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葉挺長子逝世 提出戰略思想至今仍有指導作用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原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葉正大同志, 因病醫治無效, 於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91歲。

葉正大出生於上海, 是葉挺同志的長子, 1947年2月參軍, 194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革命生涯中, 他歷任工藝員、主任設計員、副主任設計師、副所長、三機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長、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等職。 他先後領導和直接參與了12種型號飛機設計研製任務, 為我國殲擊機的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關於我國防空武器研製發展方針的若干建議》;參與領導編寫了《2000年的中國國防科學技術》(總報告)和《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國防部分)》,

提出新時期我國國防科技發展的戰略思想, 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葉正大是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他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曾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章。

↑葉正大同志遺像;新華社發

作為葉挺同志的長子, 葉正大1927年8月出生于上海時, 正值父親參加南昌起義後南下廣東途中。 為躲避國民黨反動派迫害, 母親帶著繈褓中的他到達澳門, 依靠外祖父的資助生活。 他在澳門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光。 父親葉挺于1932年回到澳門與家人團聚, 直至1937年春離開。 父親的言傳身教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7年2月, 繼承父親遺志的葉正大於黑龍江佳木斯參軍入伍, 成為東北民主聯軍附屬外國語言學校學員。 1948年3月, 他在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年9月, 被派到蘇聯留學,

先在伊萬諾沃國際動力學院學習俄文, 1949年9月進入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飛機設計, 立志掌握飛機設計製造本領, 報效黨和國家。

1955年5月, 葉正大學成歸國, 分配到航空工業局瀋陽112廠。 1956年8月, 112廠成立飛機和發動機設計室, 葉正大擔任設計室副主任設計師, 他以扎實的知識功底和飽滿的工作熱情一次次投入到新戰機的設計研製中, 先後參加5種機型總體方案設計的組織領導工作,參與編制技術檔, 成為當時國內飛機設計唯一可行的依據, 為我國走獨立自主設計研製飛機的道路作出重要實踐探索。

1961年10月, 葉正大任國防部第六研究院601所副所長, 負責科研技術工作。 他參與組建的601所首屆技術委員會, 在開展所內技術活動和組織所外各個專業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效推動了科研設計工作全面展開。 葉正大先後領導和直接參與了12種型號的飛機設計研製任務, 為我國殲擊機的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 特別是他領導和參與研製的我國第一個超音速殲擊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73年11月, 葉正大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 分管科研工作, 主抓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各行業間的技術協調。 上世紀80年代初, 葉正大組織軍兵種和有關部門進行深入論證, 提出《關於我國防空武器研製發展方針的若干建議》, 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科研經費。

1982年8月, 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成立國防科工委, 葉正大被任命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他參與領導編寫了《2000年的中國國防科學技術》(總報告)和《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國防部分)》, 1992年分別獲得軍事科學院頒發的全軍軍事科研成品一等獎和二等獎,提出的新時期我國國防科技發展的戰略思想, 在今天仍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1993年12月, 葉正大退出領導崗位, 一如既往關心國家和軍隊大事, 時刻關注國防科技事業和部隊建設發展, 曾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顧問、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等, 滿腔熱情地投入國防科技事業中, 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擔任中國航太基金會首任理事長, 積極彙聚各方力量特別是港澳人士支持我國航太事業, 有效擴大了航太事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作為革命後代, 他收集整理了反映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新中國航空事業發展歷程、“兩彈一星”精神等系列紅色郵品,積極參與惠陽葉挺將軍紀念園、肇慶葉挺獨立團紀念館、澳門葉挺故居紀念館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在賡續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張驕瀛

他收集整理了反映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新中國航空事業發展歷程、“兩彈一星”精神等系列紅色郵品,積極參與惠陽葉挺將軍紀念園、肇慶葉挺獨立團紀念館、澳門葉挺故居紀念館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在賡續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張驕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