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普通話”千年演變史

即使你熟讀歷史,也很可能不會說古代的“普通話”。 它曾有雅言、官話、國語等稱呼, 是促進國家統一的公器。 而以什麼方言作為普通話的基礎,背後則有各股勢力的博弈。 普通話的誕生, 伴隨的是權力更替的精彩歷史。

西元前560年, 楚共王去世, 吳國乘楚喪之際侵楚, 卻大敗而歸, 急急去尋找中原霸主——晉國救助。 第二年, 晉國召集諸侯商討伐楚, 諸侯商議的結論是拒絕為吳出兵。 實際上, 晉國這時早已外強中乾, 攻楚沒有必勝把握。 但晉國覺得這樣很沒面子, 於是找到一個替罪羊, 為自己開脫。 這個倒楣的傢伙就是姜戎的首領駒支。

晉國大臣范宣子在殿上責難駒支,說諸侯對晉國離心離德, 主要是因為戎人言語挑撥的緣故, 並威脅駒支, 不准他參加第二天一早的盟會。 駒支不卑不亢, 不僅當庭答辯, 還朗誦了《詩經》中的一首《青繩》作結。 范宣子只好服輸,

待之以禮。

駒支的辯才, 暫且不議,這裡要強調的是另一個問題——語言。 這位被中原人稱為“戎”的少數民族首領, 不僅能當庭對答如流, 還能嫺熟並恰當地引用《詩經》。 在整個過程中, 沒有任何翻譯官的身影。 這就說明, 姜戎首領、晉國大臣乃至在場的眾多諸侯, 都在使用大體相同的語言交流。 它可能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普通話”。

這樣的情形並不罕見。 據記載, 春秋242年間的朝聘盟會等外事活動, 達450次之多, 而且在所有這些場合中, 從未有翻譯人員出現。 孔子周遊列國, 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四方, 各種辨士到各國遊說, 也都交流無礙。 試想, 假如沒有一門共通的語言, 這樣的情形多麼不可思議!

不過, 關於這門上古時代的通用語, 史籍中並未正面談論,

只留下了零星痕跡。 《論語》中道,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 皆雅言也。 ”也就是說, 孔子在正式場合, 會說一門叫做“雅言”的語言。 而根據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的解讀, 雅言指的就是發標準音、說標準語。 儘管此說尚存爭論, 但如上所推論, 先秦時期必然有一門標準音。 就暫且以“雅言”來稱呼它吧。

“雅”和“夏”在上古是相通的, 因此, 語言學家多推斷雅言就是夏言。 夏太康以後, 夏朝建都在河洛一帶, 殷商也在這一帶建都, 因此, 當時的雅言應是以河洛話為基礎。 而當東周把都城遷往洛邑後, 雅言也繼續向洛陽音傾斜。

洛陽, 不僅是中國上古的政治中心、王畿之地, 也成為雅言最重要的關鍵字。 只是當時的洛陽話, 卻肯定不是現代的河南話。

今天一些習以為常的發音, 古人是發不出來的, 比如輕唇音。 輕唇音大致相當於今日中文拼音中f的讀音;而重唇音大致相當於中文拼音中的b、p、m。 輕重唇分野要遲至唐代以後, 因此,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 應念作“e pang gong”, “房”在這裡念作“旁”。

今日中國人脫口而出的翹舌音,

在上古音中也不存在。 也就是說, 上古沒有近似於今天普通話中的zh、ch、sh幾個聲母, 舌上音聲母在上古都讀成舌頭音聲母, 近似中文拼音中的d、t、n。 比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千里之行, 台於足下”一句。 台, 通“始”。 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中則有:“填國家, 撫百姓, 吾不如蕭何。 ”填, 通“鎮”。 作為通假字, 這兩組字必然讀音相近。 從中可證“zh、ch、sh”與“d、t、n”的淵源關係。

這種演變,在我們今日的普通話讀音中, 仍保留著若干蛛絲馬跡。 比如“單”字有多個讀音:dan、shan、chan。 dan可能是上古音的遺存, 而shan、chan則是唐以後才出現的舌上音。

關於先秦人如何學習雅言, 《周禮·秋官·大行人》有一句很關鍵的話:“七歲, 屬象胥, 諭言語, 協辭命;九歲, 屬瞽(音gǔ讀古)史, 諭書名, 聽聲音。 ”行人, 就是周王朝掌管諸侯朝會和出使邦國傳達王命的官員。 他們是先秦“普通話”培訓的組織者。每隔固定的時間,行人就會召集諸侯國的翻譯官、樂官和史官到王都的宮廷裡,教他們分別學習語言、辭令、文字和音樂。

從中可看出,這種嚴格的“普通話”培訓,是針對特定物件的。先秦典籍《荀子·榮辱》中說:“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可見,雅言是君子這樣有身份之人使用的。“雅言”之“雅”,與“俗”相對,本身就帶有了一種階層性。

西元4世紀,東晉王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裡,人們都在學習一門來自中原的優雅語言,而被學習的標杆是大名士謝安。謝安有一絕活,叫做“洛下書生詠”——能用洛陽書生腔念書吟詩。因為從小患有鼻炎,謝安發音的時候鼻音重濁,可能有點類似於今日中文拼音中ong的發音。整個建安城的人覺得謝安說得太好聽了,於是都捏著鼻子學他說話。

謝安的“洛生詠”,其實是衣冠士族南渡後帶來的語言。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對中原王朝造成致命衝擊,衣冠士族紛紛南渡避難。南遷的士族在僑郡之地,依然說著洛陽雅音,成為南方朝廷的標準音。只是年深日久,漸漸染上了吳越之俗,洛下音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南朝齊梁時代,士人階層裡逐漸形成一套較為統一的雅音系統,據專家推斷,便可能是以洛陽皇室舊音為基礎,浸染金陵的某些語音而形成的,被稱作“金陵雅音”。

南遷士族仍以中原正統繼承者自居,他們認為北音已“漸雜夷虜”,反而是南音更多的保留著洛陽雅音的特色。

而被南遷士族詬病的北音,其實也發生著急劇變化。西元490年,23歲的北魏孝文帝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遷都洛陽,禁止胡服,改易漢俗,還強行規定學習傳統的伊洛正音。為此,孝文帝下了一道嚴旨,規定30歲以下的,一律改習漢語和中原正音,否則全部重罰,朝官“降爵黜官”。也就是說,不學習伊洛正音,連官爵都保不住。可見,這位少數民族皇帝以中原人自居。而中原的傳統正音—伊洛之音,成為了彰顯正統性的重要手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南北分裂數百年,然而,奇妙的是,南北雙方的標準語並沒有產生太大的鴻溝。因為他們都在朝著傳統的洛陽讀書音靠近。直到唐宋時期,洛陽讀書音仍擁有極高的地位。

1728年9月9日,隨著一道奇特上諭的頒佈,福建和廣東兩省的士子陷入恐慌之中。因為當朝天子對他們提出嚴重警告,原因是他們說不好官話。

官話是明清時期對標準音的流行稱呼。雍正在接見大小臣工陳奏履歷之時,驚訝地發現,福建、廣東兩省的官員不懂官話,只會說方言。於是,皇帝打算在閩粵推廣大家都能聽得懂的官話。

為保障諭旨的執行,朝廷規定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即學習官話以八年為限,否則將停止閩粵兩省的科舉考試。對於官僚政治下的讀書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停止科考更讓人絕望,因為這等於是堵死了他們向上流通的唯一通道。“官話”,切切實實地與做官聯繫在了一起。

就在推廣官話諭旨頒出的同一年,雍正低調地頒發了另一道諭旨,規定鴻臚寺朝會上唱贊的序班官員,只錄用“直隸、河南、山東、山西四省生員”。儘管雍正並未明說究竟要推行哪一種官話,然而他用實際行動揭示了自己的偏好——以北京官話為代表的北方官話。

宋元以來,中國通行官話發展為南北兩支。南方官話以當時的南京為基準,北方官話則主要流行於華北地區。當時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經濟與文化冠絕全國,這也讓南方官話大受歡迎。從明朝到清中葉,中國通行的官話,是一種以讀書人口中的南京音為根基的語言。

儘管元明清三代相繼定都北京,然而政治中心的轉移,並沒有讓北方官話迅速獲得優勢。不過,在首都地位的加持下,北京官話的流行度仍越來越高。雍正皇帝的官話推廣運動,對北京官話的提倡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諭旨頒佈後的一兩年之內,北京官話的地位和普及率被大大推進了。

到了晚清時期,融合了南北兩系官話的北京話流行度越來越高。清末民初,北京官話漸漸具有了通用語的風範。

他們是先秦“普通話”培訓的組織者。每隔固定的時間,行人就會召集諸侯國的翻譯官、樂官和史官到王都的宮廷裡,教他們分別學習語言、辭令、文字和音樂。

從中可看出,這種嚴格的“普通話”培訓,是針對特定物件的。先秦典籍《荀子·榮辱》中說:“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可見,雅言是君子這樣有身份之人使用的。“雅言”之“雅”,與“俗”相對,本身就帶有了一種階層性。

西元4世紀,東晉王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裡,人們都在學習一門來自中原的優雅語言,而被學習的標杆是大名士謝安。謝安有一絕活,叫做“洛下書生詠”——能用洛陽書生腔念書吟詩。因為從小患有鼻炎,謝安發音的時候鼻音重濁,可能有點類似於今日中文拼音中ong的發音。整個建安城的人覺得謝安說得太好聽了,於是都捏著鼻子學他說話。

謝安的“洛生詠”,其實是衣冠士族南渡後帶來的語言。

西晉永嘉年間,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對中原王朝造成致命衝擊,衣冠士族紛紛南渡避難。南遷的士族在僑郡之地,依然說著洛陽雅音,成為南方朝廷的標準音。只是年深日久,漸漸染上了吳越之俗,洛下音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南朝齊梁時代,士人階層裡逐漸形成一套較為統一的雅音系統,據專家推斷,便可能是以洛陽皇室舊音為基礎,浸染金陵的某些語音而形成的,被稱作“金陵雅音”。

南遷士族仍以中原正統繼承者自居,他們認為北音已“漸雜夷虜”,反而是南音更多的保留著洛陽雅音的特色。

而被南遷士族詬病的北音,其實也發生著急劇變化。西元490年,23歲的北魏孝文帝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遷都洛陽,禁止胡服,改易漢俗,還強行規定學習傳統的伊洛正音。為此,孝文帝下了一道嚴旨,規定30歲以下的,一律改習漢語和中原正音,否則全部重罰,朝官“降爵黜官”。也就是說,不學習伊洛正音,連官爵都保不住。可見,這位少數民族皇帝以中原人自居。而中原的傳統正音—伊洛之音,成為了彰顯正統性的重要手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南北分裂數百年,然而,奇妙的是,南北雙方的標準語並沒有產生太大的鴻溝。因為他們都在朝著傳統的洛陽讀書音靠近。直到唐宋時期,洛陽讀書音仍擁有極高的地位。

1728年9月9日,隨著一道奇特上諭的頒佈,福建和廣東兩省的士子陷入恐慌之中。因為當朝天子對他們提出嚴重警告,原因是他們說不好官話。

官話是明清時期對標準音的流行稱呼。雍正在接見大小臣工陳奏履歷之時,驚訝地發現,福建、廣東兩省的官員不懂官話,只會說方言。於是,皇帝打算在閩粵推廣大家都能聽得懂的官話。

為保障諭旨的執行,朝廷規定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即學習官話以八年為限,否則將停止閩粵兩省的科舉考試。對於官僚政治下的讀書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停止科考更讓人絕望,因為這等於是堵死了他們向上流通的唯一通道。“官話”,切切實實地與做官聯繫在了一起。

就在推廣官話諭旨頒出的同一年,雍正低調地頒發了另一道諭旨,規定鴻臚寺朝會上唱贊的序班官員,只錄用“直隸、河南、山東、山西四省生員”。儘管雍正並未明說究竟要推行哪一種官話,然而他用實際行動揭示了自己的偏好——以北京官話為代表的北方官話。

宋元以來,中國通行官話發展為南北兩支。南方官話以當時的南京為基準,北方官話則主要流行於華北地區。當時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經濟與文化冠絕全國,這也讓南方官話大受歡迎。從明朝到清中葉,中國通行的官話,是一種以讀書人口中的南京音為根基的語言。

儘管元明清三代相繼定都北京,然而政治中心的轉移,並沒有讓北方官話迅速獲得優勢。不過,在首都地位的加持下,北京官話的流行度仍越來越高。雍正皇帝的官話推廣運動,對北京官話的提倡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諭旨頒佈後的一兩年之內,北京官話的地位和普及率被大大推進了。

到了晚清時期,融合了南北兩系官話的北京話流行度越來越高。清末民初,北京官話漸漸具有了通用語的風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