環節上仔細準備,發掘和展現他們自己的潛質和特點。

除了每年都要承擔4門課程300多學時的課堂教學外,張黎聲還兼職學校工會副主席、教代會教書育人工作組組長、基礎醫學院黨委委員、部門工會主席等職務。他總是以主人翁的姿態關注著學校的發展,經常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在維護教職工權益、關心教職工生活上,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費了很多精力。儘管這樣,他依然將教學工作做得很好,兼職工作同樣做得有聲有色。

聲音洪亮,身材高大,一身西裝就能引起學生一片雀躍,“好帥”聲不斷響起;花白的頭髮象徵著睿智和才華,眼神卻始終明亮而溫和,他是校園裡名副其實的“明星教師”;“廣博的知識、睿智的談吐、隨和的性格和個人的藝術修為”,這些形容詞放在張黎聲的身上,再恰當不過。

張黎聲指導學生參加辯論賽

張黎聲的人格魅力不是刻意表演出來的,而是以他自己的文化素養為根基,不斷地“充電”更新而來。他有著眾多的校園粉絲,學生們都親切地稱他為“黎哥”。“黎哥”很忙,他總是會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場合。在“校園歌手比賽”“心理情景劇”“主題班會”上,他是受邀嘉賓;在球場上,他與學生進行著對抗性的體育比賽;在舞臺上,他與學生同台演出;在學校“廉政”主題辯論賽上,他又成了辯論指導老師;每年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和創新能力實證訓練項目,學生們總喜歡請他給出意見……

儘管臨近退休,但現在,當看到那輛永不上鎖的老舊自行車再一次停在灰白色“解剖樓”下時,學生們知道,那是張老師來了,綠樹掩映下的小樓顯得越發的溫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