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中 司馬懿和諸葛亮真是宿命的對決嗎

喜歡《三國演義》的人一般都有這麼個感覺:諸葛亮就是個妖人, 神機妙算, 什麼都能未卜先知, 簡直是無敵的存在, 什麼周瑜曹操, 曹魏的諸位名將, 在諸葛亮面前都被智商碾壓, 直到司馬懿橫空出世, 諸葛亮才算有了對頭。

自羅貫中設置出這種雙雄對決的宿敵模式之後, 後世人始終認為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能力在伯仲之間, 最多稍弱於諸葛亮, 前幾天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編劇更是充分發揮想像力, 來了一段“司馬懿三氣諸葛孔明”的故事。

但我還是那句話, 電視劇歸電視劇, 正史歸正史,

歷史中, 司馬懿和諸葛亮真是宿命的對決嗎?

先說我的結論:不是, 從各個維度上講, 諸葛亮都完勝司馬懿。

-1-

上周的文章中(《司馬懿的背信棄義, 讓後代臉紅》), 後臺有朋友留言, 關於諸葛亮, 有人說他未必那麼無私, 還有人說, 諸葛亮多活幾年, 沒准就篡位了。

岳飛死後, 韓世忠找秦檜論理, 秦檜說, 嶽飛謀反確實沒證據, 但“莫須有”啊。

篡權這種事, 論跡不論心, 要是都用沒准和未必來揣測, 那歷史上就沒好人了。

還有一種觀點:當年劉備托孤, 說諸葛亮對劉禪可以“取而代之”, 這是封住了諸葛亮的嘴, 讓他以後不好意思動手。 但問題是, 您覺得如果諸葛亮想要篡位, 劉備死前的兩句話能攔得住嗎?而且如果他真想當皇帝的話, 劉備的話反而會成為了他法統正確的依據:不是我想篡位, 是先帝跟我提前商量好的!

而司馬懿也是曹魏的托孤的重臣, 還接受了兩次托孤, 一次曹丕, 一次曹叡, 兩次托孤也都感人至深, 司馬懿也都慟哭不已, 然後呢?高平陵政變。

蜀漢的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曾經提議讓諸葛亮受九錫,

九錫是個什麼東西不詳細介紹, 總之歷史上受過九錫的大臣後來都篡位了, 九錫就是當皇帝的前奏, 當時諸葛亮的回復是:等到平滅曹魏, 別說九錫, 十錫我都接受!

有人會拿這個當證據:你看, 諸葛亮自己都說了, 十錫他都接受!問題是沒有十錫啊, 這不很明顯是回懟李嚴的話嗎?自那之後李嚴再也沒提過九錫這事。

當然了, 司馬懿在殺掉曹爽之後, 也沒受九錫, 但高平陵政變後, 他們父子三人就徹底把持了曹魏的政權, 曹魏的皇帝完全成了傀儡, 而司馬懿死後又將權柄交給了兩個兒子。 之後司馬昭受九錫, 加封為晉王, 他的心意也“路人皆知”。

諸葛亮死時, 他的兒子諸葛瞻才7-8歲, 當然不能和司馬昭兄弟比,

不過諸葛亮死後直到蜀漢滅國, 劉禪的皇權都沒有受到過威脅, 諸葛亮的鐵杆嫡系薑維雖然貴為大將軍, 卻始終為劉禪而服務, 到蜀漢滅國的時候,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更是以身殉國。

所以, 列位從哪兒能看出諸葛亮的不臣之心?回到諸葛亮身上, 您見過哪個圖謀不軌的大臣把自己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

所以, 從忠誠的角度來說, 諸葛亮完勝司馬懿。

-2-

歷史上諸葛亮總共五次北伐, 第四次的時候, 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運輸軍糧不力, 就假傳聖旨, 讓諸葛亮班師回朝, 等諸葛亮回來之後, 李嚴又裝作驚訝地問:軍糧充足, 丞相怎麼退兵了?

經過一系列調查, 李嚴貽誤軍機還撒謊的事被揭露出來, 按理說這應該是死罪,

但畢竟李嚴是劉備的托孤大臣之一, 於是他被貶為普通老百姓就算了。

雖然李嚴犯下大罪, 但他的兒子李豐依然被諸葛亮重用, 官至江州都督。

等到諸葛亮死後, 李嚴知道除了諸葛亮, 再沒有別人會重新重用他, 於是很快就鬱鬱而終。 為什麼他會這麼想?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在李嚴心中, 諸葛亮做事公道, 哪怕你之前坑過我, 只要你改了, 能對國家做貢獻, 我也會再度啟用。

而反觀司馬懿呢?高平陵之變, 指著洛水許諾, 只要曹爽交出兵權, 就保其一世富貴, 結果沒幾個月, 就殺了人全家, 而且哪怕是曹爽家已經出嫁的女眷都不放過。

《三國志》對諸葛亮有如下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 撫百姓, 示儀軌, 約官職, 從權制, 開誠心, 布公道……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撫恤百姓,誠心待人,公正無私,管仲蕭何一樣的人物。

要知道,《三國志》中曹魏才是正統,諸葛亮按照立場來說,應該是“蜀漢反動政權”的鐵杆頑固分子,可作者陳壽依然用如此高的評價來為其蓋棺定論。

十來年前的西班牙國家德比中,羅納爾迪尼奧在皇馬的伯納烏球場被主場球迷抱以熱烈掌聲,看足球的都知道,巴賽隆納和皇家馬德里可謂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然而小羅卻能讓死敵的球迷由衷的讚賞。為什麼,踢得確實好啊!

諸葛亮也是這樣,哪怕在《三國志》中他是反派,作者也從內心服他。

獲得敵人最高的尊敬和讚美,可見諸葛亮的品格和執政能力。

而至於司馬懿嘛,東晉明帝司馬紹的反應前文說過,就不多講了。

執政能力和人品,諸葛亮完勝司馬懿。

-3-

最後咱說軍事。

有些司馬懿的擁躉會認為軍事上雙方確實是勢均力敵,你看,諸葛亮就始終沒有過了司馬懿這一關嘛。最近幾年,有一種觀點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諸葛亮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上很平庸,比如初次北伐不聽魏延的子午穀奇謀。

先來看第二種觀點,唐朝開元年間搞過一個武廟十哲的活動,就是唐朝的歷史名將TOP10,諸葛亮赫然在列,之後,武廟十哲經過歷史發展,多次有過變更,但諸葛亮始終在當中。

唐朝可沒有《三國演義》來給諸葛亮吹牛逼,但人家依然是名將前十,難不成唐朝人都是弱智?

至於子午穀奇謀,是個風險極大的想法,明末的初代闖王高迎祥嘗試過,當他走出子午穀的時候,官軍的孫傳庭說:恁咋才來啊?然後抓住了高迎祥,後來高被淩遲處死。

至於第一種觀點,我們要先看看蜀魏兩國的國力對比:東漢天下被分為13州,曹魏佔據九州,東吳三州,西蜀一州。蜀漢所佔據的益州易守難攻,既然易守難攻,也意味著主動出擊時非常不便,我們都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以每次諸葛亮北伐,出了蜀道之後,後防的糧草補給總是大問題。

另外,整個蜀漢的軍隊也就十萬人,每次北伐的也就五六萬,益州也不是戰馬產地,所以漢軍一般都是步卒。

反觀司馬懿,在與諸葛亮交手時,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手下十幾萬大軍,步騎結合,保障有力。

也就是說,主場作戰的司馬懿人比諸葛亮多,兵種比諸葛亮豐富,後勤比諸葛亮有力。各種優勢都在司馬懿這,按理說,這局面,司馬懿如果與諸葛亮是宿敵,應該穩操勝券了吧?

第一次交手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第一次的失街亭神馬的,是曹真和張郃幹的,司馬懿壓根沒出過場),《三國志》對其的記載是: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晉書》和《魏晉春秋》也都有記載,因為太多,就不貼出來了。總之諸葛亮這次北伐,收割了魏國軍隊的麥子,撤兵前幹掉了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還給司馬懿留下個“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的段子。

占盡優勢的司馬懿就打成了這樣?

然後兩人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交手,司馬懿有了前車之鑒,採用了他認為最正確的戰術——死守。任憑你怎麼挑釁,給我寄女裝羞辱我也好,天天罵我也罷,我就是不出來,咱就看誰命長,誰能先把誰耗死。

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確實被耗死了,司馬懿靠續命大法贏下了比賽。

但這和軍事能力有一毛錢關係?這不就是比誰活得長嗎?

後來漢軍退兵時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司馬懿猜到是因為諸葛亮死了,所以漢軍才退,於是打算乘勝追擊,結果蜀漢的楊儀打出了諸葛亮的旗號,司馬懿一看,微然一笑,說窮寇莫追,於是又帶兵回去了。

既然窮寇莫追,你一開始出來,又是要幹嘛呢?送戰友?

後世李世民曾經這麼評價過司馬懿: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大概就是,司馬懿你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客觀優勢,但是卻被諸葛亮嚇得不敢出來,人家死後還能把你嚇退,你的那片防區快成了諸葛亮後花園,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這是為啥呢?

就跟德國隊和中國隊比賽,德國主場作戰,然後被中國壓著打,連半場都過不去,中國隊還打幾腳門柱,到最後因為中國隊主教練心臟病發,比賽終止,德國才守住了平局。

事後有人說德國和中國的兩位主帥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簡直是教練界的雙子星,你想不想呸他一臉?

軍事上,諸葛亮完勝司馬懿。

-4-

對比完了,最後我想說的是現在人們談論歷史時一個不太好的現象:為了將某些歷史人物去神化,而對其汙名化。比如諸葛亮,可能是《三國演義》吹得太厲害,導致招黑,以至於有些人開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將其拉下神壇;再比如嶽飛,也有很多人將其的被殺進行合理化解讀。

對於這二人,我也經歷了“哇,他好牛逼,好偉大——也不怎麼樣嘛——確實很偉大”的過程。

電視劇是娛樂,可以不較真;稗官野史和各路反主流的觀點可以看看,當做參考。但這些東西的價值依然不如正史。

而且,我們在面對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傑出、最優秀的代表,那些彙集了我們民族傳統美德的先賢時,也應該保持足夠的敬畏和尊崇。

來源:飛碟說編輯:華夏 布公道……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撫恤百姓,誠心待人,公正無私,管仲蕭何一樣的人物。

要知道,《三國志》中曹魏才是正統,諸葛亮按照立場來說,應該是“蜀漢反動政權”的鐵杆頑固分子,可作者陳壽依然用如此高的評價來為其蓋棺定論。

十來年前的西班牙國家德比中,羅納爾迪尼奧在皇馬的伯納烏球場被主場球迷抱以熱烈掌聲,看足球的都知道,巴賽隆納和皇家馬德里可謂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然而小羅卻能讓死敵的球迷由衷的讚賞。為什麼,踢得確實好啊!

諸葛亮也是這樣,哪怕在《三國志》中他是反派,作者也從內心服他。

獲得敵人最高的尊敬和讚美,可見諸葛亮的品格和執政能力。

而至於司馬懿嘛,東晉明帝司馬紹的反應前文說過,就不多講了。

執政能力和人品,諸葛亮完勝司馬懿。

-3-

最後咱說軍事。

有些司馬懿的擁躉會認為軍事上雙方確實是勢均力敵,你看,諸葛亮就始終沒有過了司馬懿這一關嘛。最近幾年,有一種觀點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諸葛亮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上很平庸,比如初次北伐不聽魏延的子午穀奇謀。

先來看第二種觀點,唐朝開元年間搞過一個武廟十哲的活動,就是唐朝的歷史名將TOP10,諸葛亮赫然在列,之後,武廟十哲經過歷史發展,多次有過變更,但諸葛亮始終在當中。

唐朝可沒有《三國演義》來給諸葛亮吹牛逼,但人家依然是名將前十,難不成唐朝人都是弱智?

至於子午穀奇謀,是個風險極大的想法,明末的初代闖王高迎祥嘗試過,當他走出子午穀的時候,官軍的孫傳庭說:恁咋才來啊?然後抓住了高迎祥,後來高被淩遲處死。

至於第一種觀點,我們要先看看蜀魏兩國的國力對比:東漢天下被分為13州,曹魏佔據九州,東吳三州,西蜀一州。蜀漢所佔據的益州易守難攻,既然易守難攻,也意味著主動出擊時非常不便,我們都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以每次諸葛亮北伐,出了蜀道之後,後防的糧草補給總是大問題。

另外,整個蜀漢的軍隊也就十萬人,每次北伐的也就五六萬,益州也不是戰馬產地,所以漢軍一般都是步卒。

反觀司馬懿,在與諸葛亮交手時,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手下十幾萬大軍,步騎結合,保障有力。

也就是說,主場作戰的司馬懿人比諸葛亮多,兵種比諸葛亮豐富,後勤比諸葛亮有力。各種優勢都在司馬懿這,按理說,這局面,司馬懿如果與諸葛亮是宿敵,應該穩操勝券了吧?

第一次交手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第一次的失街亭神馬的,是曹真和張郃幹的,司馬懿壓根沒出過場),《三國志》對其的記載是: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晉書》和《魏晉春秋》也都有記載,因為太多,就不貼出來了。總之諸葛亮這次北伐,收割了魏國軍隊的麥子,撤兵前幹掉了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還給司馬懿留下個“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的段子。

占盡優勢的司馬懿就打成了這樣?

然後兩人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交手,司馬懿有了前車之鑒,採用了他認為最正確的戰術——死守。任憑你怎麼挑釁,給我寄女裝羞辱我也好,天天罵我也罷,我就是不出來,咱就看誰命長,誰能先把誰耗死。

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確實被耗死了,司馬懿靠續命大法贏下了比賽。

但這和軍事能力有一毛錢關係?這不就是比誰活得長嗎?

後來漢軍退兵時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司馬懿猜到是因為諸葛亮死了,所以漢軍才退,於是打算乘勝追擊,結果蜀漢的楊儀打出了諸葛亮的旗號,司馬懿一看,微然一笑,說窮寇莫追,於是又帶兵回去了。

既然窮寇莫追,你一開始出來,又是要幹嘛呢?送戰友?

後世李世民曾經這麼評價過司馬懿: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大概就是,司馬懿你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客觀優勢,但是卻被諸葛亮嚇得不敢出來,人家死後還能把你嚇退,你的那片防區快成了諸葛亮後花園,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這是為啥呢?

就跟德國隊和中國隊比賽,德國主場作戰,然後被中國壓著打,連半場都過不去,中國隊還打幾腳門柱,到最後因為中國隊主教練心臟病發,比賽終止,德國才守住了平局。

事後有人說德國和中國的兩位主帥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簡直是教練界的雙子星,你想不想呸他一臉?

軍事上,諸葛亮完勝司馬懿。

-4-

對比完了,最後我想說的是現在人們談論歷史時一個不太好的現象:為了將某些歷史人物去神化,而對其汙名化。比如諸葛亮,可能是《三國演義》吹得太厲害,導致招黑,以至於有些人開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將其拉下神壇;再比如嶽飛,也有很多人將其的被殺進行合理化解讀。

對於這二人,我也經歷了“哇,他好牛逼,好偉大——也不怎麼樣嘛——確實很偉大”的過程。

電視劇是娛樂,可以不較真;稗官野史和各路反主流的觀點可以看看,當做參考。但這些東西的價值依然不如正史。

而且,我們在面對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傑出、最優秀的代表,那些彙集了我們民族傳統美德的先賢時,也應該保持足夠的敬畏和尊崇。

來源:飛碟說編輯:華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