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熙為何成功拿下鼇拜卻又沒殺了鼇拜的原因

鼇拜, 生於1610年, 卒於康熙八年(1669), 瓜爾佳氏, 滿洲鑲黃旗人, 衛齊第三子。 初以巴牙喇壯達從征, 屢有功。 清朝三代元勳, 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 鼇拜前半生軍功赫赫, 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後半生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 康熙八年, 鼇拜因專擅弄權而被拘禁, 不久就死於幽所, 為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天聰八年(1634年), 授牛錄章京世職, 任甲喇額真。 崇德二年(1637年), 征明皮島, 與甲喇額真准塔為前鋒, 渡海搏戰, 敵軍披靡, 遂克之。 命優敘, 進三等梅勒章京, 賜號“巴圖魯”。 崇德六年(1641年), 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圍錦州, 明總督洪承疇赴援,

鼇拜輒先陷陣, 五戰皆捷, 明兵大潰, 追擊之, 擒斬過半。 功最, 進一等, 擢巴牙喇纛章京。 崇德八年(1643年), 從貝勒阿巴泰等敗明守關將, 進薄燕京, 略地山東, 多斬獲。 凱旋, 敗明總督范志完總兵吳三桂軍。 敘功, 進三等昂邦章京, 賚賜甚厚。

康熙皇帝8歲即位後,

因其年幼, 有四大輔臣代其執政。

這四大輔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鼇拜。 其中, 索尼老謀深算, 又加上年老體弱, 所以採取明哲保身的策略,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遏必隆性格懦弱, 能力也不出眾, 是一根毫無原則的隨風草, 哪邊風大就倒向哪邊。

於是, 這四大輔臣最終就演變成了蘇克薩哈和鼇拜之間的爭鬥。

結果, 索尼去世後, 蠻橫的鼇拜幹掉了蘇克薩哈, 成為獨掌大權的“太上皇”。

康熙14歲親政後, 鼇拜不僅沒有收斂, 反而變本加厲, 根本就不把康熙這個小皇帝放在眼裡。 有時候在朝堂之上, 鼇拜竟然敢當著康熙的面訓斥大臣, 康熙只能忍氣吞聲。

這樣一來, 更讓鼇拜忘乎所以了。

但康熙不是個無能之輩, 他不可能允許自己頭頂上蹲著個“太上皇”。 但他也不是個魯莽之輩, 不可能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 冒然出擊。 所以, 他選擇了暫時忍耐, 相時而動。

當時, 滿朝的大臣, 大多依附於鼇拜。 康熙要做的, 就是慢慢地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力量, 俗稱“摻沙子”;同時儘量把依附於鼇拜的大臣拉到自己這邊, 俗稱“挖牆腳”;最後又把鼇拜的黨羽盡可能地調出京城, 到外地任職, 俗稱“甩石塊”。

等把這些工作基本完成後, 康熙又把負責守衛京城的部隊長官換成了自己的親信。

到此時, 瓜已熟, 蒂就要落了。 康熙便利用召見鼇拜的機會,

令一幫摔跤小能手擒拿住了鼇拜。 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宣佈了鼇拜三十條大罪。

三十條啊, 這麼多, 足見康熙對鼇拜的憤恨。

按說, 康熙受了鼇拜那麼多氣, 如今鼇拜成了階下囚, 康熙應該把他千刀萬剮才對。 可事實是, 並沒有。 康熙僅僅是把鼇拜關進了大牢——按今天的說法, 應該是判了個無期。

康熙為何不殺鼇拜呢?據說,是鼇拜在康熙面前脫掉了上衣,露出了身上的一條條刀疤,並聲淚俱下地告訴康熙,哪條刀疤是在哪場大戰留下的。言外之意,鼇拜為滿清的江山出生入死過。最打動康熙的,是其中一條大刀疤竟然是為了救皇太極留下的。而皇太極,可是康熙的親爺爺啊。

最終,不知真是被鼇拜感動了,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胸懷寬廣,反正康熙饒了鼇拜一命。當然,鼇拜仍然是死在了大牢裡——據說是病死的。至於真假,就很難說了。

應該是判了個無期。

康熙為何不殺鼇拜呢?據說,是鼇拜在康熙面前脫掉了上衣,露出了身上的一條條刀疤,並聲淚俱下地告訴康熙,哪條刀疤是在哪場大戰留下的。言外之意,鼇拜為滿清的江山出生入死過。最打動康熙的,是其中一條大刀疤竟然是為了救皇太極留下的。而皇太極,可是康熙的親爺爺啊。

最終,不知真是被鼇拜感動了,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胸懷寬廣,反正康熙饒了鼇拜一命。當然,鼇拜仍然是死在了大牢裡——據說是病死的。至於真假,就很難說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