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眾說十九大]編劇趙冬苓:文藝作品應該對社會問題發聲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 提起趙冬苓這個名字, 大家可能會覺得陌生, 但是提起《激情辯護》、《上學路上》、《沂蒙》、《紅高粱》這幾部優秀的影視劇作品大家就會覺得熟悉了。 趙冬苓是一位擅長塑造人物的作家、編劇, 多年以來, 她的作品幾乎都和時代的脈搏緊緊相連, 為樹立社會正氣、弘揚民族精神、喚起人們的良知與責任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她說, 文藝作品應該對社會問題發聲。 特別報導《眾說十九大》今日對話嘉賓作家、編劇趙冬苓。

趙冬苓在她的工作室

這段時間, 影視劇《因法之名》全劇殺青, 作為編劇的趙冬苓正在忙著做最後的劇本修訂。 這位名列中國編劇作家富豪榜前幾名的老太太, 如果她願意, 應該會有很多商業大片找她做編劇, 可她非要跟自己較真, 去啃現實題材這根“硬骨頭”, “比如《紅高粱》那麼大的部頭, 我4個月就完成了;但這個《因法之名》我整整寫了一年還多,

這也是我寫的難度最高的一個電視劇, 我記得光大綱就寫了14稿。 因為這個題材難度就是如何既反映法治進步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又能比較客觀公正地反映這些問題是出在法治進步過程中的。 ”

翻開趙冬苓的編劇履歷, 可以看到一串長長的影視劇名單, 除了《紅高粱》、《北方有佳人》、《沂蒙》、《南下》這樣的大製作, 更能清晰地感受到她的創作視野從來沒有離開中國法治進程。 早在1997年, 她就創作了年輕律師在職業操守和道德人倫之間艱難取捨的一部電影《激情辯護》。 此後的20年裡, 她先後創作了《民警程廣泉》、《至高榮譽》、《仗義執言》、《法官老張軼事》等影視作品。 而即將走上螢屏的《因法之名》反映的是冤錯案的糾正。

趙冬苓說:“我國糾正了很多, 比如山東的聶樹斌(備註:聶案曾在山東審理);南方也有, 念斌投毒案、陳滿殺人案、安徽于英生案。 而我這次的作品並非單純地寫哪一個案子。 我到最高檢採訪了一系列的冤錯案, 加上自己的藝術創造來寫的。 ”

趙冬苓說,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論斷, 並提出“深化依法治國實踐”。 她認為這兩者是關聯的, 也讓她願意、敢於從事法治題材創作, “習近平主席提出要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個案裡感受到公平正義。 改革進入了深水區, 緩解社會矛盾、保障市場經濟可能都需要通過法治手段來實現。 所以, 作為一個劇作家而言, 我關注的都是案件背後的人,

以及這個案件在中國法治進程中有何價值。 ”

當談到十九大報告裡文藝創作要“講格調、講責任, 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內容, 趙冬苓說, 作家、編劇不能只把自己的職業當作謀生的工具, 而應當成對這個世界的一種表達, “我作為一個劇作家, 我不滿足於只寫娛樂產品, 我希望我寫的是作品, 我認為一個作家應該對社會發聲, 對社會問題發聲, 應該關注社會進步。 難度很大, 但是我自己還是非常有興趣, 而且當我寫完的時候, 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